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4日 星期一

黃守愚:釋「中」--「中央」就是性交的考證

黃守愚案:《釋「中」》一文,為西元2000年的初稿。 2002年收錄入拙作《生殖崇拜與中國青銅時代》。在六年之後的今天看來,本人此文觀點和論證存在一些缺陷。「中」就是「央」,「央」就是「女陰」,同時還是母豬或母豬生殖器的意思。十分準確地說,在上古時代,「性交」祭儀主要是「通天人」的一種巫術,在屈原的楚辭中,即可見到。那個時代的人們認為,「性交」可「登天」,控制四方,而「中央」則就是「性交」。不然的話,我們很難理解古代皇帝服飾要畫有像徵「性交」的圖案。本人在《中國人好吃、男女性交像「豬」》、《「我」、「你」都是母豬神的一種稱呼》、《中國人是豬的傳人:李銀河「淫亂合法」論的二律悖反》等文中略有闡述,可以修補《釋「中」》一文的遺漏和缺失。還必須特別強調,「中國人」是特指2000多年前的「華夏族」,即後來的漢族祖先。


中國文明史的軸心時代(Axial Period)即先秦諸子百家時代,其思想是為對「中」、「中國」、「胎臍」(太極)等展開的思考。然「中」字字義諸家眾說歧出。朱駿聲先生《說文通訓定聲》謂「中」字本義乃是「矢著正」。林義光先生、丁山先生、高亨先生、郭沫若先生、姜亮夫先生等附而從之。而姜亮夫先生又謂有旒之「中」為「旗」,「中」字當中之O為「日影」①。溫少峰先生、袁廷棟先生略採姜說,謂「中」乃是「立表以測日影」之木表②。蕭兵先生乃以「廣義神桿」釋「中」與「史」,而謂「中」字當中之O則是鬥盂、把手、甚或鼓鐘之類「中介物」③。然諸說皆有不達而未有所明。如是,筆者試圖釐清「中」字之義以窺中國古典文化之藩籬。




「中」字之本義乃男女交媾。中、殷通。 《爾雅.釋言》:「殷,中也。」《書.堯典》:「以殷仲春。」孔《傳》:「殷,正也。」《書.禹貢》:「九江孔殷。」孔疏:「訓孔為甚,殷為中,言其得地勢之中也。」《莊子.外物》:「其不殷,非天之罪。」王先謙注:「殷,正也。」成疏:「《爾雅.釋言》:殷,齊,中也。齊一則中矣。」殷字甲文作,金文作,乃將犁置於女子陰部前之象形字。據民俗學資料表明,犁乃男根之象徵,將犁置於女子陰部前,是為施行耕地之交媾巫術,以此祈求田地豐產。民間猶有將男女交媾稱作「耕耨」、「播種」之說,《聊齋誌異.林氏》中,林氏要求丈夫與她同房,笑語曰:「凡農家者流,苗與秀不可知,播種常例不可違。晚間耕耨之期至矣!」故殷(中)乃男女交媾之義。 《說文》:「中,內也,從口|,下上通也。」中、內通,房中術猶房內術,內即謂行房事。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是故古之人霜降而迎女,冰泮而殺內。」凌曙注:「荀子:霜降逆女,冰泮殺內,十日一禦。注:殺,減也。內謂妾御也。」入、內互訓,乃男女交媾之意象。 《說文》入部:「內,入也。」又曰:「入,內也,象從上俱下也。」段注:「自外而中也,上下者,外中之象。」明清小說《金瓶梅》、《紅樓夢》猶有將性行為稱作「入」。箭矢乃男根之象徵,射箭中的謂之「中」,亦乃男女交媾之象。按原始的類比喻象思維,「|」即男根之象,「O」(或作囗,囗即方,方即牝器)即女陰之象,故男女交媾謂之「中」。案,中又作和(《說文》段注),和,合也,屬也。《墨子.明鬼》:「燕之有祖,當齊之社稷,宋之桑林,楚之雲夢也,此男女之所屬而觀也。」陳夢家先生《高禖郊社祖廟通考》釋曰:「屬者合也,謂男女交合也。」④午亦為男女交媾之義。中、午通,揚雄《太玄》:「周植中樞。」注:「中,正,午為中。」《易.豐》:「勿憂,宜日中。」《彖辭》: 「宜日中,宜照天下也,日中則昃。」五、午甲金文皆作X,乃男女交媾之象。《國語.晉語六》有夷陽午者,《左傳.成公十七年》作夷陽五。《說文》:「五……從二。陰陽在天地間交午也。」段注:「陰陽交,午也。」《史記.律書》:「午者,陰陽交,故曰午。」五(午)有耦義。 《漢書.律曆志》孟康注:「伍,耦也。」《周禮.地官.小司徒》:「五伍為兩。」《左傳.昭公元年》服注:「五十乘為兩。」《春秋繁露.玉杯》:「五其比,偶其類。」兩即耦,兩古音轉為連,連即屬(《說文》:「屬,連也。」)。案,中、鍾、舂通。 《穆天子傳》:「示女舂山之。」郭璞注:「《山海經》:舂字作『鍾』,音同耳。」《山海經.西山經》郭璞注:「《穆天子傳》云:『鍾山』作『舂』,字音同耳。」此互訓相詮也。 《說文》臼部:「舂,搗粟(米)也……持杵以臨臼。」所謂舂米,乃是以杵(圓木棒)搗臼(中部凹下之盆形石製或木製器具)。杵是為男根之象,臼是為女陰之象。以杵搗臼之舂米亦乃男女交媾之意像也。 《說文》:「妻,女中空也。」妻、婁字從臼,《說文》:「婁,空也。」章太炎《小學答問》:「婁為女求男,牝求牡也。」母之兄弟曰舅,妻之父亦曰舅,皆為臼統關係,由石臼引申也。中、宮通,以五音配五方,宮為中。《說文》宮部段注引劉歆云:「宮,中。」宮事也即房事。 《禮記.士昏禮》:「母施衿結帨,曰:『勉之敬之,夙夜無違宮事!」又云:「若不親迎,則婦入三月,然後婿見……今吾子辱,請吾子之就宮,某將走見。」

