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1日 星期五

KX文化專題 1.5【全版】歷史研究的新里程

雨林

最近,一本名為《濮與中華民族》的新書,在全國各地書店裡面世,立即引起眾多高等院校歷史專業各學位層次的學生、教師、歷史研究者和廣大歷史愛好者的熱情關注。它是香港大學人文社會研究所名譽研究員金鐘(李敬忠)教授的新著。

這書之所以受到如此廣泛關注,主要是它破解了中國數千年歷史積留下來眾多的千古謎。例如:中國歷史上建立第一個王朝「夏」及「商、周」的古代民族;「華夏」名稱的由來;「漢」民族名稱的原義;「濮」的稱謂由來及意義;「濮」與「百越」的淵源關係;史籍裡眾多「百越」支系名稱的由來;史籍裡所謂「蠻、夷、戎、狄」及「葷粥(薰鬻)、玁狁」的稱謂來由及意義;「烏桓、鮮卑、契丹」等古代民族與「濮越」先民的淵源關係;史籍稱「胡」的古代民族及其對中華古代文明的貢獻;「遼國」王朝設「大於越府」的緣由及意義等等。

《濮與中華民族》是一本歷史專著,但是,它內容卻令人耳目一新,不落俗套。全書最顯著的特點是:

新思維,新途徑,新發現,新成就。

特點之一:新思維

人們研究歷史,目的是讓人知道,人類自身的發展過程。人類社會活動的過去,從昨天,甚至是幾小時之前,直到遠古,都可以稱為歷史。

古往今來,縱觀浩瀚的中國史籍,歷代史學家們研究歷史,無一不是從各種古籍中輾轉摘抄早已集成的史料,或有關帝皇將相們治國「功績」的「真實」歷史,或是零星的歷史傳說、神話故事,然後加進自己的觀點論述而成「歷史專著」。

然而,歷史研究,都是沒有親身經歷的「過去」,難道真的就只有此途,別無他路可走了?
  金鐘教授認為,任何目的都可以「殊途同歸」,「條條道路通羅馬」。歷史研究也不應該例外,只要目標明確,總會有路可達的。

特點之二:新途徑

金鐘教授是語言學家。他根據「語言是社會鏡子」的理論,認為人類社會發展每分每秒產生(形成)的萬事萬物,都是通過人腦的抽象思維,凝成不同概念的語詞,集中反映在語言中。語言為人類服務,社會不可以須臾沒有語言,沒有語言的社會是不存在的。反之,語言也一刻離不開社會,沒有人類社會,語言也不可能存在。因此,語言注定不是「斷代」的產物。它的基本詞彙,往往數千甚至上萬年不變或少變。它的新詞新術語,則緊跟社會的發展步伐,每時每刻,每分每秒地不斷產生、增長。因而 ,在語言的詞彙總庫裡,從來都是古今並存,新舊共處,供使用的人們隨時調遣,滿足社會交際的需求。

但是,語言也跟其他事物一樣,它從產生至消亡的過程,也離不開「新陳代謝」的自然發展規律。每個社會發展階段產生具有該社會階段印記的語詞,往往會隨該社會階段的過去而沉澱在歷史和地名之中,並隨歷史的不斷發展逐漸成為「語言化石」。它是真實歷史的鐵證,勿庸懷疑猜度。因此,完全可以根據「滴水見太陽」,「管孔可窺豹」的原理,通過「語言化石」來研究人類歷史。

《濮與中華民族》一書,正是按照「通過歷史語言可以研究歷史」這條新理念,另闢蹊徑,利用歷史語言研究中國歷史的。可以說,他是中國有史以來,利用歷史語言研究中國歷史並取得成功的第一人。

特點之三:新發現

翻開《濮與中華民族》,深深被它吸引的新奇內容,琳琅滿目。表面上看,全書論述涉及的內容,所用的「方塊字」,幾乎沒有我們不認識的。然而,它們卻全都是千年以上,古代一些譯音字詞。它們埋藏在浩瀚的中國史籍字裡行間,和鑲嵌在閃耀金光的神州大地上,猶如舞台上的假面具,真假難分。

例如:濮、蒲、浦、埔、鋪、薄、博、仆、卜、普、布、步、白、泊、鉑、陌、百、播、番、波、破,和伏、浮、孚、阜、埠、符、富、夫(古無輕唇音f,故此八字讀pu不讀fu),以及庖、苞、褒等字,有誰知道,這些不同的「方塊字」,在眾多史籍和地名裡,原來都是古濮越語pu及其地域變音po、pou、pau的同音、近音異譯(寫)字呢?

