2016年3月7日 星期一

喆、堃等45個異體字轉正

2013年8月28日 06:53:58 來源: 京華時報

「瞋」在《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為「嗔」的異體字,《通用規範漢字表》將其調整為規範字,義為「發怒時睜大眼睛」,不再作為「嗔」的異體字。

「吒」以前為「咤」的異體字。 《通用規範漢字表》將其在特定用法上調整為規範字,規定該字可用於姓氏人名,讀zha(一聲),如「哪吒」。讀zha(四聲)時,仍用「咤」。

「蹚」意為蹚水、蹚地,讀tang(一聲),不再作為「趟」(tang四聲)的異體字。

《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為「哲」的異體字。 《通用規範漢字表》規定該字可用於姓氏人名。

昨天,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通用規範漢字表》經國務院正式發布。國人起名愛用的「喆」、「堃」、「犇」、「淼」等45個異體字「轉正」成規範漢字,一些人辦理登機牌時需要用「?」或是空格來代替的打不出的漢字,如今有了「合法」身份。據介紹,目前二代身份證上仍有8000多個非規範漢字,公安部門將考慮規範姓名用字。



□變化

通用漢字少了500字

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長張浩明介紹,此次經國務院印發的《通用規範漢字表》共收字8105個,分為三級。一級字表為常用字表,收字3500個,主要滿足基礎教育和文化普及的基本用字需要,也可以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識字標準。二級字表收字3000個,常用度僅次於一級字。三級字表收字1605個,是姓氏人名、地名、科學技術術語和中小學語文教材文言文用字中未進入一、二級字表的較通用的字,主要滿足信息化時代與大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專門領域的用字需要。

《通用規範漢字表》研製組組長王寧表示,過去的通用字是7000字,此次一、二級字表是一般通用領域的漢字,共6500字,比過去少了500字,但是對現代漢語語料的覆蓋率並沒有降低,在新聞、公文、科普等領域還略有提高。這說明經過半個世紀的漢字規範,社會對漢字使用的自流現象得到了克制,用字更為集中。


44個漢字字形暫不調整

在2009年,《通用規範漢字表》曾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期間,當時研製組認為漢字存在一些具體字形處理與所規定不一致的問題。如「瞥、弊、憋」的第四筆帶鉤,「鱉、蹩」等幾個字的第四筆不帶鉤等,這給漢字學習、信息處理及更大範圍內漢字的定形造成困難。為實現漢字字形標準化,課題組曾對「琴」等44個漢字的字形作了微調,如將「琴、瑟」第四筆的橫變為提等。

昨天,專家表示,在徵求意見期間,字形調整受到社會廣泛關注,社會對字形的微調有不同意見。鑑於字形微調目前未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同,最終公佈的字表還是沿用了原有的字形規範,暫不調整。


繁體字未能被恢復

據《通用規範漢字表》研製組專家介紹,在字表研製、徵求意見過程中,爭議很大的繁體字最終沒有在正式公佈的字表中恢復。

近年來,漢字繁簡問題在社會上引起廣泛討論。現行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有明確規定,即文物古蹟、書法、篆刻等藝術作品一級題詞和招牌的手寫字等可以使用。專家認為,維護漢字的基本穩定是《通用規範漢字表》制定的重要原則,從漢字發展歷史看,簡化一直是主要趨勢。漢字簡繁問題十分複雜,影響到國計民生,牽扯到諸多領域,海外華人和國際社會也十分關注。經反复徵詢多方面專家意見,並與港澳台地區學者和海外從事漢語教學的學者、教師交換看法,權衡利弊,這次在字表中沒有恢復一個繁體字。


45個異體字「轉正」

在此次公佈的《通用規範漢字表》中,新收錄了226個簡化字。這226個新增的簡化字中,166個曾被《現代漢語詞典》和《新華字典》收錄,51個見於其他多種辭書,9個出自頻度較高的姓氏人名以及現代科技用字。例如俫、閆等。

