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9日 星期三

賞萬綠湖景 品客家美食

2013年 12月 27日
香港商報記者:廖洪浩、王曉蕾

賞萬綠湖景 品客家美食
遊千年古村 探歷史文化

河源,顧名思義河之源,是廣東的江河之源、水之源。河源的生態環境優美,一流的空氣、一流的水、一流的森林,萬綠湖之美早已名聲在外,霍山的秀麗叹為觀止。除了怡人的生態和秀麗的風景,河源歷史文化底蘊之深厚,更引人入勝,1200年歷史的南園古村,2000多年滄桑的龍川佗城,除此之外,還有悠然的客家鄉村,獨特的美食文化。河源之美,不僅在於外表的靚麗,更在於深厚的內涵,故有道,「客家古邑,萬綠河源」。

   
萬綠湖水 清瑩如畫

萬綠湖是河源的心臟,也是華南最大的人工湖,又名新豐江水庫,因四季皆綠,處處皆綠而得名。萬綠湖的總面積1600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達到370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68倍。早年梁曉生和李國文等當代著名作家到萬綠湖采風后曾驚叹,「此乃瑤池水,緣何在河源?」

360多個綠色島嶼,如同灑落翡翠上的珍珠,在藍天、白雲、朝霞、夕陽的映襯下,展現出一幅幅迷人的山水畫卷。眼見峰巒疊翠、飛瀑揚波;傾聽松濤拍岸、鳥語蟬鳴,真是一個鏡花水月般的人間仙境。

萬綠湖水還會隨著天色的不同而變化,更使萬綠湖在一天之中,能夠產生幾種不同顏色的景致。在晨光熹微中,它仿佛像鋪上了一層金箔,在正午陽光下,它又如同一塊巨大的翡翠;傍晚日落時分,它好像一道燃燒的烈火;朦朧月夜中,它又是一面晶瑩無瑕的白玉。

據了解,萬綠湖與浙江新安江千島湖是一對「姐妹湖」。現在已經開發有八個景點,分別是鏡花緣、桂山、龍鳳島、水月灣、送水觀音等,並開通了八條游覽線路,其中,水月灣取古典小說《鏡花緣》中「水月村」之意而名,這是目前萬綠湖上唯一一個可供人們水上娛樂的景點。該景點選址在湖東北面栖梅村的迭石山邊的湖灣,此處原有個美麗的民間傳說,孔雀擇婿,也許純粹是巧合,景點動工時,挖出一個酷似孔雀的樹根。

該景點設有眾多水上活動項目:沙灘泳場、水上快艇、水上單車、摩托艇、釣魚台、漁家竹排等,沙灘泳場可同時容納上百人游泳。

   
霍山秀美 一線曙光

傳說遠古女媧補天,剩下了一點泥漿,便隨手灑落人間,泥漿落到今日的河源霍山地界,故使此山成為懸崖高聳、橫空屹立、怪石嶙峋的奇特山峰。

楚漢相爭時期,學者霍龍的祖先自吳遷越,世居龍川,隱居於此。據說,漢高祖在位時,曾請霍龍出山任職,但霍龍說:「龍川者,龍之生地也。龍若離川,莫若賜死」。從此隱居此山,開導鄉人,時人感其恩澤,將此山命名為霍山。

霍山以其奇特的山形,清幽的岩宇,悠久的歷史而聞名天下。山里三組峰巒組成一個體,傍無延緣,氣勢磅礡,奇峰突起,峭石崢嶸,百態千姿,景色秀麗。山上泉水清洌甘甜,久旱不竭。東峰之下,一湖環山,湖光山色,美盡粵東,全山計有二十七岩、四十八峰、十一泉池、八大洞府等名勝古蹟。