pu是濮(百)越語裡專用於「人」前面的必帶量詞「位」之意。即濮越語講 「人」,一般都必須說pu vun,而不單說vun。用「方塊字」譯音可寫作「步雲」(遼寧「步雲」山。「雲」今粵語仍讀為相近的音wen)。

pu「位」這個量詞,自甲骨文譯寫作「■」,用作古代民族(廣義)名稱之後,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層次的人,根據他們對「方塊字」的不同認知與熟習程度,譯寫成同音、近音的各種名詞,可說是「百花繚亂」,害苦了歷代史學家和讀史人,千百年來都不明所以。

例如:步路(浙江地名,下文簡稱「浙」,其他同)--是濮(百)越語pu lau「我們」的方塊字譯音。

蒲圻(鄂)、蒲歧(浙)--是pu gai(gi)犁「耕(種)田人」的譯音。

浦陽(浙)、柏洋(閩)、白澤(鄂)、阜陽(皖)、伯陽(甘)--是pu ja:■「種粟人」的同音、近音異譯字。

富文(浙、閩,與「步雲」是同音異譯字)--是pu vun的譯音。

富安(蘇)、福興(遼、閩)、白銀(甘)、白滾(鄂)--都是pu hun「人」的不同譯寫。「人」在不同歷史地域發生音變,聲母有所不同。今壯語讀vun或von;布依語和海南臨高人讀hun;傣語讀kun或kon。

富饒(黑)--是pu jau「我們」的譯音。jau聲母歷史地域變音。

富錦(黑)--是pu kam「共同、一樣、一起」的譯音。

白琳(閩)--是pu lam「共同、一樣、一起」的譯音。kam與lam聲母不同是歷史地域變音,詞義不變。

白桑(鄂)--是pu so:■「種稻人」的譯音。

浮梁(贛)--是pu la■「後來者」的譯音。「浮」讀pu不讀fou。

普蘭(遼)--是pu la:n「家裡人」的譯音,讀高降調是「孫兒」,高平調是「爬」、「滾開」。

勃利(黑)--是pu li(lei)「山地人」的譯音。

扶余(吉)--是pu ji「犁、耕」「種田人」的譯音。它是四、五千年前,濮越先民生息的「夫余」古國留下的地名。「扶」是後改的。

「夫余」古國的讀音pu ji,與史籍記載的蒲夷、濮越、番禺和布依是同音異譯(寫)字。即夫余=蒲夷=濮越=番禺=布依。

像這樣發現歷代史籍尚未有人論及,或論述不清楚的千年未解的古老問題,在《濮與中華民族》裡有很多。

例如:中國為甚麼又稱「華夏」?「華夏」是甚麼意思?「漢」民族的「漢」原義是甚麼?為甚麼稱為「漢」?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是由哪個古代民族建立的?為何國名叫做「夏后」?「禹」真的是建立「夏」朝的首王嗎?神州大地上的古代民族,真的只是按方位分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嗎?所謂「夷、蠻、戎、狄」的稱謂從何而來?是甚麼意思?博大精深的中華古代文明主要創造者到底是誰?《左傳》記錄春秋時代梟雄爭霸的真實歷史,為甚麼卻夾雜一個所謂「夏民以代夏政」的寓言故事,作者的用意何在?等等。

《濮與中華民族》利用歷史研究中國歷史的新發現,都是鐵證如山,不是臆測,不是猜度。它真正地破解了千百年來,中國史籍一直未能破解的許多千古之謎。

例如:有誰發現「夫余、番禺、蒲夷」即「濮越、百越、布依」的同音異譯(寫)字呢?又有誰發現「遼(國)、遼寧」與吳國「僚王」,南方「僚民」跟「寮(國,今稱「老撾」)」這些史籍裡的同音異譯(寫)字,它們竟然都是同一個古老民族語言留下的足跡和印記?

