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9日 星期三

段祺瑞竟是克虜伯的門生

轉引自:《廈門日報》

洋務派並非一味盲目崇拜德國大砲

從1872年到1875年,洋務派用4年的時間,在各地選撥120名11-15歲的中國幼童分批送往美國留學。曾國藩、李鴻章向清廷陳述:中國欲自強,惟有學習西人的先進經驗。西人的堅船利炮,背後有天文、地理、數學、製造等先進技術做強大後盾。因此應當選拔人才,直接到先進國家內部去追本求源。
   
雖然這些幼童「計回華之日,各幼童不過三十上下,年方力強,正可及時報效」,但畢竟是長線的計劃--15年未雨綢繆的歲月,實在是太漫長了。這對於當時身處「數千年之未有之變局」的李鴻章來說,的確是遠水救不了近渴。
   
作為短期的救急方法之一,李鴻章率先在淮軍中組建了有近代意義的新式砲營,採用克虜伯後膛鋼砲裝備。洋務派並不是一味盲目崇拜德國大砲,而是作了一番精心的比較研究。李鴻章1874年在給清廷的關於海防的奏摺中提到了自己的研究心得:「查砲位一項,德國全用後膛,英國全用前膛,俄法則小砲多後膛​​、大砲多前膛,美國仍用老式滑膛。其中著名廠商,德國曰克虜伯,專造後膛全鋼之炮。」他在給醇親王的信中談到:「惟德國克虜伯四磅鋼砲可以命中致遠,質堅體輕,用馬拖拉,行走如飛,現在俄德英法各國平地戰陣皆以此器為最利。」
   
大量購買克虜伯新式兵器固然正確,然「有器尤須有人」,從天津大沽口砲台到海南秀英砲台,這18400多公里海岸線,無數的海防大砲,需要有多少諳悉西方火砲長技的人才?所以當克虜伯的使者瑞乃爾(Schnell Theodore.H,?-1897)1870年帶著他的大砲來到山東登榮水師的時候,李鴻章立刻聘他為教官。
   
1872年,李鴻章再托克虜伯公司推薦人員來華任職,指導淮軍砲營操練德軍炮法。1876​​年,又精心安排了查連標、卞長勝等7名中國士官帶足夠用3年的筆、墨、硯台到柏林軍事學院留學。他們學成回國後,被派到淮軍各砲營當教練,有的後來成為頗有成就的軍事科技人才。
   
李鴻章的克虜伯情結,對中國近現代史發生了極深遠的影響。從洋務運動到抗戰爆發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德之間的軍事交往從來就沒中斷過。

   

李鴻章大筆一揮換上了安徽老鄉名字

1886年,李鴻章來到段祺瑞就學的天津武備學堂考察,其目的是為了選拔若干像查連標、卞長勝等有著戎馬生涯經歷,能在短短二三年學期內取得「立竿見影」留學效果的武弁。考察的第一課目是:砲兵學員作砲擊海面活動浮靶匯報,這給了段祺瑞脫穎而出的機會。
   
段祺瑞是唐太尉段秀實的第38世孫,祖籍為江西波陽。1865年3月6日出生於六安,1870年遷到安徽肥西縣陶崗村定居。1872年,段祺瑞隨祖父段佩在江蘇宿遷兵營裡讀私塾。1883年10月,段祺瑞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天津武備學堂的砲兵專業。
   
因為當時學生都懾於李鴻章的威嚴,為此,首次開砲的學員,從第一炮到第六炮都沒打中浮靶。李鴻章勃然大怒!
   
