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8日 星期三

張鳴:刺殺鄭汝成及其他

二次革命之後,國民黨的失敗,讓孫中山很是失望。總結教訓,認為之所以失敗,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本黨沒有紀律,不聽指揮,所以沒有戰鬥力。其實,國民黨這種狀況,本是傳統國家民主化轉型時期難以避免的問題,一個原來搞武裝,暗殺起義的黨,在共和國建立之後,要轉型為一個議會政黨,當然過去那套會黨式的紀律、服從不合時宜了。可是,這樣的轉型,碰到軍事強人袁世凱和他的北洋集團,還真就有點轉不開。即便革命黨自己集團中的武裝同志,也未必真有誠心完成轉型。

民國肇始,袁世凱和國民黨領袖孫中山、黃興等人,曾經有過一個暫短的蜜月,不論是孫中山還是黃興,跟袁世凱都大有相見恨晚之勢,聊得相當投機。尤其是孫中山和袁世凱,一個要修10萬公里鐵路,一個要練20萬精兵。好像中國的富強,眼睜睜就可以在他們兩人手裡實現了。可是,兩邊各有一大堆人馬,而且有權力,有武裝,加之雙方隔膜日久,絕無可能因短暫的接觸,而消除分歧甚至敵視。第一屆國會選舉,國民黨大勝,馬上空氣就有點緊張。宋教仁被暗殺,儘管至今聚訟紛紜,沒有結論。但就情勢而言,即使袁世凱無此心,袁氏的黨羽,包括他那個一貫熱衷陰謀權術的兒子袁克定,也會食指大動的。而宋案發生,不僅北洋這邊躍躍欲試,蓄勢待發,國民黨這邊,也對法律解決,沒有多少耐性。一個中央能控制國會,地方有政權還有武裝的黨,不可能料到真的打起來,居然會如此迅速地一敗塗地。過高估計自己的實力,是所有政治人的通病。

兩大集團的武裝碰撞,在國民黨方面,居然是像雞蛋碰了石頭,敗得丟人現眼。作為吸取教訓的反思,孫中山要改組國民黨,把國民黨從一個憲政黨,變成一個具有高度紀律性,高度統一意志的戰鬥黨,這就是中華革命黨。加入中華革命黨,需要打指模,宣誓對孫中山一人的效忠。這樣的形式,令相當多同盟會的老同志無法接受。連一向維護黨內團結,顧全大局的副統帥黃興,都不肯妥協。一大批有實力的元老,從此疏離了孫中山。就這樣,孫中山和他的中華革命黨,就變成了一個小團體,無論怎樣努力,都無法在國內政壇上掀起大浪。刺殺上海鎮守使鄭汝成,要算是中華革命黨從二次革命到袁世凱稱帝期間,在政壇製造的最大的風波。

一般來說,老同盟會由三撥勢力合成,一撥是根基在兩廣的華僑團體興中會,一撥是來自兩湖的華興會,一撥是來自江浙的光復會。最先跟孫中山鬧翻的,就是前光復會中人。而孫中山的死黨,一般都是兩廣人士。但唯一的例外,就是陳其美。陳其美是江浙人士,但卻跟前光復會的人合不來,辛亥革命中,還暗殺了跟孫中山不和的同志陶成章,屬於孫中山死黨中的死黨,也是黨內的激進派,有點事,就想武力解決。此人同時也是青幫大佬,在上海和江浙,都有相當的勢力。就中華革命黨而言,陳其美絕對是骨幹的骨幹,唯一可以能折騰出點事的人,當然,他也真的就折騰出了點事。第一件,是刺殺鄭汝成,第二件,是策動「肇和艦起義」,兩件事,一個成功,一個失敗。

鄭汝成是當時的上海鎮守使。北洋時期,屬於軍政時代,省一級當家的,是督軍,而地區一級,就是鎮守使。當時的上海,雖然在建制上屬於江蘇,但實際地位卻非同尋常,基本上可以跟北京平起平坐。所以,鄭汝成這個上海鎮守使,也非同尋常,管的事多,實力雄厚。有對外交涉權,可以跟督軍一樣,跟總統直接聯繫。當然,在上海做官,在那個時代也相當不容易,做維持治安的軍事長官,就更難。上海這個地方,華洋雜處,有國中之國的租界,還有第三社會的幫會,自晚清以來,就是反政府勢力生存的好地方。加上這個鄭汝成,又跟在上海特有根基的陳其美結了死樑子,做這個鎮守使,就難乎其難。

