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梅嶺古驛道,許多史料專家都一致認為,它是唐代賢相張九齡主持修繕的。但說到古驛道之前的雛形,這還得從戰國秦漢時期說起。
話說戰國時期,七雄爭霸,烽火諸侯,攻伐不斷。位居長江中游的楚國滅了越國,不久,它自己又被北方的秦國所滅。在秦國逐鹿中原之際,越王族人一支在首領梅絹的帶領下,為避戰亂舉家向南遷徙。於是,梅絹率眾逾橫浦關(今「梅關」),至台城(今「中站城」)隱居下來。
秦國北伐匈奴後,又派雄兵南征嶺南之越族。秦始皇派兵伐至五嶺東段的邊緣之地,竟然遭到了越族部眾的頑強抵禦與突襲。秦軍沒法,只得選擇五嶺西段找尋南征的突破口。靈渠的開鑿使得秦兵直至番禺,宣告了秦一統華夏。梅絹無奈,只得帶著自己的族眾忍辱隱居在台嶺(今「大庾嶺」)南麓。
至秦末,農民義軍揭竿而起,接二連三反抗秦暴政。梅絹也組織義軍揮師北進,跟隨項羽、劉邦推翻秦王朝,而此時的兩廣之地則被秦將趙佗割據自立,橫浦關所在的台嶺則在此時凸顯它的重要性。至兩漢,先後有許多將軍南征兩廣都首選大庾嶺。大庾嶺南麓是流向南方的湞水源頭,而北麓則是流向北方的贛水支流章水、桃水的源頭。它們之間雖然被山嶺阻隔,但相互之間相隔不過幾十華里而已。因此,有見地的官吏、將軍想到了聯繫不同水系可以開鑿山道,以利於運送糧草和調動軍隊,於是,就有了梅嶺山道和烏迳山道的初步開築。
至大唐帝國盛世時,梅嶺山道和烏迳山道依然聯繫著中原、江南和嶺南。可是,山道日久未修,路道極其不平坦,給車馬運輸帶來很大的難處。於是,重修梅嶺山道和烏迳山道顯得迫在眉睫了。考慮到烏迳山道聯繫著湞水上游與桃水,路途比較遙遠,朝廷決定花大力氣修繕梅嶺山道。而主持修繕梅嶺山道的重任就落在嶺南賢臣張九齡身上。公元716年,張九齡奉唐玄宗詔令,歷經千辛萬苦把梅嶺山道修繕得更平坦、更寬闊,而且每隔五里設置一個驛站。從那以後,梅嶺山道被人喚作「梅嶺古驛道」。梅嶺古驛道使中原與嶺南的聯繫更密切了,並有力地帶動了落後的南蠻之地--嶺南的快速發展。
至五代兩宋元明清時,梅嶺古驛道愈發凸顯它橋樑中介的作用。由於北方戰亂不斷,許多漢族百姓便渡長江,逾五嶺,輾轉南遷到嶺南。他們進入嶺南首選張九齡主持修築的梅嶺古驛道,然後直達雄州青雲碼頭,最後登船下湞水、北江到達珠三角。就這樣,千百年來,中原與嶺南的經濟文化交流幾乎沒有間斷過。
梅嶺古驛道的開鑿、修繕,體現了張九齡等先人的功績,也為研究歷朝歷代的中原、江南與嶺南經濟文化交流史料提供了很好的參考價值。
===========
據考查,梅州名字的出現與梅州古時兩次為「梅王」封地有關。首次當在漢初。據清康熙《程鄉縣志》載:「梅州命名考,李士淳曰:曾見《粵東名賢志》:梅絹,湞水人,漢初,從高祖,破秦有功,封於粵,即今程鄉(梅州)地。故號其水曰梅源,溪曰梅溪,名其州曰梅州,皆以梅絹得名也。至今各鄉祀神有梅溪公王意即其人。雲俗不詳其從,未遂以程俗多樹梅,故名梅溪。又以宋時狀元王十朋號梅溪,梅溪即十朋,皆習而不察,相傳之誤也。今考證以俟後之君子。」
另時縣志主編,知縣劉廣聰亦指出:「縣以程名,由程日文之賢也。至名州,以梅,則人多不知為漢將梅絹食邑之故。然則其名梅也,以旌功也,其名程,以表德也。後之君子,盍三復於程梅之義乎!」