輪到段祺瑞指揮打靶,他沉著冷靜、篤定指揮,第一炮就打中浮靶,緊接著連續快速幾炮都每發必中。
   
李鴻章得知指揮員是安徽老鄉,其祖父等家族成員都曾是自己手下的淮軍官兵,非常高興。接著又當面考了一些軍事試題,段都對答如流。李鴻章興奮得擊節稱讚,當即表揚段祺瑞是「熟知軍事,俾易造就,是一個可用之才。」
   
1887年夏季。李鴻章親赴天津武備學堂第一屆學員的畢業考試,段祺瑞以最優等的成績畢業。李在給朝廷的奏摺中讚揚段等學生「各項操法,一律嫻熟,試以砲台工程做法及測繪,無不洞悉要領,因擇其屢考優等生,飭令回營轉相傳授。學生之著者有: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段芝貴、陸建章、王占元、雷震春、張懷芝、曹錕、李純、蔡成勳。」(選自《李鴻章全集.奏稿》)」
   
1888年冬天,5位赴德國留學生的學員名單呈送李鴻章的手中批准。可是,李在這份留學德國的學生名單裡,竟然看不到段祺瑞的名字。李鴻章認真審視了須臾,大筆一揮,將其中一名山東籍學生的名字劃掉,換上了段祺瑞。

(本次擬派赴德國留學生名單送到了李鴻章的手中,他發現,5人中有3人是山東籍,2人是安徽籍,頓感不悅。李有很強的鄉土觀念,竭力培植和加強自己的勢力。他沒忘武備學堂那位「最優等」的學生、自己的小老鄉段祺瑞。於是大筆一揮,將其中一名山東籍學生的名字勾去,改成了段祺瑞的名字。經過嚴格的考試,段祺瑞以「第一名」的成績獲准到德國留學,陸軍大臣廕昌作為督學與德國教官瑞乃爾一同前往。)



「你的責任是報效國家而不是剪辮子」

1889年春天,段祺瑞告別妻子和僅有一周歲的兒子,和其他4個同學來到德國柏林陸軍學院,學習軍事理論和各種操練課程。一年後,他們又奉命到魯爾區埃森克虜伯兵工廠,進行火砲實習。
   
克虜伯家族各種威力巨大的先進火砲,讓他們真正感受到「師夷長技」的魅力。為了讓自己的國家擺脫落後挨打、備受屈辱的局面,他們拼命用功學習。
   
弗里茨.克虜伯從留德督學廕昌轉交的李鴻章的信函裡,知道這批學生是中國的精英。但因為忙於公務,始終無法抽身前往探望。當他知道這些學生的聰穎與吃苦精神事蹟後,便在百忙之中排出時間,親自前往梅噴射擊場教授課程。
   
1890年春天,清廷特使洪春代表皇帝前往德國埃森探望留學生。段祺瑞及其同學以嫻熟的技術操演了各種口徑的克虜伯大砲,並以優秀的測距、瞄準、射擊成績,獲得洪春和弗里茨.克虜伯的讚賞!
   
完成學業後,4位同學都先後回國,段祺瑞又奉命留在克虜伯兵工廠學習彈殼加工、砲管膛削、銑磨來福線、灌注優質鋼;還檢驗鋼材牽力、擠力試驗;各類火砲的型製構造、使用和保養等課程。
   
1890年冬天。 25歲的段祺瑞自德國歸來,當他前來跪叩李鴻章之際,心裡一陣驚惶。李用凌厲的目光審視他後腦勺上的長辮並沒有造假之後,才和顏悅色地說:「你的責任是報效國家而不是剪辮子!」段祺瑞滿臉羞愧。因為在留學時,他曾一度想剪掉被外國人恥笑的辮子。
   
不久,段祺瑞被李鴻章奉派為北洋軍械局要員。 1891年被調回威海,任隨管教習5年之久。
   
1895年春天中日甲午之戰時,段祺瑞帶領武備學堂的學生幫助威海衛守軍搬運砲彈,並親自駕炮與日軍展開殊死激戰。
   
1895年12月,段祺瑞隨袁世凱到天津小站編練新軍,任砲兵營統帶,隨營學堂總辦兼炮科班監督和​​總教習,培養出中國第一支野戰砲兵部隊並任司令。

   

























