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9日 星期三

高次若:左宗棠一副書法對聯背後的故事

陝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有一副左宗棠對聯,「江上青山如削鐵,水中明月臥浮圖」。對聯為原裱,水墨紙本,立軸。上聯有「光緒五年夏四月」,下聯有「左宗棠」題識並有「大學士章」鈐印。保存基本完好。這是晚清軍政重臣左宗棠於光緒六年春,決定兵出三路進軍伊犁,攜棺木出關西征,以示與沙俄決一死戰的前一年四月書寫,並留在西北的墨寶,明月青山之辭展示了左宗棠一代名臣的胸襟。
  
左宗棠是晚清軍政重臣,洋務派重要首領。他生性穎悟,少負大志,5歲時,隨父到省城長沙讀書,不僅攻讀儒家經典,更多的則是經世致用之學,對那些涉及中國歷史、地理、軍事、經濟、水利等內容的名著視為至寶,對他後來帶兵打仗、施政理財起了很大的作用。名滿天下的林則徐對左宗棠十分器重,兩人曾在長沙徹夜長談,對治理國家的根本大計,特別是關於西北軍政的見解不謀而合。林則徐認定將來「西定新疆」,捨左君莫屬,特地將自己在新疆整理的寶貴資料全部交付給左宗棠。後來,林則徐還多次與人談起這次會見,極口稱贊左宗棠是「非凡之纔」、「絕世奇纔」,臨終前還命次子代寫遺疏,一再推薦左宗棠人纔難得。
  
1862年(同治元年)起,左宗棠相繼任浙江巡撫、閩浙總督、陝甘總督等職。先後開辦福州船政局、蘭州制造局。1871年7月,沙俄武裝強佔伊 犁;1874年,日本國入侵臺灣。在這種局勢下,清廷內部爆發「海防」、「塞防」之爭,李鴻章等認為兩者「力難兼顧」,主張放棄塞防,將「停撤之餉,即勻作海防之餉」。左宗棠則是塞防派,並力表異議,指出西北「自撤藩籬,則我退寸而寇進尺」,尤其招致英、俄滲透。當時的軍機大臣文祥為左宗棠所說服,全力支持之。於是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下詔授左宗棠為欽差大臣,全權節制三軍,以將軍金順為副帥,擇機出塞平叛新疆。同年5月,左宗棠以64歲的高齡,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指揮西征軍,攻克了被外寇侵佔的南疆八城,收復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全部領土。左宗棠隨即上疏建議新疆改設行省,以收長治久安之效。1879年中俄伊犁交涉時,抨擊崇厚一任俄國要求,輕率定議約章,喪權失地的行為。光緒六年(1880)春,左宗棠決定兵出三路進軍伊犁,攜棺木出關西征,以示與沙俄決一死戰。1881年初,中俄《伊犁條約》簽定,中國收回了伊犁和特克斯河上游兩岸領土(霍爾果斯河以西地區和北面的齋桑湖以東地區卻被沙俄強行割去)。左宗棠以他收復新疆的巨大功績而名垂青史。其功績遺澤至今。
  
1983年8月,王震將軍邀請左宗棠曾孫左景伊到自己家中,詳細談了對左宗棠的評價。「左宗棠在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歷史情況下,立排投降派的非 議,毅然率部西征,收復新疆,符合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是愛國主義的表現,左公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值得我們後人發揚的」。「解放初,我進軍新疆的路線,就是當年左公西征走過的路線。在那條路上,我還看到當年種的『左公柳』。走那條路非常艱苦,可以想象,左公走那條路就更艱苦了。左宗棠西征是有功的,否則, 祖國西北大好河山很難設想。」
  
左宗棠身為武將,兼通文墨,擅書法,崇碑版,篆、隸、行、草兼善,筆力雄健,風格豪邁,楹聯作品流傳頗多,為時人所愛。據說,他從12歲開始, 就愛好書法。其書風沈著激邁,文辭通暢,瘦勁的筆致、清峭的結字和疏朗的布局,依稀透露出一種躊躇滿志的盛氣。近人評價他的書法稱:「文襄公行書出清臣(顏真卿)、誠懇(柳公權),北碑亦時湊筆端,故肅然森立、勁中見厚。」左公晚年轉輾轉西北,據《扶風縣志》載,同治六年(1867)一月二十三日,捻軍張洛行率眾30萬渡渭河入縣境,屯兵岐山、扶風間,紮營50餘裡。本縣2萬人從捻軍。五月初四,捻軍與清軍左宗棠、劉松山部戰於涇、渭水間,在召公被左宗棠包圍。這副墨寶當是左公這個期間書寫並留給西北人民的珍貴紀念。

作者: 高次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