同時,《通用規範漢字表》將45個異體字調整為規範字。這其中包括將6個異體字調整為規範字,如「瞋」在《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為「嗔」的異體字,《通用規範漢字表》將其調整為規範字,義為「發怒時睜大眼睛」,不再作為「嗔」的異體字。還有39個異體字在特定用法上調整為規範字,如「邨」、「喆」、「堃」、「“昇」等。王寧說,這部分字主要用於人名、地名和科技用字的特殊需求,列入三級規範字,但限定只能專用。



□應對

中小學

常用字表替換103字

在基礎教育領域,《通用規範漢字表》一級字表列出了3500個常用漢字,基礎教育領域將以《通用規範漢字表》一級字表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識字標準,按學段合理安排識字教學。

過去義務教育階段教學的依據是「現代漢語常用字表」也是3500字,雖然字量與「一級字表」相同,但隨著語言變化,用字在不斷變化。研究顯示,原來的現代漢語常用字表有很多字已經不在「一級字表」中,例如許多與農耕有關的字,現在使用頻率很低,已經不再是常用字。

為了提高識字寫字教學效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常用字表》根據「一級字表」進行調整,替換了103個基本常用字。例如畦、鳧、苫、揖、蛹、蠱等不再作為常用字進入一級字表,而丫、斌、桔、堯、絢、貽、亢、妮等作為一級常用字,中小學生需要掌握。

由於頒布了新的《通用規範漢字表》,在對中小學生的教學中是否帶來影響。昨天,北京語言大學黨委書記、原國家語委副主任的李宇明說,此次修改已經進入了學生新課標。他表示,早在2011年,教育部門已經與此實施了對接,修改了學生的課標,在常用字學習上進行了調整。此外,已出版的《新華字典》第11版和《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修訂時,也已經跟進字表。



公安部

將製「姓名用字字庫」

王寧透露,此次字表的製定,收集了18個省市的戶籍調查資料,如「喆」、「堃」等大家愛用的人名用字都在新的《通用規範漢字表》中轉正,以往一些人辦理登機牌時需要用「?」或是空格來代替的打不出的漢字如今有了「合法」身份。

「很多人在起名的時候為了避免重名,使用一些生僻字或者自造字。二代身份證普查的時候,公安部發現人名中有8000多個字在任何字典、甚至國際字庫裡都查不到。」王寧透露,為了避免這一情況,新的戶籍法有望對人名用法進行規定。公安部正在製定「姓名用字字庫」,今後將引導大家盡量使用規範字起名,建議新生兒起名不使用生僻字。



□釋疑

1.一級字表的3500個常用漢字是否夠用?

認595個字能懂八成語言資料

北京語言大學黨委書記李宇明說,根據監測,認識595個常用字可以覆蓋80%的語言資料,認識960字,可以覆蓋90%的語料,而2388字就可以覆蓋99%的日常語料。因此,600字以內是我國居民最常用的漢字。


2.生僻的人名用字如何才可以「轉正」?

生僻姓氏至少要有三代人用

王寧介紹,45個異形字中,相當部分都是人名用字。同時,還參考了18省市戶籍調查的數據,參考了人名、地名等數據。王寧說,此次收錄的人名中,在姓氏方面,需要至少三代人使用,且有相當一批人用,才會加入其中。目前社會上自己造的姓氏則不能考慮。她特別指出,此次將喆、堃等從異體字中解放出來,加入規範字表,也是為了方便家長給孩子起名字。


3.網絡用字及民間常用字可否「轉正」?

「囧」字等可用規範字替代

王寧介紹,在研製新字表時,也考慮了網絡用字的情況。不過,網絡用字比較混亂,不贊成人們頻繁使用一些網絡用字,比如「囧」,這些字是非傳承用字,在文字意義上,實際上也可以通過其他規範字替代。此外,一些民俗字,如biangbiang(音)面、招財進寶拼成的寶字,都屬於民俗用字,不列入其中。



  京華時報記者郭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