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8日 星期二

鄧之誠--做舊學問的「明朝人」

燕園來了個「明朝人」

1917年,30歲的鄧之誠北上,應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之聘,任北大歷史系教授,並兼國史館纂輯。彼時的北大,一派「新」氣象,講的是新學問,談的是新思想,治舊學的鄧之誠自然與他們玩不到一起。但他又不附和於主張一切復古的國粹派,所以頗受排擠。這倒給了他專心治學教書的機會。除了北大,鄧之誠還在北平師範大學、燕京大學任教。直到1931年,鄧之誠開始專任燕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從此,一個遺老打扮的長者更加頻繁地出入燕園。

鄧之誠的外孫凌海成說,外公在燕京大學既上大課,也上小課。上課時從不帶講稿,也很少帶書本,遇到必須引證的地方,他都會在黑板上用端正的小楷寫出來。通常是一大段一大段地寫,既快又準確。此外,書齋也成了課堂,他常常把學生喊到自己書齋來上課,耳提面命。每次上完還留學生吃飯,讓人有「師生親如家人父子」之感。

凌海成說,外公對子女有些溺愛,對學生同樣溺愛。外界流傳一個故事,說有一年冬天,王世襄在燕大上課,鄧之誠在台上講得正起勁,突然王世襄懷裡的蟈蟈叫了起來,鄧之誠立刻把他趕了出去。「其實外公只幽默地說了一句『你聽它的還是聽我的?』,並無深責之意。」

當然,鄧之誠對弟子在學術上的指點就更多了。鄧之誠的弟子門人號稱三千,如侯仁之、周一良、王鍾翰、周汝昌等大家,都曾受教於鄧之誠。

抗戰時期,燕大被日軍封閉,鄧之誠等人因拒絕為日軍建立燕京研究院,而被關了一百多天。獲釋後,雖然生活窘迫,但他始終拒絕為日偽工作。日本人松崎鶴雄曾推薦鄧之誠任日偽山西《新民報》主筆,月薪萬元都沒有打動鄧之誠。後來松崎特地寫信致歉,信上說:「知先生不欲任此報館職,深悔知先生之淺,益慕先生之高節。」


寫了中華兩千年的歷史

1946年,燕京大學復校。年事已高的鄧之誠本想引退,無奈校方堅決挽留,加之生活所迫,只得又回校任教。直到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鄧之誠才以北大歷史系教授的身份全薪退休。

退休後的大部分時間,鄧之誠都在家著述。這一時期,他完成了已經寫了一半的《中華二千年史》。這部書的寫作要上溯到鄧之誠還在國史編纂處的時候。之後作為其在北大講授中國通史的教材。到1933年秋,才完成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宋遼金夏元四部分。這些章節被選為《大學叢書》的一種,更名《中華二千年史》先行出版。抗戰又打斷了鄧之誠的寫作,直到退休後的第三年,鄧之誠才將最後的明清部分寫完,並於1956年出版。全書5卷9册,逾二百萬言,煌煌巨制,是獨具特色的史學經典。

鄧之誠最後一部書是《清詩紀事初編》,但他沒有看到這部書的出版就去世了。這部書繼承黃宗羲「以詩證史」之說,填補了學術的空白。南京大學教授卞孝萱在其《現代國學大師學記》用了洋洋五萬字專論此書,並肯定鄧之誠的大師地位。

儘管如此,自1952年起被作為「古董」束之高閣的鄧之誠,至今還未被完全放下。這大概與他是個舊派學者有很大關係。對此,鄧之誠的孫子鄧雷只說了一句「人生情境,事過皆佳」。這是鄧之誠日記中所摘錄的一句話。鄧雷說,祖父是一個傳統的知識分子,學術思想不為當政者接受,乃至現在的名氣也低於他的弟子,是可以理解的。有人稱他為「乾嘉學派」最後一人,因為他一直堅持的學術思想,不為時代改變而改變。也正因如此,他的傳統學術思想到今天還在傳承。

「祖父的《中華二千年史》、《清詩紀事初編》、《骨董瑣記》等幾部大作,在他去世50年後,還在相繼再版,就足以說明問題了。」鄧雷說。


子承父業任教南大

鄧之誠是南京人,在他的著作中可以看到「江寧鄧之誠」」、「鐘山鄧之誠」這樣的署名,但他從未來過南京。其幼子鄧瑞子承父業,任教於南京大學歷史系,也算圓了父親的故鄉夢。可惜的是,當我拜託鳳凰出版社編輯王劍聯繫鄧瑞的時候,才知道他已於2010年去世了。

王劍是《鄧之誠文史札記》一書的編輯。這本書是鄧瑞根據鄧之誠日記整理而成。王劍告訴我,此前鄧瑞一直在整理鄧之誠日記,並在《中國典籍與文化》雜誌上連載了近10年。 「每一次,鄧先生都要來出版社,與編輯商談稿子的問題。」王劍回憶道,鄧瑞溫文爾雅的學者風範,以及嚴肅認真的治學態度,給出版社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鄧之誠文史札記》的內容很廣泛,諸如讀書心得、文史札記、師友往還、詩詞創作、文物賞鑑等,再一次表現了鄧之誠的博學。

王劍說,鄧之誠愛藏書,尤其是700餘部順康集部書被視為珍寶。但在1958年反右運動之後,鄧之誠竟動了處理這些書的念頭。1959年12月,鄧之誠將這批書賣給了中科院圖書館。「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復何憾?」26天後,鄧之誠去世。鄧之誠能在浩劫到來之前,將藏書妥善處理,這讓王劍感慨不已。

讓王劍更為感慨的是,鄧瑞在整理完《鄧之誠文史札記》的書稿後,於2010年8月1日寫好序言交到出版社,兩個月後便不幸去世。「父子兩代人,都能將所做事情做到善始善終,不留遺憾,實在令人感嘆不已。」王劍說。

現在,整理鄧之誠著作的重任落在了鄧之誠的孫子鄧雷身上。他告訴我,近三年來,他已整理出了100多萬字的日記,還有一半需要整理,完整的日記預計2015年由中華書局出版。那裡面一定有一個更真實、更完整的鄧之誠。

上課了,一位身材高大的教授步入課堂。只見他戴著瓜皮帽,黑圓框眼鏡,穿的是長衫、緡襠褲,褲腳還綁在腿上,腳上一雙布鞋。站定後,他摘下帽子,深深鞠躬,腦門要碰到桌面,然後說一聲「同學們,我來看看你們。」--這是上世紀30年代燕京大學的課堂,這樣的「繁文縟節」似乎與這所新式教會學校不搭,但這個自稱「明朝人」要做舊學問的人卻是最受學生愛戴的教授。

他叫鄧之誠,南京人。

□金陵晚報記者:宋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