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5日 星期一

從日本薩英戰爭談起:日本明治維新的先聲

  我們常說要總結勝利的經驗與失敗的教訓。這裡有一個隱含的假設,那就是隻要是勝利了,我們就是成功者,我們所做的基本上就是正確的,所需要的是總結其中的成功經驗,並將其保持並進一步發揚光大。隻有失敗的時候,我們才需要痛定思痛,反躬內省,尋找改革圖強之路。長久以來,我們國家反思歷史基本上就是按照 「勝利:保持與發揚;失敗:反思與改進」」的邏輯脈絡來進行的。然而,我們的東鄰日本,有時對這個邏輯卻有著不同的看法,從而也導致對勝利不同的應對方式和不同的結果。薩英戰爭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薩英戰爭(Anglo-Satsuma War),又稱鹿兒島砲擊事件(Bombardment of Kagoshima,1863年8月15日-1863年8月17日)指的是1863年8月在日本薩摩藩與英國之間爆發的戰爭。這次戰爭的導火索是1862年9月的「生麥事件」。當時有4個英國人在橫濱附近的生麥村游玩時馬匹受驚,撞上了薩摩藩大名島津久光的隊伍,結果被積極「攘夷」的日本武士奈良原喜左衛門、海江田信義等人砍死1人,砍傷2人,只有唯一英國女性得以幸免。為此,1863年8月11日,英國艦隊開到鹿兒島同島津久光談判,要求賠償25000英鎊,同時要求逮捕懲罰肇事者。據說可能是翻譯福澤諭吉由於事發過於緊急,在用語上造成事件責任者和藩主之間模稜兩可的緣故,島津久光以為英國人要求懲罰自己,於是予以斷然拒絕。8月 13日,薩摩藩計劃奇襲英國艦隊,由海江田信義、黑田清隆、大山巖等人,分別偽裝成國書答覆使者,與賣西瓜的商人。其中偽裝成使者的成員成功登艦,但其他人包括奈良原等,則因為英方戒備森嚴不允上船而失敗。8月15日,英國艦隊扣住了薩摩藩的三艘蒸汽船。中午,裝有80門大炮的薩摩藩岸防炮台先發制人,開始炮擊英艦,後來成為大日本帝國海軍之父的東鄉平八郎,在此次衝突中的鹿兒島炮台扮演了一名炮手的角色。此事成為這場衝突的一則有趣的註腳。英國艦隊被打得措手不及,到下午2點才開始使用其裝備的100門艦炮還擊。由於薩摩藩佔有天時地利(開戰當時暴風雨來臨,英國艦隊搖晃嚴重、準備不足的火炮命中率極低。而英國艦隊停泊的地方正好是薩摩常常軍演訓練的地方,且海域狹小,不利於發揮英軍火炮射程遠的優勢),加之英軍由於剛剛取得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勝利而盲目自大,未做充分戰鬥准備,導致儘管英軍在武器裝備上佔有明顯優勢,但在戰鬥中卻未能佔到多大便宜。開戰後不久,薩摩軍的大炮就命中了英軍旗艦艦長室,擊斃旗艦艦長與大副以下多人。經過激戰,英國艦隊不得不撤退到櫻島附近,停止了作戰行為。次日,雙方再次發生炮戰,英軍依然未能壓倒薩摩軍。到8月17日,英國艦隊彈藥幾乎耗盡,被迫從戰場上撤退。

  從近代西方殖民史的標准來看,落後的一方在抗擊西方殖民者的戰鬥中能夠打出如此戰績已經是相當了不起了,堪稱大捷。按說島津久光應該因此而額手稱慶,好好開開慶功大會,封賞將士,然後再宣布對英夷採取更為嚴厲的政策才對。然而,島津久光卻做出了一個幾乎讓所有人都驚呆了的舉動,原本是堅定的「攘夷派」的他於10月主動派出使節去江戶向英國公使謝罪求和,不但拿出了 25000英鎊的賠償款,還作出懲處「生麥事件」凶手的承諾。作為勝利的一方,薩摩藩居然主動屈膝投降了!

  原來,儘管取得了戰鬥的勝利,島津久光卻在勝利中看到了薩摩藩與英國之間的巨大差距。島津久光發現對方的大炮的射程和威力遠遠超過薩摩藩的大炮。這次雖然薩摩軍依靠各種有利條件,僥幸傷亡較小,但裝備設施損壞卻很嚴重--薩摩藩苦心經營多年的集成館(近代工廠區)和鑄幣局被嚴重破壞,鹿兒島城城門、箭樓被毀,房屋被毀者達500多間。薩摩藩實力損失慘重。如果英軍休整後再第二次、第三次來犯,薩摩藩終將敗北。因此,薩摩藩若要繼續抱殘守缺,拒絕改革,與西方搞對抗,是絕沒有出路的。