照片上其他同學多成棟樑之材

段祺瑞的4位同學中,除了滕毓藻情況不明之外,吳鼎元回國後任新軍第五鎮統制,他曾和段一起領銜參與簽名逼迫宣統退位。段祺瑞留德後深受西方民主思想影響,對清政府的陳腐沒落深惡痛絕,1912年1月曾四次發電迫清帝退位,後又有奉勸袁世凱放棄稱帝、以武力趕走張勛等壯舉。
   
孔慶塘後任雲南普耳鎮總兵、雲南臨元鎮總兵,任大同總兵時剿滅過劉天佑起義。
   
商德全回國後任新軍營砲兵幫統兼任左翼重砲隊領官。商性情耿直,因得罪慈禧太后​​被免職。幸得其留德督學陸軍大臣蔭昌的保舉,任北京清河陸軍中學校長。後又到天津鎮任守使。徐世昌做總統時,被調任有名無實的將軍府將軍。
   
1920年春天,商德全辭職回到天津,他沒有像其他下野官員那樣寓居租界,而是回到故鄉河北金家窟,在幾間老房裡度過餘生。1930年商德全病故,留下的錢還不夠辦喪事。金家窟的鄉親感念他生前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紛紛捐錢為其辦理後事。
   
至於照片上那個洋教師瑞乃爾,1870年擔任山東登榮水師教習,1886年被李鴻章聘為天津武備軍校陸軍教官,為北洋海軍學院編寫《克虜伯海台砲管理法》、《克虜伯炮說》等諸多教科書。略通漢語的瑞乃爾工作勤奮,言傳身教,不遺餘力,還常用自己的薪水獎勵學習優異的學員,多次得到朝廷的嘉獎。
   
1889年,瑞乃爾要返德更新知識,李鴻章就讓其帶領段祺瑞等5人到德國學習。次年,瑞乃爾回來後又受聘到旅順砲台任教習。甲午海戰中,瑞乃爾與丁汝昌並肩作戰。由於民族感的差異、生死觀的不同,當戰爭進行到最血腥的時刻,瑞乃爾勸丁投降,遭嚴詞拒絕。丁汝昌死後,日軍佔領劉公島,瑞乃爾等被遣送至煙台。1897年死於武昌。

==============

瑞乃爾(Schnell Theodore.H,?-1897),德國人。同治九年(1870年),德國克虜伯炮廠派其來中國推銷軍火。旋被李鴻章聘為陸軍教官。後經天津海關​​稅務司德璀琳(Gustav von Detring,1842年-1913年1月4日)推薦,瑞乃爾同額德茂一​​起被聘為旅順砲台教習。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後,瑞乃爾由天津調往威海,任北洋護軍綏鞏軍炮術教習,協助北洋海軍作戰。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正月初五日,日本海陸軍聯合攻占了威海衛南幫砲台。隨又佔領了威海衛城及北幫砲台。接著,對停泊在威海衛港內的北洋艦隊實行海陸夾擊。並多次以魚雷艇潛入港內偷襲,先後炸傷、炸沉了「定遠」、「來遠」、「威遠」「寶筏」等艦船。劉公島內已是人心浮動,秩序混亂,形勢十分危急。一些洋員與清軍官弁也在私下聚會,策劃投降事宜。正月十四日夜,瑞乃爾與幫辦「定遠」管帶英國人戴樂爾(William Ferdinand Tyler,1865-1928又譯泰萊Taylor)、醫官英國人克爾克三人先後會見候選道牛昶炳和山東候補道嚴道洪,密商投降問題。由泰萊與瑞乃爾出面,向丁汝昌勸降,以觀其態度。當日午夜二時,二人見到丁汝昌,瑞乃爾會講華語,他首先向丁汝昌說明眼前之困境,然後勸之曰:「事勢至此,徒多殺士眾,無益也。曷以船械讓敵,士民可以保全」。進而說:「可戰則戰,否則,若士兵不願戰,則降不失為適當之步驟」。結果,被丁汝昌嚴詞拒絕。

