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4日 星期二

山東「紅槍會」興盛與衰亡--反對軍閥統治的武裝

紅槍會是民國時期出現的會門組織,它最早在山東與河南地區發展起來,興盛於20世紀20年代。七七事變後再度興盛於華北、東北各地,是當時民間規模比較大、影響比較深遠的秘密會門組織。紅槍會因該會門所用武器長矛上繫紅櫻而得名。也有人認為因其徒眾手持四尺長桿槍,桿頭係紅櫻得名。從其得名看,紅槍會似可稱為一種民間村民的自衛組織,然從其組織形式來看,卻具有秘密教門的特徵。

  

一、紅槍會的組織淵源及信仰

紅槍會最早應該是白蓮教的支裔,早期的中國共產黨人李大釗早在1925年就撰文認為紅槍會的淵源「遠則為白蓮教的支裔,近則為義和團的流派」。也有人認為紅槍會起源於八卦教,是八卦教的流裔--大刀會、義和拳所傳,是在金鐘罩、硬肚、仁義會等組織的基礎上融會起來的民間會門組織。民國時期纂修的《山東禹縣志》稱:「紅槍會為八卦教、義和拳之變名,傳習符咒,號稱能避槍炮。」紅槍會在各地的名稱不一,對外以稱「大刀會」或者「硬肚」者為多。在山東各地除了沿襲舊名大刀會、金鐘罩,後稱紅槍會外,還有稱「紅學」、「坎門」或「玄門」、「黃沙會」、「桿子會」、「無極道」、「鐵板會」、「五門」等名稱的。各地雖然稱謂不盡相同,但從組織淵源和活動方式上看,無疑都是屬於紅槍會會門組織。

紅槍會的內部職級比較簡單,各地沒有統一的規定。就紅槍會的淵源地山東曹縣、單縣一帶而言,其組織多以「紅學」命名,首領稱為學長,下封有第一至第六共六大弟子。每一大弟子即為紅學的一個分支,均有發展會徒之權。在大刀會的另一興盛地區魯西南的濟寧、嘉祥一帶,紅槍會盛稱「坎門」,其內部職級只有「總老師」與「老師」相稱,道徒相見以「同學」相稱。

紅槍會的信仰屬於多神信仰,其中尤以信仰真武神即玄武神最為普遍。此外還有其他神怪及忠義人物,但大多以《封神榜》、《西遊記》、《三國演義》、《七俠五義》等小說中的為主。同時它還把對紅槍會傳播有貢獻,或武術高明有戰鬥力,或醫治傷病水準高超的前若干輩師爺等都當作神靈來敬奉。紅槍會不信奉自然神,是當時入世精神最強的會門組織。同時,由於紅槍會所敬神靈多而雜,超過了一貫道和皈依道等,反映了該會的信仰與民間信仰的進一步混合,也說明紅槍會的思想、組織非常渙散。此外,紅槍會的各種法術充滿原始與古代巫術的味道,其法術除練硬氣功有些效果外,其他多屬迷信風習,是封建社會農村生產力低下與農村民眾知識愚昧的反映。紅槍會是兼武術與巫術為一體的落後會道門組織。

   

二、紅槍會在山東的興起與發展

紅槍會淵源於大刀會等,早在義和團運動之前,它就在山東曹州等地傳播。到1900年前後,紅槍會已遍佈山東各地,以魯西南、魯西北最為興盛。它最早以「保衛身家」、「防禦盜匪」為活動目的。義和團運動失敗後,它在山東各地又更換名稱,繼續廣泛傳佈。

民國初年,袁世凱取得大總統之職,託名共和,實行專制,社會秩序混亂,政治黑暗腐敗,各地群眾不斷揭桿起事。特別是河南白郎起義以後,戰火蔓延,匪盜猖獗,為紅槍會的興起創造了有利的社會條件。山東紅槍會的興盛基本與河南白郎起義同步,由於戰亂與盜匪滋擾,紅槍會的金鐘罩等硬功夫為廣大群眾所青睞,「群以金鐘罩為護符,鄉人習之以避匪禍」。山東各地的紅槍會由此不斷發展起來並廣泛開展活動。

