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7日 星期一

吳敬榮

吳敬榮(1864-?),英文名字:Woo King Yung,字健甫,安徽休寧縣人。父親吳子麟,在天津水師學堂學習礦務。

1874年,清政府選派第三批官學生出洋,吳敬榮入選,被派往美國學習,乃留美幼童。回國後,派往北洋水師,積功至藍翎五品軍功補用千總。

1889年,升精練右營守備,充任「敏捷」練船幫帶大副。 1892年4月,調任廣東水師「廣甲」快船幫帶大副。12月,升「廣甲」管帶,旋賞加都司銜。

1894年5月,李鴻章到威海檢閱海軍,廣東水師「廣甲」、「廣乙」、「廣丙」三艦北上會操。會操事竣,「廣乙」、「廣丙」留北洋,「廣甲」返回廣東。後吳敬榮指揮「廣甲」艦解送歲貢荔枝至天津後,也被留在北洋。

1894年9月17日,黃海大戰爆發,「廣甲」和「濟遠」被編為一隊。中午12時50分海戰打響。戰至午後3時許,「濟遠」先逃,吳敬榮指揮「廣甲」隨「濟遠」逃跑。夜半時,「廣甲」逃至「大連灣三山島外,迫近叢險石灘,該船弁勇告管帶(吳敬榮),船已近灘,必不可進。管帶不聽,致船底觸石進水,不能駛出」,遂致擱淺,吳敬榮則棄船登岸。次日,「廣甲」被日艦擊沉。黃海海戰後,吳敬榮被「革職留營,以觀後效」。北洋水師返回威海後,丁汝昌為加強威海陸路防務,派吳敬榮協守北幫砲台。

1895年1月30日,日軍攻占威海南幫砲台。 2月1日,駐守北幫砲台的綏軍不戰而潰,吳敬榮率部下隨綏軍一起逃跑。日軍未費一槍一彈就輕取北幫砲台。甲午戰後,吳敬榮被革職,後仍回廣東水師。

1903年任「建安」魚雷艇管帶。

1906年任「寶璧」練艦管帶。

1908年12月任「江利」砲艦管帶。

1912年民國成立後,任總統府侍從武官。

1913年11月29日,授海軍上校。

1916年10月27日,晉授海軍少將。

1921年4月23日,加海軍中將銜。

1924年4月17日,晉升海軍中將。

==========

吳敬榮未受重罰是否還有他是幼童之故?

這幾天看央視重播《幼童》,突然想起老大在介紹三廣的時候,文章中說吳敬榮,海戰中帥艦隨方伯謙躲在後面,又逃跑。吳後來未受重罰,不能以此作為為方伯謙辯護,說方不該殺的根據。個人是十分同意的。

至於吳敬榮為何未受重罰?個人有一些想法,希望大家給點意見,而且我很久沒有上咱們網站了,也不知道有沒有兄弟已經給出了比較明確的答案。我手頭也沒有明確的第一手資料。個人比較重視第一手資料,權當拋磚引玉,希望能得到兄弟們的支持,給點一手資料,讓小弟能係統了解一下。有不對之處,還望海涵。

看到《幼童》中記載李鴻章寫來要求回國的幼童到北洋來的一些書函,期間對幼童的關切之情溢於言表。我想幼童是李鴻章除了北洋以外,最看重的一件對民族、對國家、對大清都有極大好處的自己主導的大事了。可以這麼說師父曾國藩不在了,他就是幼童的再生父母。所以,幼童在李鴻章的心目中,絕非既不是閩黨、又不是淮軍嫡系的一些軍官可比。中國人歷來就是這樣,沒事的時候,可以對你怎麼樣怎麼樣好,一旦出了事,立馬親疏就出來了。

當然方伯謙也是留學英國的軍官。但是我想,在李鴻章的心目中,畢竟還是不如留美幼童來得重要。畢竟留美幼童是他和曾國藩首倡,而且是他全權負責的。要是真是斬了一個幼童,豈不是說他的留美事業是失敗的?

再者,看看戰場的局勢,畢竟作為姊妹艦的成員,吳敬榮應該聽方伯謙的。我想,方伯謙說得也對,他認為朝廷是不會在這個時候貿然斬他的。因為這個時候正是用人之際,他們又是有豐富經驗的海軍軍官。但是這裡可能就要分一個「首惡」和從犯的問題了吧?就算李鴻章不可能百分百地知道海上到底發生了甚麼,但是率先帶隊逃跑,最後撞沉友艦恐怕方脫不了關係。而吳敬榮,只有協從逃跑一項罪名,又沒有撞友艦,又不是率先,槍打出頭鳥,自然吳敬榮不需要抵命。

還有從北洋的殘存力量來看,軍官損失可謂不少,李鴻章和丁汝昌馳騁疆場多年,肯定知道人才的重要性,況且是一支現代化的海軍,所以我想,只要能嚴正軍紀,殺一儆百即可,沒有必要牽連一大批人,弄得要把李鴻章視為自己政治資本一部分的幼童也送上斷頭台。

這算是一種心理分析吧,現在沒有證據能說明老李當時在想啥子。雖然黃海大戰的時候小吳跟著黃鼠狼跑還勉強說得走,但威海衛的時候就是典型的逃兵了。

不要忘了一點,小吳不是老李的手下,老李要處理的話先要看別人面子的,所謂打狗看主人……畢竟是兄長派來襄助的,即便逃了,也要交給大哥去懲罰,自己不方便出面。手足情深,何況老哥哥對支持中堂一向是不遺餘力,這面子無論如何不能不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