特點之四:新成就 

然而,這些發現卻非同小可,其意義並不比自然科學的發現和發明的歷史價值差。

發現「夫余」=番禺=蒲夷=濮越=百越=布依;遼(國)─遼寧─僚─寮(國),以及神州大地上眾多的同音、近音地名──婁、蔞、樓、耬、貗、蓼、漏、勞、嶗、老、佬、留、聊、盧、廬、瀘、虜、六、祿、路、洛、駱、羅、邏、樂、勒、螺、拉等等,無形中就等於繪製了一幅四、五千年前,在神州大地上,從北到南,由東到西,吒吒風雲,創造中華古代文明和人類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的百越先民分布圖;看到了百越先民廣闊活動歷史舞台的概貌;以及今天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華主體民族漢民族的深源根基。

「夫余」人是早在「夏」之前,就已生息在大小興安嶺內外廣袤地區的古代民族。「夏」是「夫余(百越)」人最先進強大的一支建立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

從神州大地東北的「夫余」,到最南邊的「番禺」(二千多年前廣州原名),從東邊古吳國首領「僚王」和東北的古「遼國」、「遼寧」到西南境外的「寮國」,縱橫上千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竟然是「語言通,習俗同」的同一古代族群,解決了千百年來,史學界一直認為「百越」只不過是南方一古代民族的大問題。

《濮與中華民族》全書破解有史以來,史籍從未破解的千古謎很多,不再贅述。這裡只想集中談一點,就是社會科學的「發現」,與自然科學的「發現」和「發明」的區別與價值,究竟是孰重孰輕,還是彼此等值?

自從十八世紀英國人瓦特一七六九年發明蒸汽機而引起「工業革命」以後,人類社會的發展,便以突飛猛進的速度,在高科技的軌跡上飛速前進。到今天,以秒繞地球的觸屏手機為代表的高新科技奇跡,更是展現了人類無所不能的高度智慧。因而,二百多年來,在人們腦海裡,也自然地形成了「自然科學了不起」的普世概念。社會設立的各種鼓勵表彰科學發展進步獎金,也都以自然科學為主,社會科學則可謂鳳毛麟角,少之又少。這當然也是情理之中,無可非議。因為自然科學發現、發明創造出來的東西,有形有樣,應用性強,立即可以造福人類。而社會科學發現的東西(「考古學」雖然歸類於歷史科學,但它本質上是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之間的邊緣科學),對社會發展來說,卻是「慢熱型」,不是立竿見影。

所以,不可否認,社會科學的「發現」與「發明」,跟自然科學的「發現」與「發明」是有很大區別的。這是由於事物本身的特點本質所決定的。世界上所有不同的事物,它們之所以不同,都是由於它們的本質特點不同。社會科學的本質特點是,通過人類思維反映出來無形的精神物質,昇華匯成的知識體系,是非直觀的;自然科學的本質特點則是,通過思維將有形的客觀物質(包括肉眼看不見的)內部規律,昇華匯成的知識體系是比較直觀的(包括公式、圖解),並且可以反覆驗證,證明其客觀存在。

然而,如果從社會和歷史價值來看,勿庸置疑,兩者各有千秋,旗鼓相當,應一視同仁,不應厚此薄彼。因為社會科學的發展進步,它的每一新發現,給人類社會意識深層的震動和影響力都是無法估量的。它會長久地,千年萬代在人們意識裡生根發芽,牢牢地根植於整個社會群體之中,一代又一代,凝聚再凝聚,在有需要時,就會迸發出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的倒海翻江之力,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其氣勢能量,跟原子彈爆炸恐怕只有過之而無不及。

中國何以稱「華夏」 

《濮與中華民族》裡的眾多新發現,其重大成就及歷史意義,至少有如下幾方面:

1、激發了中華民族的民族自豪感

「華夏」之名,自從《左傳》明確指出「中國即華夏,華夏即中國」之後,數千年來,史學界便對中國為甚麼又稱「華夏」,「華夏」的涵義是甚麼,一直爭論不休,弄不清,搞不明,存疑了幾千年。

一個「名稱」竟然爭論幾千年而得不到破解,其中奧妙何在?