從各地紅槍會的活動發展情況來看,山東紅槍會的發展可以分為兩個時期:七七事變前,主要以反抗軍閥統治、抵禦兵匪滋擾為主;七七事變後則呈現多元化發展,有的紅槍會組織積極投身抗日,有的則投靠日偽,淪為漢奸。

(一)魯西地區紅槍會的活動和發展

魯西地區是山東紅槍會的首興之地。山東最早的紅槍會組織出現在汶上。汶上紅槍會出現在1914年,到20年代發展最為興盛。它最初在汶上與嘉祥交界地帶活動。1921年,汶、嘉邊界運河兩岸紅槍會組織紛紛建立並開展活動。1922年底,汶上東北邊境山區一帶多受土匪滋擾,武村開明士紳郭晨浩請人來村中傳授武術,次年1月就在武村成立了紅槍會,郭任宮長;1924年冬,汶上的另一支紅槍會組織在城西成立,會首是秦大文。秦大文是本縣秦莊人,高等學堂畢業,在汶上縣城內開雜貨店,因受兵匪襲擾而停業倒閉,併為此涉訟,惱怒之餘便回鄉組織起紅槍會抵禦土匪。這樣,汶上的紅槍會組織便在汶西運河兩岸、汶東北山區與汶城西三個中心建立併發展起來,到1925年,汶上全縣紅槍會人數已經發展到八九萬之眾。同時,全縣13個區紅槍會實行大聯合,公推郭廷儉(郭晨浩之子)、秦大文等為全縣總宮長。他們與肥城、平陰、東平、寧陽、聊城、高唐、兗州、嘉祥、鄆城、菏澤及河北大名等13個州縣建立了聯繫,一時紅槍會組織遍及魯西北地區。汶上的紅槍會組織是紅槍會早期聲勢最為浩大的一支。

1925年,奉系軍閥張宗昌督魯,在全省各地橫徵暴斂,山東境內軍閥混戰,戰火連天。張宗昌先是同浙督五省聯軍孫傳芳作戰,1926年又與豫督岳維峻嫡系第九師李紀才部在汶上展開激戰。由於戰亂頻仍,軍需浩繁,張宗昌不斷向各地加徵田賦,並且寅吃卯糧,提前三年實行預徵。當時張宗昌第七軍許琨所部某團駐紮汶上,對每畝耕地又加徵現洋6角,縣知事再加稅1角,又時值汶上小汶河決口,大片農田被淹,農業歉收嚴重,天災人禍,使農民苦不堪言。紅槍會組織便被迫起事反抗。

1926年3月,秦大文率五福區紅槍會一舉攻克了駐紮在袁口的區保衛團,接著又打下汶上城,繳獲縣警備隊槍支300支,並拿獲縣知事。張宗昌聞訊震怒,急調駐紮在濟寧的許琨率所部前往汶上鎮壓,許琨鋻於紅槍會的勢力,沒敢輕舉妄動,而是派人與紅槍會敷衍,雙方展開談判未果。4月3日夜,紅槍會突襲敵營,斃敵近百人。接著乘勝東進。同時,秦大文等還派人到寧陽策劃那裏的暴動。汶上紅槍會暴動成功給了寧陽紅槍會極大的鼓舞,在汶上紅槍會的配合下,寧陽紅槍會於4月4日攻克了寧陽城,並向民眾發表宣言,宣示此舉的目的是為了抗拒橫徵暴斂,反抗軍閥壓榨。因此,汶、寧紅槍會的暴動得到了當地百姓的歡迎。紅槍會的接連暴動成功令張宗昌非常惱怒,急調七路大軍圍攻汶、寧紅槍會。4月9日,汶、寧紅槍會匯集近3萬名徒眾集結於寧陽城南泗店村一帶,攻克了姚村火車站,扒毀鐵路橋梁以阻隔濟南、泰安的來犯之敵。