男女生殖器亦稱作中。遠古時代的生殖崇拜是一種遍及世界的歷史現象。生殖崇拜的最初階段是對生殖器的崇拜。而生殖器崇拜是先有女性生殖器崇拜,然後才有男性生殖器崇拜。筆者認為首先是女性生殖器稱作「中」。鍾、中通,崑崙山居天地之中而稱中山,《淮南子.俶真訓》:「鍾山之玉。」高誘注:「鍾山,崑崙山。」所謂鍾(本作鐘,經傳多作鍾。《說文》金部:「鐘,樂鐘也。」段注:「經傳多作鍾,假借酒器字。」《正字通》金部:「鍾,《漢志》黃鐘,《周禮》作鍾,《詩》鍾鼓,亦作鐘,古二字通用。」),乃中空而下開口的銅或鐵製作成的響器。《荀子.富國》:「故必將撞大鍾,擊鳴鼓,吹竽笙,彈琴瑟。」鍾(中)實為女陰之意象。民間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之俗語。舊俗猶有戲稱「和尚」為男根之謔。木柱撞鐘乃男女交媾之意象。現代心理學詮釋和尚撞鐘之行為乃自慰,即受壓抑之性慾疏泄的緣飾,飲食男女之心理代償。殷商時代,帝乃是至上神兼宗祖神,禀有最高的權威。《禮記》鄭注:「因其生育之功謂之帝。」帝之語源義乃是生育萬物,從而引申為一切的肇始或依托。案,蒂即帝,即女陰。故「中」也是蒂(帝)。 「中」成為男根之名後,男根獨有其名。 《逸周書.武順解》:「人有中曰參,無中曰兩……男生而成三,女生而成兩。」謝墉注:「皆下體形象。」錢鍾書先生亦謂人中即男根:「則非人面『人中』,而如《通志.六書略》五《論象形之惑》所釋『厶』、『了』二字,略同西方舊日惡謔之『人中』。」⑤中國古代將男子去勢的刑罰稱宮刑,亦為一證。

中即斧(父)。斧即男根之象徵物。斧、父通,《逸雅》云:「斧,甫也。甫,始也。」《釋名.釋用器》:「斧,甫也。甫,始也。凡將製器,始用斧伐木,已乃制之也。」畢沅注引《士冠禮》鄭注:「甫,今文作斧,斧甫字通。」《老子》河上公注:「父,始也。」王國維《女子說》曰:「女子之字曰其母,猶男子之字曰某父。案《士冠禮》:男子之字曰伯某甫,仲叔季惟其所當。注云:甫者,男子之美稱。《說文》:甫字注亦云:男子美稱也。然經典男子之字多作某父,彝器則皆作父,無作甫者。知父為本字也。男子字曰某父,女子字曰某母。蓋男子之美稱莫過於父,女子之美稱莫過於母。男女既冠笄,有為父母之道,故以某父某母字之也,漢人以某甫之甫為且字。」⑥郭沫若先生《釋祖妣》謂「且」字本義為男根⑦。故男子之美稱諸如父、甫、斧、祖(且),皆乃男根之義。
  