諸勝中尤以「霍山十景」為最,即船頭觀日、玉麟玩月、酒甕凌雲、雄師吼龍、橫岩傲霧、一線曙光、礱盂接佛、七井仙泉、沙僧拜壽、鐵枴挑葫蘆。其中,高達200多米的「一線天」最令人叹為觀止。石山壁立,相峙僅隔一線,石徑逐級下伸。立於石徑之上,一股六月生寒的涼風習習吹來,讓人心曠神怡。

   
南園古村 風水寶地

南園古村又名南園第一村,坐落於河源仙塘鎮紅光村,已有1200多年歷史。南園居禾溪約中樞之地,東江水傍南園而過,甘泉滋潤,仙氣繚繞,其龍脈發源於碣砑山,繞行向西復自西而南,盤旋起伏,氣勢雄偉,綿亙不絕數平方公里如神龍環抱,是一個典型的「納上水於村中,聚水如聚財」的風水寶地,村落也好似一個聚寶盆。

南園古村共有36座客家民居古建築,始建於明末清初,有客家圍龍屋、雕樓、書院等,其中多以府第式結構為主,講究風水布局、主次對稱、外形堂皇美觀,多采用青磚灰瓦,雕梁畫棟,工藝精湛,所體現的特色是:取材便利,樓體堅固牢靠、規模大、結構封閉一體,同時還體現了陰陽思想和儒道治家思想。

據村落老人說,清末民國初年,在面積只有約1.5平方公里的村落內,宗族祠堂、名宦府第和商賈紳豪宅有100多座。現保存較好的有「大夫第」、「新衙門」、「老衙門」、「古砲樓遺址」、「柳溪書院」等,顯示了舊時潘氏家族的富甲一方和客家人「忠孝傳家,詩書啟后」的崇文重教傳統。

整個古村落是同姓聚居,村民都是「潘氏」一族的後代,據族譜記載,南園古村捐授的官宦就有23名之多,留下眾多的官宦、商賈巨宅,是河源市現存規模較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保存較完好的代表性客家古村落之一,古往今來,有多少高官達人出自河源。古村是凝結著祖先智慧與汗水的文化遺產,更是歷史的重要見證。

雖然農村生活日漸趨向現代化,但古村仍保留了許多傳統的東西,蔚為壯觀的要數每年元宵期間的「上燈」儀式游行。活動期間,由去年生男孩的戶主,柵抬著花燈出來巡游,每個隊伍前面有鑼鼓開路,隨后有舞獅等,一路走去祠堂。沿途炮竹震天響,氣氛極為喜慶熱烈,吸引了當地及四鄉六里游客前來觀看。千百年來,傳統文化和民俗活動一直得到延續傳播,而且與時俱進,閃耀著時代色彩。

   
龍川佗城 南越古鎮

佗城素有「嶺南第一古鎮」之稱,佗城鎮既是南越王趙佗的興王發跡之地,又是秦代中原文化南下與百越文化交流的結合地,而且也是千百年來東江中上游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重鎮,同時又是五代南漢至明初循州治所。這座於秦始皇33年時所築的土城,歷經2000多年滄桑,至今仍保留如趙王井等眾多古蹟和古建築。

龍川佗城商業頗盛,至今留下眾多古蹟和古建築,如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坑子里、牛背嶺;秦時古城基、越王井、趙佗故居、馬前崗等遺址;唐代的正相塔;宋代的循州治所;明清時代的城隍廟、越王廟、孔廟、東河、仙塔橋、新塔、考棚等舊址及古建築。

據說,趙佗當年帶來各地將士在此駐紮,後留下與當地民眾結親,所以該街道上有140多個姓氏,並留有各氏族宗祠,使佗城鎮這一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最終有了申報「中華姓氏第一村」健力士世界紀錄的依據。

除了客家民居,騎樓風格建築也是這里的一大特色,佗城鎮中山街68號的木材房子就是其中的代表。還有龍川考棚,是廣東省唯一遺留下來的科舉考試場所,重現當年科考的景象,值得一提的是,被譽為「嶺南第一井」的「越王井」就位於龍川考棚旁。