正月十六日,日軍海陸圍攻更急,少數清軍將領與洋員「密有成議」,鼓動一些士兵、水勇脅迫丁汝昌投降。丁汝昌不允,並召集各艦管帶議事。因瑞乃爾通華語,丁汝昌命其出艦安撫士兵,眾人仍喧噪不已。 「瑞乃爾入艙,密告丁汝昌曰:『兵心已變,勢不可為,不若沉船毀台,徒手投降較得計』,汝昌沉思良久,乃令諸將候命,同時沉船。諸將不應,蓋恐沉船徒降,取怒倭人」。十七日,丁汝昌得到劉含芳派人送來的一封李鴻章電報,始知援兵無望,而口外倭艦密布,北洋各艦皆受重傷,子藥將盡,無法衝出,水陸兵勇又哀求活命,丁汝昌見事無轉機,遂於十八日清晨飲鴉片自盡。

丁汝昌死後,諸將及洋員商籌投降問題。二十三日,日軍佔領劉公島,瑞乃爾等被遣送至煙台。後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去世。


==========

關於丁汝昌之死的〈瑞乃爾的報告〉

戚先生說:「泰萊所記丁汝昌死事情形,並向方璧虛構(似應為「並非向壁虛構」)據他自稱,一是根據傳聞;一是根據瑞乃爾的報告。」「瑞乃爾乃價值。泰萊也德籍洋員,時為砲兵教習,曾積極鼓動投降,並始終參與其事。他的報告自然有很高的說:『我採取瑞乃爾報告所述,以其可靠性頗高。』」這段話語無倫次,一時難以讀懂。我仔細再讀,才發現可能是檢字員檢字時把鉛字塞錯了位置,校對時也未認真核對,致有此誤。此段原文似應為:「瑞乃爾乃德籍洋員,時為砲兵教習,曾積極鼓動投降,並始終參與其事,他的報告自然有很高的價值。泰萊也說:『我採取瑞乃爾報告所述,以其可靠性頗高』」。戚先生指出,「我們至今還沒有找到瑞乃爾發表的報告原文,這不能不是一大遺憾。」但戚先生又說,「但並不妨事。通過泰萊的轉述,仍然可以看到瑞乃爾報告的主要內容所在」(戚其章:《關於丁汝昌之死的幾個問題》,《日本研究》(遼寧大學),1989年第2期;人大覆印報刊資料:《中國近代史》,1989年第11期。)。這就使人費解:既然沒有找到瑞乃爾的報告原文,我們就無法確定其史料價值的高低。甚至僅僅根據泰萊所說之孤證,大可懷疑有無瑞乃爾的報告。與前面所述戚先生對待「《中東戰紀本末》所記丁汝昌死事情形甚詳……書中稱所記係根據『西簡』所言。所謂『西簡』,當是某洋員致上海報館的書信。這位洋員究為何人……即使他確實是北洋海軍中的洋員,也不能證明這條材料有多麼高的史料價值」相比較,對待同為北洋海軍中的洋員有關同一事件同一人物的不同記述,何以有截然相反的態度?一為確信,一為確疑!假使真有《瑞乃爾的報告》,其可靠性也大可懷疑。因為據泰萊所記:「蓋丁氏死後,馬格錄,好威及中國將弁數人上陸抵道台牛氏家,遇瑞乃爾。」(叢刊:《中日戰爭》,六第67頁。)可見丁汝昌服毒自盡前後,瑞乃爾並不在丁汝昌左右,甚至不在艦上。他根本不可能親見丁汝昌自殺身亡的詳情細節。因此,泰萊「採取瑞乃爾報告所述,以其可靠性頗高」的說法,是靠不住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