張宗昌命第七軍軍長許琨親自率領所轄的第一二七、一三七、一四七3個旅的兵力全力向兗州、汶上、寧陽一帶推進。4月10日,許琨軍隊佔領了寧陽城,然後繼續向西、南兩個方向前進,所經之處,燒殺搶掠,計有40多個村莊被焚燒殆盡,其狀慘不忍睹。紅槍會面對張宗昌多路大軍的進攻,決定放棄原來攻打兗州的計劃,往寧陽一帶撤退。當退至寧陽縣屬王村時,郭廷儉在戰鬥中身負重傷,揮劍自刎。臨終猶大呼殺敵,英勇之氣撼動會眾。4月13日,秦大文所率紅槍會又與許琨所部展開激戰,但終因寡不敵眾,千余名會眾英勇犧牲,其餘紅槍會成員被迫西撤。15日,許琨部佔領了汶上縣城;18日,繼續向馬家口、南旺進逼。紅槍會又與之發生激戰,傷亡慘重,萬餘名會眾退往嘉祥、巨野一帶。不久,紅槍會首領秦大文、吳立信分別在嘉祥、巨野先後被捕,並被解押到上海殉難。至此,汶、寧紅槍會聲勢浩大、轟轟烈烈的反對軍閥統治的鬥爭終告失敗。

魯西北德縣和陵縣紅槍會也是山東紅槍會中發展比較早、影響比較大的紅槍會組織。1924年這裡就出現了紅槍會組織,其中德縣的土橋是這一帶紅槍會活動的中心。1924年秋,德縣縣長林介鈺從恩縣勾引土匪張棟臣部進攻德縣的紅槍會,紅槍會則聚眾迎擊。由於對抗土匪,紅槍會深得人心,於是不斷得到發展壯大。1926年,原德縣七區望王屯人張老五也乘機組織紅槍會,自稱大師兄,命袁橋的范金玉為二師兄。1926年秋,德、陵、恩三縣有100多個村莊起來響應張老五的紅槍會組織,因而,這一支紅槍會很快成為德陵一帶紅槍會的中心。

這年舊曆的八月初四,縣長林介鈺率一營兵力從德州向袁橋進發,聲言要剿滅紅槍會。張老五聞訊後便擂鼓聚眾,一時間,北起桑園、東至德縣的各地紅槍會會眾蜂擁而來,同林介鈺所部展開激戰,因紅槍會人多勢眾,林部戰敗,林介鈺逃到邊林鎮,被紅槍會二師兄范金玉擒獲。因邊林鎮紅槍會會首、士紳劉文遠說情,加上林跪地求饒,發誓不再與紅槍會為敵,范信其謊言,將林放回。林回德縣後連夜到濟南向張宗昌求援。張宗昌答應派兵鎮壓,林返回後組織地方官員和士紳誘殺了紅槍會會首張老五,隨後張宗昌所部也大兵壓境,進攻袁橋的紅槍會,因紅槍會失去首領,加上對濟南來敵沒有防備,遭到官兵突襲,傷亡慘重。德陵的紅槍會組織破壞嚴重。後來,二師兄范金玉又到陵縣重新組織紅槍會,並且當時陵縣全境1/3的村莊都有了紅槍會,繼續開展反抗官府、抵禦兵匪的活動。

1927年至1928年間,在魯西北地區的東昌、臨清等地爆發了多起農民自發的反抗鬥爭。第一次是1927年2月間,在城西南鄉的抗糧暴動,由破落戶李太黑秀才領導;第二次是1927年4月的朝城貧農暴動,暴動目的是反抗軍閥部隊騷擾,暴動群眾三次佔領縣城,終把薛傳峰部趕走;第三次是5月份的范縣暴動,目標也是驅逐軍閥部隊,暴動中紅槍會佔領縣城一個多月;第四次是6月份陽谷農民圍攻縣城,目標是抗糧;第五次是在恩縣反抗官兵滋擾,會眾繳其槍械,並殺死一名連長;第六次發生在1928年1月,冠縣農民因反對預徵田賦與官兵發生衝突。以上六次暴動均有當地紅槍會勢力參與其中。其中以李太黑領導的抗糧與陽谷農民圍城鬥爭最具代表性。