二○○五年一月十日,呂少群在香港《大公報》發表了《華夏千古謎,今朝終揭開》,報道了《濮與中華民族》一書中,關於「華夏」一詞,原來是源於濮(百)越語WO(Wa)「咱」jo(ja)「本領高強」「咱(們)本領高強」的方塊字譯音。之後,二○○六年八月二十六日,百度網作為《中華兒女為何又稱華夏子孫?》的推薦答案全文刊登,至二○一一年二月,四年多的時間裡,點擊人數竟達到七百三十三萬多人。與此同時,寫給作者金鐘表示完全贊同,並對「華夏」是「咱(們)本領高強」的涵義深表自豪的信件,雪片般從四面八方飛來。
  一石激起千重浪。隨著日月的推移,「華夏」--「咱(們)本領高強」的無聲熱流,將滾滾奔騰在14億中華兒女的血管裡,永遠激勵他們昂首挺胸,自強不息,百折不撓,勇往直前,以堅實豪邁的步伐,走在世界民族的前列。

華夏,中國;中國,華夏;咱(們)本領高強!這聲音將從此雷霆般震撼宇宙。

2、弄清了先人走過的足跡

以往,在一般人的傳統觀念裡,認為中華主體民族的先民--濮(百)越先民只是生息在南方一隅,被訛稱貶稱為「南蠻」的古代民族,卻不知道四、五千年前,早在「夏」王朝建立之前,就已經在內外興安嶺至海參崴和東北三省(黑、遼、吉)及內蒙地區生息繁衍的所謂「夫余(濮夷、濮越、布依等的同音異譯字)」人就是濮(百)越先民。他們是神州大地最古老,歷史最悠久,人口最多,分布地域最廣,在歷史舞台上活動時間最長,為中華古代文明和世界文明貢獻最多的古代民族。他們的足跡,從北到南,由東到西,就連當今西南境外的老撾(舊稱「寮國」)、泰國、越南、緬甸和印度阿薩姆邦的一些民族,他們的語言同我國的壯侗語族仍是親屬語言。甚至在菲律賓東面太平洋的島國伯勞,名稱來源是濮越語pu「位」/au「我們」,即「我們」的同音異譯字,他們的先民也都是濮(百)越人。

但是,上述這些,在中國現有的史籍裡,是從來未有人提及的。《濮與中華民族》從語言「鏡子」裡,卻看得一清二楚。

3.認識了先人們創造偉大中華古代文明的驚人智慧

先人們創造偉大中華古代文明的豐功偉績,不勝枚舉。今只舉一例 。

《越絕書》、《吳越春秋》和一些古籍,均載有古代名劍創造者「昆吾」人所鑄造的「錕鋙」之劍,鋒利無比,天下無敵。其實所謂「昆吾」是濮(百)越語Kun「人」Wu「咱」「咱(們)人」的方塊字譯音。

史籍記載,削鐵如泥最著名的所謂雌雄劍「干將」(Kun ja:▉n▉「丈夫」)與「莫邪」(mu ja「妻子」)都是「昆吾」人的傑作。20世紀中葉出土的越王勾踐劍,雖曾埋藏在地下2000多年,但劍身仍閃亮照人,劍刃將20層紙一劃整齊見底的奇跡,令當代的冶煉專家們不得不嘆為觀止。

先人們的聰明才智,說明了中華民族是最了不起的民族。今後,歷史將繼續證明,它是人類發展進程的康莊大道上,貢獻最大的偉大民族,是造福人類最多的民族。

4.為偉大的中華民族留下了一份厚重、真實、多彩的歷史畫卷

理清了中華主體民族發展淵源的脈絡。

糾正了數千年來對濮(百)越民族「支系」不當訛傳。

破解了所謂「蠻、夷、戎、狄」及「東夷」、「東胡」等眾多千古謎。

肯定了濮(百)越民族是廣袤神州大地上,歷史最悠久,人口最多,分布地域最廣,在歷史舞台上活動時間最長,是創造中華古代文明和世界文明貢獻最大最多的古代民族。他是中華主體民族的先祖,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孔子、孟子等,都是濮越民族的「東夷」人。他們不朽的偉大思想理論,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瑰寶,而且也深深地影響了整個人類世界。

首次探尋到史籍記載的所謂「柔然」即「樓蘭」古國的歷史概貌,為後人研究中國古代史和民族關係史留下了重要的引路藍圖。

金鐘《濮與中華民族》的成就及歷史價值,更多的是應該留給後人去評說。但是,如果說,自然科學的重大「發現」與「發明」,都應該給予相應的獎勵,那麼,社會科學的重大「發現」與「發明」,歷史價值旗鼓相當,難道不應該也給予應得的獎勵嗎?因為我們鼓勵科學「發現」、「發明」與創新,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推動、促進科學的不斷發展與繁榮,推動人類社會歷史的不斷前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