  正是基於這樣的清醒認識,島津久光決定放棄「攘夷」的觀點,改為採取「開國」的政策,全面進行現代化改革,向西方學習。而「開國」的第一步,就是放下勝利者的架子,謀求與英國人的和解。而英國也因薩摩藩的強硬反擊而重新評價其實力。這次事件反而發展成薩摩藩與英國的合作契機。於是,就在薩英戰爭硝煙剛剛散去,薩摩藩就開始啟動再改革--重建集成館。半年之後,1864年6月,薩摩藩創辦了西學(日本稱「蘭學」)學校--開誠所藩 校。1865年4月,薩摩藩向英國派出了日本第一代赴西方國家的留學生。1866年11月,薩摩藩從英國引進了日本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近代紡織工廠--鹿兒島紡織所。不過幾年時間,薩摩藩就走在了日本甚至是整個亞洲近代化運動的最前列。在1868年開始的明治維新中,薩摩藩作為日本最強大、最近代化的地方勢力,堅決地站在明治政府的一邊,成為擊敗幕府政權,建立維新政府的主力軍。而經歷過薩英戰爭和近代化改革洗禮的薩摩藩藩士們,如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等則都成為了明治維新的領袖人物。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以薩英戰爭為契機的薩摩藩改革就是日本明治維新的先聲!

  說到這裡,有人可能不禁要感慨:日本人運氣真好,只付出了這麼少的「學費」就啟動了近代化運動。然而,殊不知,這樣的運氣,中國得到的比日本更早、也更多!就在薩英戰爭的前4年,1859年(咸豐九年),在中國大沽口就發生了跟薩英戰爭幾乎一模一樣的事情。在第二次大沽之戰中,輕敵冒進的英法聯軍同樣被佔有天時地利的清軍僥幸擊敗。可是,沉浸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之中的大清朝廷越發加強了盲目自信,認為英夷法夷終究不是天朝的對手,以前得逞幾次不過是一時僥幸,只要天朝任用得人、 迎頭痛剿,那些妖魔小丑是完全可以擊敗的。從而中國這頭睡獅又放棄了一個醒來的機會,翻個身子又沉沉睡去。

  要知道,這還遠不是中國第 一次因為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而放棄改革的機會。早在薩英戰爭170多年前(1685年,康熙二十二年),中國軍隊就在雅克薩與沙俄軍隊發生過戰鬥。早在薩英戰爭200年前(1661年,順治十八年),中國地方軍隊就在台灣與荷蘭的海陸軍都發生過激戰。在這些時候,歐洲已經進入了近代社會,荷蘭業已成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正以海上馬車夫的形象縱橫大洋之上,俄國的彼得大帝也即位3年,正在醞釀一場偉大的改革。雖然還沒有到後來鴉片戰爭時完全一邊倒的程度, 但此時的俄國、荷蘭軍隊在組織、裝備、訓練等方面已比仍處於封建社會的中國軍隊有著明顯的優勢,堅船利炮的形象已經建立。可是,由於中國軍隊最終取得了這些戰鬥的勝利,在戰鬥中發現的雙方差距就被勝利的光環所掩蓋了,睡獅再一次躺下,進入天朝上國的香甜夢鄉。與薩英戰爭做一個對比,人們不禁要喟然長嘆:如果中國的皇帝們能有島津久光那樣的眼力和胸懷,中國何至於要到1861年圓明園化為灰燼之後才成立總理衙門,使得自己的近代化進程如此姍姍來遲而又代價巨大呢?

  在經歷了無數曲折,付出了極其沉重的代價之後,中國終於走上了現代化的大道。在近年來國際金融風暴的考驗下,中國更是一枝獨秀,在西方國家紛紛在經濟衰退和債務危機的泥坑中掙扎的時候,依然保持了快速增長的經濟發展勢頭。一時間,各種類似北京共識、中美共治,乃至中國很快就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的說法紛至沓來。如果用戰爭來比喻,毫無疑問,中國現在是打贏了一仗,而且贏得相當漂亮!然而,從薩英戰爭的歷史經驗中我們可以看出,勝利者未必就是不應受到指責的,他也可能有著許多內在的缺點問題需要向失敗者學習。然而,這些問題很容易被勝利歡呼聲所掩蓋,從而隱藏下來,成為身上的暗傷。從這個角度來看,勝利其實比失敗更值得警惕!因為失敗時,人們比較容易保持清醒的頭腦,會努力尋找自己的缺點問題和改進之道,從而為後來的 勝利打下堅實的基礎,所謂「失敗乃成功之母」就是這個道理。而勝利,則恰恰相反,可能會讓人們沖昏頭腦,自以為是。如果沒有島津久光那樣的眼光,勝利反而很可能會成為失敗之母!因此,讓我們向島津久光學習,深刻的總結勝利的教訓,時刻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不斷反省自己、改進自己,不要讓今天的勝利變成明天 的失敗,而是要讓今天的勝利變成明天更多更大的勝利!

張劍鋒


下關戰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