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0日 星期一

皮蛋博士、蠶絲博士馬君武

小時候常聽到一個故事:

清末民初,有個子弟留洋,整天吃喝玩樂,不學習。要寫博士論文了,左想右想想不出,於是從中國帶了幾個皮蛋,寫了一篇博士論文。他巧妙的給評委會吃 了幾個皮蛋,利用洋人喜歡獵奇的心理,順利混得了博士文憑,於是被人取笑為「皮蛋博士」。 這個故事是爺爺說給伯父們和老爹聽的,是作為類似世說新語或笑林廣記那樣的傳奇小故事來講給小孩聽,同時也想反映一下當時學界的不嚴謹和洋人的好奇心。由於爺爺是山西人,有一張唐山交通大學(今天我就不扯民國大學教育史了)的本科文憑,還曾經有留美的機會,所以家裡人普遍認為這個故事是比較北方,而且應該是爺爺讀大學期間聽到的。 後來,在家裡就有了這樣的引申:凡是混文憑的,就是「皮蛋博士」。(如果當時我真的做春藥那個題目了,豈不是「春藥碩士」……) 以上是背景。

我也曾認為,「皮蛋博士」是個遊手好閒但運氣很好的傢伙。但後來一想,不對,事情不能是這樣的。 首先,皮蛋,東方常見美食,食用者在世界人口佔了很大的比例,可是這又是西方人沒有涉足的一個研究,可以做。 其次,我們都知道,食品化學是當今的熱點課題,而「皮蛋博士」在一百年前就研究這個課題,不可謂沒有一點遠見。 第三,「皮蛋博士」明顯不是文科,而是理工科博士,這是需要實打實的理論基礎才可能進行研究的。而食品化學本身具有大量的不確定性,能夠正確分析並撰寫論 文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現在,可樂這種99.9%以上是無機物的東西的配方都不知道,更遑論複雜如皮蛋這種經過許多化學變化的食物了。反正我這個當代化學學士不懂,那當時的博士生做皮蛋研究,也未必就不是甚麼不光彩的事情。 於是我提出了異議。 當然了,我沒甚麼話語權,提出也沒人理,大家繼續嘲笑別人是「皮蛋博士」。

最近查了一下。「皮蛋博士」原來是桂林人馬君武。馬君武的博士論文做的是蠶絲而非皮蛋,但由於馬君武脾氣不好,經常打架,被人編派了這個故事,還戲稱為「皮蛋博士」。這故事繪聲繪色,還說皮蛋本來是白色的,而馬君武弄出了黑皮蛋,廣受歡迎,就成了黑的了甚至有人說馬君武還會做七彩皮蛋,非常神奇。然後又弄了一堆歇後語:「皮蛋博士--光曉得吃」,「皮蛋博士--盜名欺世」云云。 看到了吧,「皮蛋博士」是個多麼有料的人。如果有人用「皮蛋博士」來形容我,我會覺得他是在恭維。(還是扯一句我曾經鑽研了半個學期的民國大學教育史吧:馬君武是跟蔡元培並稱的,雖然現在西大破敗得不像話,但也祇說明現在的人不行,而馬君武無疑是厲害的。再扯一句民國政治史:馬君武是政客轉學者,之前參與起草同盟會章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曾任實業部次長、廣西省省長、總統府秘書長等職務。因此馬君武 可以說是政治家、文學家、工業家、教育家合一的百科全書型人物。)

我們可以稍微概括一下故事的傳播過程:蠶絲博士被改名為皮蛋博士,皮蛋博士的故事被廣為流傳,最後皮蛋博士的姓名都被人忘記,只留下這個笑話本身, 笑話又成了一種諷刺用語,成為一個詞彙。馬君武「皮蛋博士」綽號之形成,不早於他獲得博士學位的1907年。馬君武當然在本地非常有名,這故事經歷了大約五十年,就名字都不剩下了。嗯,這倒是一個史學理論的好材料,疑古派會很樂見這樣的例子。 蠶絲和皮蛋,我實在看不出高下來,蠶絲更實用,而皮蛋研究更難(因為涉及的化學反應更複雜,而且如果做出七彩皮蛋的話,那簡直是太厲害了,破解可口可樂不在話下)。之所以把他的蠶絲改成皮蛋,不過是為了增加諷刺意味而已。但這種傳播過程,和雷鋒、焦裕祿、王進喜等模範,差別似乎並不大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