二次革命,陳其美本來可以露一手,當初辛亥革命的時候,他就是從進攻製造局起家的。此番二次革命,再作馮婦,二次進攻製造局。結果,被帶着1千多海軍陸戰隊的鄭汝成,迎頭痛擊,鎩羽而歸,連點小名堂都沒鬧出來。當初,堅持宋案要武力解決,陳其美可是力主的,真打起來,如此丟臉,活活讓這個風雲人物難堪到了家。所以,殺掉鄭汝成,一直就是陳其美的最大心願。可是,鄭汝成相當謹慎,一般都待在軍營或者戒備森嚴的製造局裡,不好下手。但是,對於有心惦記的人來說,機會總是有的。 1915年11月,革命黨人打探到,本月的10號,是日本新天皇的加冕日。作為作為上海地方的第一號長官,必須到日本駐滬領事館去道賀。當日的上海,雖然地方級別不高,但也是個辦外交的地方,總得跟洋人打交道。此時歐戰正在進行,列強忙於戰事,無暇東顧,日本在中國一家獨大,袁世凱政府斷然不敢有一絲一毫怠慢了這個驕橫的東方霸主。所以,這一天,鄭汝成肯定得出來。

陳其美和他的同志,仔細研究了鄭汝成從滬南到日本領事館的路線,決定設五道狙擊線來實施行動。十六鋪為第一關,跑馬廳為第二關,黃埔灘為第三關,海軍碼頭為第四關,防止鄭汝成走水路。白渡橋因為臨近日領館,車輛必須轉彎慢行,機會最好,而且這橋非過不可,繞不過去的。所以,由孫祥夫帶領王曉峰、王銘三和尹神武四人組成第五關,務必狙殺鄭汝成。部署已定,每人帶炸彈一顆,駁殼槍一支,子彈一百五十發,提前到預定地點埋伏好。

鄭汝成也真不一般,到了那天,他的車隊,居然繞開了前四道狙擊關卡,徑直開到了白渡橋。第一輛車,是個馬車,四角站着警衛,裡面坐的人很像鄭汝成,但身穿文官燕尾禮服。指揮者覺得鄭汝成是武人,此時應該穿軍禮服才是,所以沒有動手。一會兒,一輛黑色汽車駛到,車前坐保鏢三人,鄭汝成坐在後排的右邊,鎮守使衙門的總務長坐在左邊。見狀,指揮者馬上發布行動暗號,王曉峰扔出炸彈,用力過猛,滾到了車的後面,炸掉了一個後輪。而王銘三等槍彈齊發,鄭汝成急忙打開車門而逃,王曉峰衝上前去,拉住他的衣服,連發九彈,活活把個鄭汝成打成了篩子,頓時一命嗚呼。此時,幾個衛士已經被王銘三等人打跑(從晚清到民國,凡是大官的衛士,都是樣子貨,遇到行刺,基本上都是跑路要緊),而總務長也陪綁被殺。三個行刺者,其中一個逃走,但另外兩個本來有機會逃的,卻沒有逃,反而登上橋頭,面對大量湧來的看客們,演講了一分多鐘,直到被租界巡捕抓住。當年革命黨中凡是執行行刺任務的人,都極富理想主義,大概,他們看到人多,不覺得是個逃跑的良機,而是宣傳革命的好機會。先知覺後知,喚醒民眾,是當年革命黨人堅信的使命。不管當日的宣傳起沒起作用,但當日的白渡橋附近的看客,的確是開了眼了,這樣的好戲,百年不遇。

噩耗傳到北京,袁世凱大為傷感,為之輟食一日,不顧當時還是民國,硬是追封鄭汝成為一等彰威侯,而且世襲罔替,讓銓敘局都不知道怎麼辦手續。後來,當場被捕的兩個刺客被租界引渡,後來逃走的刺客也被捕,三人均被處死。

行刺鄭汝成之後,黨人策動的肇和艦起義,卻大敗虧輸,黨人死傷慘重,軍艦也沒有開動。這兩件事,卻構成了中華革命黨在二次革命之後唯一的亮點。從某種意義上說,孫中山把國民黨改成小圈子的中華革命黨之後,革命的行動力並沒有增強,只有陳其美依托幫會,憑藉上海的特殊地位,才能弄出點名堂,也就是小名堂。此後袁世凱稱帝,西南討袁,進步黨起了相當大的作用,但中華革命黨,也就是策動了山東的一場未遂事變,此後一點動靜沒有。如果沒有刺殺鄭汝成事件,那麼,在二次革命後差不多三年時間裡,孫中山和他小圈子黨,就等於銷聲匿跡了。即使這個刺殺事件,對袁世凱政權的威脅,也只能說是微不足道。孫中山在組黨問題上的倒退,吃虧最大的是他自己。若不是袁世凱失敗之後,他及時改道,悄然重回國民黨,恐怕,此後的歷史,就沒他甚麼事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