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30日 星期四

江太史蛇羹之典故

「秋風起,三蛇肥」,嗜蛇者食指動矣。昔日只有粵人嗜蛇,北方人從不吃蛇,望而生畏,根本不敢吃蛇。

太史五蛇羹乃晚清廣東翰林江孔殷(1864年-1952年)所發明。江孔殷,字少荃,別號霞公,人稱江蝦,南海十三郎江譽鏐之父,祖上為商賈。少年入萬木草堂,師從康有為。1895年參與公車上書。以文才稱,與劉學詢、蔡乃煌、鍾榮光並稱清末廣東文壇「四大金剛」。1904年,於晚清最後一屆科舉中殿試二甲進士,朝考選入庶吉士,進翰林院;故被稱為「江太史」。江孔殷曾為廣東道台,候補廣東水師提督,兼任兩廣清鄉督辦,為廣州之重要政治人物。辛亥革命後,江太史退出政壇改為從商,其位於廣州河南同德里之大宅「太史第」經常食客滿座,太史五蛇羹即​​為其傑作之一,其他菜色尚有太史雞、太史豆腐等等。

從前江太史,對於蛇餐之設,最是講究。其烹調之法,確有獨到之處,至今港九酒樓的蛇羹仍加上太史名稱,以為號召。「太史蛇羹」之妙,除調製得宜外,最大特色是將蛇肉撕至極細,配料務求豐富精美(如花膠絲、鮑魚絲、嫩筍絲、火腿絲等),如果事前不說明這是何物,吃者只覺鮮冶無倫,總不會聯想起此乃蛇也。

民國六年,孫大炮南遁,非常國會在廣州開會,江太史三公子江權穎,亦眾議院議員,為聯絡感情,常設家宴,請各議員杯酒言歡。某次,秋風起,以江太史著名之蛇羹招待,而議員多數是外省人,江太史與其公子事前未明言乃饗以蛇羹,各議員且啖且連稱精品,更讚為人間美食。吃喝完畢,江太史才含笑力言蛇之美味,為任何山珍海錯所不及。眾議員突聞所吃者乃蛇,立刻反胃,嘔吐狼藉,其中一位議員更害怕得馬上跑去醫院洗胃,也頗見狼狽。

江太史啼笑皆非,亦明白了議員身嬌肉貴,不可亂來。自此之後,他如果以蛇羹宴客,請柬上便寫明了,使不吃蛇者知難而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