魯西北地區的第一次抗糧暴動是由當地紅槍會會首李太黑組織的。李太黑原名李裕德,聊城西南鄉武聖村人,曾中過秀才,因仰慕詩仙李太白而自名李太黑。他原在臨清教書,1925年年終回家時,鄉民不堪苛捐雜稅與兵匪滋擾之苦,遂向他痛陳官府暴政罪狀。李太黑毅然挺身而出,同其近支李保太等3人為首組織了200多人的紅槍會,提出「大車不完、小糧不完」的抗捐抗稅口號。紅槍會成立短短的幾十天內,魯西北地區的冠縣、堂邑、莘縣、陽谷、臨清等地的農民紛紛加入,到1926年2月已發展到8000多人。因與當地官府談判免除錢糧雜捐未果,李太黑率數千紅槍會會眾浩浩蕩蕩殺奔聊城。攻城過程中因李太黑輕信官府和談陰謀,中官兵埋伏被殺害,紅槍會因失去首領而四散,這次大規模的紅槍會抗糧暴動遂告失敗。

李太黑攻打聊城的鬥爭雖然失敗,但在其影響下,其他地區的紅槍會鬥爭不斷發展起來。

1927年國共寧漢分裂,一些中共黨員從南方回到聊城秘密組織、發動農民運動,並同紅槍會有所聯繫,試圖借助農民力量佔領陽谷的坡里教堂。坡里教堂是德國聖言會在當地傳教的一個據點,長期擁有傳教特權,佔有大量土地,擁有許多槍支。1928年1月14日,共產黨人組織紅槍會成員發動暴動佔領了教堂,隨即寫「報子」宣傳殺富濟貧替天行道的思想,鼓舞農民的鬥志。但終因寡不敵眾,暴動農民被迫從教堂撤出,退到直隸大名一帶。後又被張宗昌和褚玉璞的直魯聯軍打散,共產黨發動、紅槍會參與的坡裏暴動宣告失敗。

   
(二)魯中、東部地區紅槍會的活動與發展

20年代,益都是紅槍會活動的中心地帶之一。它的發起人是崔雲端,益都西北鄉朱糧村人,是益都、臨淄一帶紅槍會的老師傅。1928年11月,當地匪首竇寶章部土匪竄至益都西鄉西臺頭村、南仇村等索要錢款,被當地紅槍會迎擊,紅槍會於是名聲遠揚,民眾紛紛加入,有時一天有三四十起入會者。不久它與臨淄紅槍會聯合成立了「聯莊會」,崔雲端被推為總會長。各村都有會長。1929年正月,益都、臨淄兩地十幾個村莊的紅槍會成員共計2000多人,由崔雲端親自帶領攻打臨淄縣城,與縣警備隊在臨淄城下展開激戰,結果紅槍會先勝後敗,被打散。紅槍會停止了大規模的活動,後逐漸消亡。

在益都紅槍會的影響下,廣饒紅槍會也組建起來。1929年春,崔雲端從益都到廣饒傳授紅槍會法術,並設壇招徒。附近鄉村紛紛響應,都成立了紅槍會組織,許多村還設立了會長。隨着廣饒紅槍會的壯大,崔雲端決定攻打廣饒城,以懲戒縣警備隊。5月17日,益都、壽光等地的紅槍會聞訊而來,5000餘人聚集在廣饒大王橋一帶。縣警隊見紅槍會人多勢眾,便移駐梧村。紅槍會隨後來攻,雙方互有勝負,後經人出面調解,才停止戰鬥。是年6月,當地的崔九匪部與巨淀湖土匪襲擾廣饒王莊,崔雲端又與各村紅槍會商定聯合出擊,8月14日攻打崔九部匪徒,取得了勝利。1930年,韓復榘坐鎮濟南後,加大了對各地的軍事控制,這一帶紅槍會的活動才轉入了沉寂狀態。

