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9日 星期三

民國有個外交部長不會中國話

作為一國的外交部長,應該是會外語的,無論是英語日語俄語或者西班牙語朝鮮語柬埔寨語,起碼要會一門。自然,本國話是母語,不用多說也應該信手拈來。但是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偏偏在民國時候,有位中國的外交部長竟然不會中國話,他就是「鐵腕外交家」陳友仁。(此君非元末群雄陳漢政權陳友諒四弟陳友仁)

1878年,陳友仁出生於西印度群島的特立尼達,祖籍廣東順德。父親曾參加太平天囯運動,據說是東王楊秀清身邊的貼身侍衛,後太平天囯運動失敗,外逃中美洲。特立尼達(時華僑通稱為千里達)為英國殖民地,陳友仁從小接受英國教育,在當地很著名。陳友仁對於商業經營也頗有眼光,他投資於幾個可可種植園,還購買了油田。不過,陳友仁並不滿足於特立尼達狹小的天地,他習慣於每年到英國倫敦去度假一次。在倫敦,陳友仁結識了許多中國留學生朋友。1911年,陳友仁遷往倫敦,就在這一年,武昌起義爆發,當時正在倫敦的孫文發表演說,激勵陳友仁返回祖國,而這個時候,他還不懂中文和中國國情,但對英國歷史和西方法律很熟悉,這在中國是奇缺的人才。

陳友仁在北京袁世凱政府的交通部擔任法律顧問。1914年辭職創辦了一份英文報紙--《京報》(Peking Gazette),經常發表與政府不同的意見。1918年5月,陳友仁因發表批評段祺瑞的文章《出賣中國》以妨礙公務罪被捕入獄四個月,報紙也被查封。陳友仁出獄後立即南下廣州,取得了孫中山的賞識,任孫中山的英文秘書及外交顧問。孫文實力很弱,只在廣東一個省得到靠不住的支持。陳友仁變賣了在特立尼達的全部產業來資助孫的事業。 孫文評價說,中國只有三個半精通英文者:一個是辜鴻銘,一個是伍朝樞,另一個就是陳友仁。1919年,陳友仁曾代表廣東軍政府參加了巴黎和會。

由於表現突出,1926年,陳友仁出任國民政府外交部長。陳友仁上任後發生了一起突發事件,1927年英國水兵在漢口槍殺中國群眾,陳兵威脅。陳友仁召見英國駐漢口的總領事,嚴詞要軍隊撤回到兵艦上去,否則「中國人民有力量把這塊地方變為無用的沙漠!」第二天一早,國民政府接收租界內全部行政機構,光復漢口英租界和九江英租界,創造了弱國取得外交勝利的神話。

1931年,汪精衛、孫科在廣州另組政府,於是陳友仁回國,出任廣州政府的外交部長。不久寧粵合作,蔣介石下野,6月1日陳友仁繼續出任中央政府外交部長。但一個月後便辭職赴上海。

1938年,陳友仁前往香港居留。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淪陷,陳友仁為日軍拘捕,轉押上海軟禁。1944年5月病逝於上海。1949年以後,陳友仁的遺骸被移葬到北京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