筆者認為,此《程鄉縣志》所載是準確的。李士淳,梅州名宦,明崇禎時解元,太子太傅,清順治賜進士第翰林院編修,與知縣劉廣聰曾先後參與本縣誌編修並作序。所提供有關漢梅王分封史實,是無可異議的。但為立準立好,經筆者考證《史記》、《漢史》,梅絹年輕時雖隨高祖破秦及項有功,但未能封侯,因為高祖及惠文二帝都是反對封異姓諸侯的。呂后曾企圖封其呂氏兄弟,亦遭強烈攻擊和反對。因高祖生前曾與大臣們訂過盟約:「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只有到景帝時平息「七國叛亂」後,為控制諸王,才開始分封異姓將帥為侯。公元前157年,漢文帝病死後,漢景帝接位。前154年,吳王劉濞聯絡楚王造反。漢景帝急忙委派太尉周亞夫,與36名將軍率漢軍主力去鎮壓吳楚的軍隊。梅絹就是這36名將軍中的一個,他帶兵追剿吳楚軍隊至閩粵邊。結果吳楚的軍隊被打得落花流水,吳王在閩地被殺,楚王走投無路也只好自殺。漢景帝認真吸取了以往的教訓,採取了許多限制削弱諸侯國的措施,一改過去不封異姓諸侯的做法,而論功行賞,把吳王原有的地域分為魯江都二國,其周邊地方亦重新調封,分封給了有功的將軍們。時梅絹將軍屯兵閩粵邊,自然他就「封為台侯」(《廣東新語》:「台者,梅嶺也,為入粵之門戶」),受封了梅州這塊寶地。
============
梅絹(公元前196-公元前148) 梅王即梅絹,湞水人,出生於公元前196年,卒於公元前148年。梅絹一生忠心耿耿,戎馬生涯,身經百戰,運籌帷幄,指揮若定,為劉邦建立漢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劉邦稱帝後,被封為大將軍,十萬戶候。
據縣志記載,梅絹的祖先是越王勾踐的直系後裔。為了躲避楚國的迫害,逃到丹陽(今江蘇)奉里鄉梅里居住,改姓梅,後來,梅絹的父親又從丹陽梅里遷徒到餘幹縣安樂鄉(後人為紀念梅絹大將軍,改名為梅港街)定居,梅絹就出生在梅港。
傳說梅絹出生時,天空突然大變,烏云密布,天昏地暗,電閃雷鳴,狂風大作,一時飛沙走石,一陣霹靂過後,梅絹呱呱落地,爾後雲散天開,雨後斜陽,晴空如洗,鄉人奇之。
梅絹生得虎背熊腰,魁梧英俊,臂力過人,從小還練得一手打彈弓的本領,不管多遠多高的鳥,百發百中,而且有一箭雙雕之本領。
梅王跟隨越王無韁(勾踐的五傳孫)經醴陵到南海(今廣東)定居台嶺。台嶺今大庚嶺,因遠望山峰平中石台,故稱台嶺。台嶺山下有一條河名叫湞水,南流入廣東的南雄縣,再經韶關流入北江,流入廣洲匯入珠江,流瀉大海。由於地勢非常險峻,台嶺就成為軍事要塞。梅絹察看地勢,就在溪水之源頭修一座城,重兵把守,當地百姓稱之為「梅將軍城」。
秦末天下大亂,百姓苦不堪言,陳勝、吳廣起義的風暴席捲全國,胸怀大志的梅絹就在台嶺地區招募青年壯士,擴大隊伍,操演士卒,乘機而動。當地有個名叫庚勝的義士兄弟倆擁眾數千,據山為主,因仰慕梅絹之名,情願引眾歸屬。梅絹大喜,拜庚勝兄弟為副將,分別把守台嶺的兩座山嶺,嶺南地區的壯士紛紛投到梅絹部下,梅絹聲勢日趨壯大,威振一方,在嶺南紮下了堅實的根基。在反暴秦的戰鬥中,梅絹顯示出卓越的軍事才能。他有勇有謀,文武雙全,指揮若定,攻城掠地,奮勇當先。他關心愛護部門將士,深受百姓愛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