   
蘇家圍村 古韻文化

在河源東江與久社河交匯處,有一個寧靜悠然的小鄉村,它就是蘇家圍客家鄉村。走在鄉村間,看著古老的建築物,欣賞著原生態的風景,聞著濃濃的客家文化氣息,任思緒飛揚,心情飄逸,讓人忘卻塵世的憂愁與煩惱。

蘇家圍被稱為「南國畫裏的客家鄉村」,因大詩人蘇東坡後裔在此聚居而得名。古榕、老屋、漁船,給這個小村落帶來了寧靜與祥和,濃郁的客家風情,更賦予它獨特的嶺南魅力。至今,村子裏還保留著18座原始風貌的客家民居,展現了客家人對陰陽風水學的理解及懷念祖先的根意識。

在蘇家圍至今保存的18座古民居中,最古老的是永思堂。它建於1481年,是為紀念蘇家圍八世祖蘇東山而建,故又稱東山蘇公祠,一直是蘇家圍人舉行祭祀、議事的地方。據了解,蘇東山曾任廣西桂林府推官,永思堂便是根據他的官職按朱元璋頒布的官宅府第式建築風格而建。其中,堂屋主體為三幢,沒有正對廳堂的大門,而是在兩邊開有側門。據說,這是府第式客家民居的特點,因為客家人認為正對廳堂開門不吉利,古人在建築上對陰陽風水的講究從此可見一斑。經歷了500多年的風雨,永思堂至今仍然保存得相當完整,這與它堅固的建築結構分不開,也與它歷史上的影響力和地位分不開。據說在1947年秋,國民黨196師師長葛先才率軍路過義合,不顧軍旅疲勞直奔永思堂,回去後即令「燒殺以壯軍威不得在蘇圍,姦淫以供軍樂不得在義合」。

   
客家美食 風味獨特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河源的美食遠近聞名,榜上有名的東江客家菜,與潮菜、粵菜並稱為廣東三大菜系。傳統的客家招牌菜是鹽焗雞、釀豆腐和紅燒肉。與潮菜比較,客家菜的口感偏重「肥、鹹、熟」,與客家人以往的生活水平和習慣有關。

據當地人說,河源客家美食有三個系列。一是風味餐,主要有鹽焗雞、紅燜肉、釀豆腐及一些小店的全豬、全牛、豆腐套餐;二是湖鮮餐,主要是萬綠湖碼頭所在的新港鎮及湖內錫場鎮提供的桂花魚、鯰魚等湖鮮;三是野味餐。此外,五指毛桃湯、客家娘酒和米排粉被稱為河源餐桌上的「三寶」。河源是東江客家聚居地,尽管同是客家地區,但河源的美食在傳承的同時又有不同,總體來講比其他多數客家地更為精緻。

河源客家美食繼承了客家傳統的「素、野、粗、雜」,比如善用五指毛桃、雞骨草、山卡嶗等各種植物的根煲湯,偏愛吃像豆腐這樣的素食,善於烹製禽畜的內臟。

發展至今,河源客家人在口味上已經不像過去那麼鹹,有些吃法比以前精細了,發展出了全豬宴、全魚宴、全牛宴、百鸡宴、豆腐套餐等。除市區外,一些景區也有自己的特色餐,如蘇家圍的鄉村客家菜,越王山的客家大盆菜,野趣溝的竹筒飯。

其中,客家釀豆腐最值得一提。據說,客家人釀豆腐源於中原時包餃子的習慣,因遷徙到嶺南麥可包餃子,想出了釀豆腐的吃法。客家人吃豆腐各種煮法都有,所謂豆腐套餐包括了餐前吃用的豆腐花,當主菜的煎釀豆腐、豆腐煲、豆腐丸、糯米釀豆腐、炸豆腐皮等,還有當小吃的腐乳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