在益都以東,昌邑、平度也是一個紅槍會的發展中心。從20年代起,為反抗張宗昌的橫徵暴斂,當地農民自發組織起來,成立紅槍會自治武裝,反抗官府,迎擊土匪。1928年平度等地成立的紅槍會提出的信誓是:「打官軍(指張宗昌的部隊),保家國,殺富濟貧,殺貪官,神靈保祐,蒼天有眼,作戰勇敢,刀不沾邊。」昌、平一帶的紅槍會同張宗昌的殘部作戰多次,在當地頗有影響。

此外,膠縣的紅槍會以大刀會組織的形式對付土匪、拒繳捐稅進而發展到抗擊官軍,遠近馳名。此地紅槍會鬥爭是20年代山東農民暴動的一次壯舉。1926年,教書先生鄧壽千在膠縣丁戈成立大刀會,又名紅槍會。該縣地方志中說道:「十六年膠縣西南鄉大刀會四起,亦名紅槍會,橫行鄉里間,會眾持符咒邪術,各帶肚兜,自稱刀槍不入,愚民被其誘惑,入會者日眾。」到1927年,這裡的紅槍會已發展到13個鄉鎮,加入大刀會的村莊約400多個,會眾八九千人。會首中有的是清末武舉出身,所以在當地頗孚眾望。由於紅槍會反對軍閥,擁護北伐軍,所以當時的國民黨人也有人加入大刀會,組織會眾進行抗擊軍閥及匪兵的鬥爭。由於受到駐膠東的防守司令祝祥本的部隊鎮壓,膠縣紅槍會會眾集合諸城、日照等地的會眾發動了攻打王臺的大規模暴動,官兵傷亡慘重。張宗昌又調重兵,檄令祝祥本親自指揮彈壓,還派飛機飛至王臺上空察看,大刀會終被擊退。會首鄧壽千舉家逃亡,許多大刀會成員紛紛離家外逃,有名的膠州大刀會暴動就此結束。但仍有一些小股槍會勢力在當地繼續開展活動,後來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三)魯南地區紅槍會的活動

臨沂紅槍會成立於1925年夏,其紅槍會組織主要來自兩股力量,一是由來自富豪之家的袁永平自建武裝及收編地方大刀會武裝500余人;一是侯六合統領的孫美瑤舊部200餘人。這兩股勢力發展都很快,最多時會眾達到4000餘人,編成28個大隊。袁永平和侯六合都具有新思想意識。侯六合曾讀過私塾,後在沂州師範學校就讀過,五四運動期間參加過臨沂的學生運動。袁永平曾於1916年運動山東新軍被捕,被官府關押達8年之久,1925年3月才被特赦出獄。他甫一齣獄就以反奉系軍閥為號召,組織民眾成立紅槍會反抗官府。1925年9月,袁率所部紅槍會成員與魯軍第一二六旅黃鳳歧部戰于向城,取得大勝,使臨沂紅槍會威名大振。袁乘勝率會眾進入臨沂城,以「山東國民自治軍第五路軍」名義發表佈告,聲討北洋軍閥。隨後,袁又率所部紅槍會成員退出臨沂城進入山區,移師卞莊。1926年1月,魯軍第十一軍王鳴翰部有三個旅進駐臨沂圍殲紅槍會。袁、侯率所部突圍西走,嗣後臨沂紅槍會被政府軍收編,袁、侯又相繼被誘殺,臨沂紅槍會消亡。

