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7日 星期一

密碼地圖待你破解

都市日報
2012年11月02日
星期五
文:任嘉怡 

地圖除了指示地理位置,還有一個個歷史故事,以密碼形式隱藏於當中,留待有心人破解。

譚廣濂是香港極少數的古地圖收藏家之一,藏品達二千多張。據他研究,「香港」這個地名在十九世紀初期才出現於地圖,更早的地圖,在現今香港島的位置只寫上 「紅香爐」這個地名。民間傳說,當地居民一天在岸邊撿拾到一個紅色香爐,於是開始在此拜奉天后娘娘,久而久之,便稱此地為「紅香爐」。 譚廣濂收藏的《五口沿海水路圖》是最早標註「紅香爐」的地圖,《五口沿海水路圖》繪製於清朝嘉慶後期、道光初期(十九世紀初),當時有不少外國人到中國經 商,並進行走私活動,因此清政府將「紅香爐」升格為水汛,以規管水上交通,監察進出廣州船隻。在地圖上可見,「紅香爐」的位置,表示為朝廷官員的居所,由此可知「紅香爐」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該地圖把中國至越南的海岸線畫成直線,譚廣濂指出中國古時的地圖,只供皇帝、官員知悉國家的領土範圍,以及不同地方的大概位置,並無經過嚴謹測量。


收藏日製「極秘」中國地圖

譚廣濂還收藏了一些日本於二次大戰前繪製的中國地圖,其中兩張軍用地圖寫有「局外秘」及「極秘」,意即「不能在局外流傳」及「極度秘密」。這些地圖不但山脈、河流位置準確,還有等高線,甚至連香港海底電纜位置也很清楚,令日本掌握精確的行軍路線。這些地圖於現代看似簡單,在1930年代則是先進的軍事地圖。當時中國的測繪圖只是起步,仔細、準確程度遠遜日本。「中國於中日戰爭慘敗,是因為中國的現代化由一個低點起步,兩國的地圖可以反映這一點。」

地圖記載着歷史故事,用以對照現今的社會,更能體會歷史變遷。鄧家宙(Billy)是香港年輕一代的歷史研究者,亦收藏不少古地圖。數年前他與朋友組織「香港史學會」,比對不同年代的地圖。其中一張1842年的地圖,顯示皇后大道東「洪聖古廟」的位置是維多利亞港岸邊。另一張英國人來港初期所繪製的地圖,則顯示銅鑼灣天后廟對出不遠,即現時銅鑼灣維多利亞公園,於當時還是汪洋大海,是船隻進入維港後停泊的位置。Billy四處尋找的資料,記錄着不同年代的填海工程,為香港帶來的變化。


地圖各展銅鑼灣舊貌

另一位地圖收藏家任正全(Ricky)亦喜歡帶着古地圖作實地考察。從他收藏的地圖所見,現時堅拿道西以前是運河,直通往跑馬地、黃泥涌。Ricky藏品眾多,要數比較喜歡的,則是一些二、三十年代、由書店出版的民間地圖,因為這些地圖上的建築物並非以正統名稱標示,而是寫上當時華人所用的地道俗稱。例如上環高街的舊精神病院被標註為「癲狂院」,英軍三軍司令官邸則寫為「將軍府」,天馬艦則是「水師船澳」,反映當時華人對這些建築物的看法。

對照着不同年代的地圖,Ricky見到港島地貌一直轉變,海岸線更由於填海而不斷北移,由最初皇后大道東,一直移至莊士敦道,再擴至軒尼斯道、告士打道,直至現在的位置。這百多年的轉變,於地圖清晰可見,令居住於灣仔多年的Ricky感受深刻。Ricky在紅磡長大,六十年代的填海工程,令原來是小島的土瓜灣海心廟在地圖上消失。Ricky每次重遊舊地,都百感交集。「我拿着地圖、相片,可以看到已經消失的建築、街道以及光陰。使我想到自己將來也有消失的一日,令我更珍惜現在擁有的事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