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3日 星期五

關於《退想齋日記》

批評袁世凱稱帝這件事,應該是站在後來將革命合理化的立場上而下論的。

看看當年文人寫的文章,例如推介劉大鵬的《退想齋日記》,或者清末小說,你會發覺,接受共和或者立憲思想的,主要是那些西化或者去過外國的知識份子,或者留學軍官。但並非「所有」知識份子,教科書經常寫袁世凱稱帝是不合時代潮流的,出賣革命,但只怕當時對革命或者共和這種事情有興趣的只有極少數人。

傳統的知識份子,即從科舉時代留下來的仕紳,及後他們轉型的紳商,這些 人還是構成了當時中華社會的支柱中堅。他們固然也受到西學的影響,而也接受了「中華需要改變」這點,但比起否定帝制,或者滿漢之別,他們是肯定傳統的帝制和傳統秩序,他們在意的並非「體制」的問題,他們重視的是 「正道」和「正統」。

《退想齋日記》就以日記方式表達出一個傳統仕人的立場,他從科舉時代活到差不多二戰,他認為世界一直在變差,清朝皇帝是最值得懷念的統治。及後立憲已經是一種變質,去到民國,認為是一堆愚民參政不知所謂,及後帝國則視之為像曹操、董卓一類的「權臣奪位」,至於之後北伐成功之後的時代,他看到的是「黨國」,在他眼中是一種最差的國體。

在他眼中這個轉變,社會也變得更為不自由,從清朝到北伐之間,劉大鵬眼中認為社會不僅日漸道德淪喪,也日漸偏執。比方說革命黨強行要別人剪豬尾巴這些事情,表現出認同傳統觀念的人,認為革命與共和對他們而言就是一種侵犯。他們想要的是回復辛亥之前的世界。

清末其中一本的科幻小說中,也有一段講到立憲,裡面的內容卻說,立憲因為現在世道黑暗,聖人專制才是最好的政治,但世間無聖人時,則也可採取立憲,使惡人互相牽制。而立憲的目的是渡過這黑暗時代後,再度回到王朝正道中。

視清朝皇帝為正統為一個重要的心態,但其次就是對帝制和專制的認同,在特別是遠離海岸的內陸知識份子中,只怕大於對立憲與共和的認同。對於袁世凱而言,「稱帝」並非為了興趣或者爽,更合理的目的,應該是做場大戲給那些傳統儒士看,將辛亥革命這件事改造成「傳統的改朝換代」,以便受了中華傳統的天命論所認同。

其實,想也知道,民主的思想在今天中國大陸也只是萌芽的狀態。要說一百年前大家都追求共和玩死了袁世凱,那樣的想法其實相當牽強,對付袁世凱才是大家的重點,共和只是像阿彌陀佛一樣隨手拿來用的口號而已......但打爆袁世凱之後的所謂共和也不見得是很受歡迎的東西。

如果袁世凱成功的話,革命只會被視為根本不曾存在過的事物,1911年左右只是中華由一個朝代轉向另一個朝代的混亂。而中華將會循過去一直的軌跡運作,最後失敗,除了軍閥不賣賬外,外國的杯葛也是很大的原因。


如果連同之前看過的《退想齋日記》一起看的話,那就反映出清末是怎樣的世界,一大群渴望利益和安定的小民,小部份致富的權貴,他們對於革命沒興趣而且麻木。他們希望在體制裡得到權力並安穩過下去。但最後結果,反而是他們這種心態和行為,導致了革命爆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