1927年,魯南紅槍會的另一類型組織大刀會在莒縣創立,最初名為青旗會。後來在莒縣、沂水等地又相繼出現了五旗會、紅旗會與黃旗會等槍會組織,對外總稱大刀會。到1931年,這一帶的大刀會已經發展到相當規模,沂河一帶南北約80華里、東西70華里的大小500多個村莊,無村沒有大刀會,會眾達15000人左右,聲勢浩大。莒、沂大刀會開展了幾次大規模的行動,1932年,為了反抗官府任意增加捐稅,壓榨百姓,而攻打國民黨沂水六區區公所,發動了第一次暴動,並成功。後來又接連攻打沂水縣屬崖莊鹽局,嚇跑了鹽警。後來又攻打崖莊,同民團作戰,殺死了民團頭目之一李五禿。

這幾次有名的戰鬥,使這一帶的大刀會得到了重大發展。但後來由於大刀會內部產生了矛盾,互相爭鬥,並被國民黨地方政府和軍隊利用,韓復榘部運其昌旅對大刀會進行了殘酷的鎮壓,大刀會與運其昌的軍隊在黃石山展開了慘烈的戰鬥,戰死犧牲者計有4000餘人。官兵攻破山寨後,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屠殺,製造了震驚全國的黃石山慘案。莒、沂一帶的大刀會活動就此消亡。



三、抗戰時期山東紅槍會的再度興盛與衰亡

七七事變以後,韓復榘採取消極抵抗對策,導致山東大部淪陷,地方行政混亂,兵匪群起,形成了日偽、國民黨與共產黨各派勢力並存的局面。複雜多變的政治局勢一方面為紅槍會的興起提供了有利的社會背景,同時也決定了紅槍會興起後在政治上呈多元化發展趨勢。有的紅槍會組織積極配合共產黨進行抗日活動,成為人民武裝,以魯西南鄆西桿子會與臨沂無極道較為典型。1938年,日軍侵入鄆城縣,縣屬金堤兩岸自動組織起桿子會,以村為單位實行聯合,統稱為紅槍會。桿子會成立後就尋機打擊日偽,保衛家鄉。後來槍會主要力量投奔共產黨,改編為八路軍三四三旅第一遊擊大隊,成為當地一支重要的抗日力量。臨沂無極道也以抗日而聞名,起初無極道是為了抵禦土匪而成立,1939年得到較大發展,計有會眾5000多人。中共魯南特委非常重視這支民眾武裝,派出黨員深入會內做革命工作,使這支自發的民眾武裝成了當地的抗日力量,積極配合八路軍戰鬥,給當地日偽以沉重的打擊。此外,博山、泰安、德州等地的紅槍會組織都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積極抗日,其中大部分紅槍會組織被編入中共領導下的抗日隊伍,成為重要的抗日武裝。

此外,還有的紅槍會組織雖然積極抗日,但獨立於政治勢力之外,同國民黨、共產黨都沒有瓜葛。如淄川、平度等地的鐵板會。還有一些地方的紅槍會組織,成立之初積極抗日,但後來因為被敵頑勢力影響而投頑反共。如魯西無極道和泰安、萊蕪一帶的硬拳道等,由抗日武裝成為被敵利用的反共勢力。

紅槍會組織在政治上最反動的一類是勾結敵偽,投日反共。在魯西北、魯西南的德州、聊城、菏澤等地出現過這樣的紅槍會組織。這樣的紅槍會組織首領多為當地的地主士紳,為了維護自身利益,投靠日偽,勾結敵頑,積極反共,嬗變成為真正的反動武裝。

抗戰結束後,國民黨政權重新佔了優勢,原來積極抗日的一些紅槍會組織除了一部分被共產黨收編外,只要不依靠國民黨的,大多趨於消沉或自行解散。繼續存在的紅槍會,多配合國民黨進行反共,這種情形一直持續到建國以後。由於紅槍會反共與宣揚封建迷信,為新生政權所不容,作為反動會道門予以取締。山東的紅槍會組織在解放後大多被取締或自行消亡,只有少數的紅槍會組織在解放後秘密活動,繼續進行傳道活動,成為地下反動會道門,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為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