中即媒,也為斧。《穀梁傳..桓公九年》:「為之中者,歸之也。」范甯集解:「中,謂關與婚事。」《說苑.尊賢》:「士無中而見,女無媒而嫁。」後來「中」引伸為媒介之義。《儒林外史》第五回:「央中向嚴鄉紳借二十兩銀子。」斧、媒互文相足,《詩.齊風.南山》:「析薪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詩.豳風.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葉舒憲先生謂媒之本義是像徵神性男根以行使初開義務之斧,媒人即擁有「媒」之酋長⑧(酋與巫同)。案,遠古時代,禀有至上神權與世俗王權的酋(巫)是知識之壟斷者。而知識是為酋(巫)龔斷思想與權力之工具。作為原始宗教的生殖崇拜正是酋(巫)獲得至上神權與世俗王權的背景資源。男權社會顛覆母權社會後,男性「帝」取代女性「帝」,獲得至高無上的壟斷權。「中」即「帝」,亦即斧。故斧為王(帝)權之象徵。相傳高辛氏執「中」(鉞)以得天下,《大戴禮記.五帝德》:「(高辛氏)黃黼黻衣,執中而獲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順。」《淮南子.覽冥訓》:「於是武王左操黃鉞,左秉白旄,瞋目而撝之,曰:余任,天下誰敢害吾意者!」《逸周書.克殷解》:「周公把大鉞,召公把小鉞以夾王。」《事物紀原.輿服志》曰:「黃帝置斧鉞。《內傳》曰:黃帝將伐蚩尤,玄女授帝金鉞以主煞,此其始也。以銅為鳳首銜刀。」《博古圖》司馬法:「三代之斧在夏執玄鉞,在商執白戚,在周杖黃鉞。蓋所用之色不同,而所以斧則一也。」《六韜.龍韜》:「君親操鉞,持首,授將其柄。」

遠古時代,作為原始宗教的生殖崇拜是一種遍及世界的現象。男女交媾創造生命,先民旨在壯大與凝聚種族保障生存而以之進行生殖崇拜①。生命之源在於男女交媾,而生殖器是為大本。故「中」乃生命之本,人之生長發育的最初處。稱之為「中」的生殖器居於人體之中,故「中」引伸出中央之義。 《書.召誥》:「王來紹上帝,自服於土中。」孔《傳》:「於地勢正中。」《墨子.經上》:「中,同長也。」孫詒讓《間詁》 :「《幾何原本》云:『圜界至中心,作直線俱等』。」人體陰陽脈之任督二脈沿腹背之中而上,任、督皆有「中」義,任脈發起於生殖器下的會陰部位。 《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 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而入目。」《黃帝內經靈樞.本輸》:「頸中央之脈,督脈也。」《莊子.養生主》:「緣督以為經。」成疏:「督,中也。」郭慶藩案曰:「人身惟脊居中,督脈並脊里而上,故訓中督為奇經之一脈。」又引家世父曰:「身前之中脈曰任,身後之中脈曰督。」此皆為中央之義也。





中國的遠古神話往往是與「中」相關聯而展開的。遠古神話的宇宙觀認為整個宇宙分為天堂、人間、地獄三個世界,三個世界由一個「中心軸」或「宇宙山」(世界樹)聯繫在一起。中心軸或宇宙山(世界樹)位於世界之中心,故又被稱為「世界柱」、「天柱」、「世界樹」、「地臍」、「宇宙山」、「崑崙山」。宇宙之中心四面環水。筆者認為遠古神話的宇宙觀源於女子懷孕生產的母體子宮之描述。宇宙山(世界樹)乃是胎臍之喻象。所謂四面環水,即胎兒寢居母體子宮(或紫河車)之喻象。臍(齊)、中通,《說文》:「臍,囟比臍也。」段注:「囟部曰:『囟比臍,人臍也。凡居中曰臍。』」《爾雅.釋言》:「齊,中也。」《莊子.達生》:「「與齊俱入。」」郭慶藩案云:「齊,物之中央也。《呂刑》天齊於民,馬注:齊,中也。《管子.正世篇》治莫貴於得齊,謂得中也。王念孫曰:人臍居腹之中,故謂之臍。臍者齊也。《漢書.郊祀志》齊所以為齊,以天齊也,蘇林注:當天中央齊也。」根據醫學知識,胎兒在女子懷孕期間所需的全部營養都由胎臍運送。 《正字通》肉部:「臍,胎在母腹,臍連於胞胎。」胎臍聯結胎兒與母體子宮,乃胎兒命脈之所在。新生嬰孩從母體子宮分娩出來後,胎盤又被剝離出來,最後胎臍斷裂。先民認為胎臍之斷裂乃是生命的罪惡之始。案,太極(泰極)的泰古語義乃是胎臍,並非太一或北極。然此意義淹沒而不聞於後世者久矣。宇宙山(世界樹)溝通天堂、人間、地獄三界乃胎臍溝通胎兒與母體子宮之喻象,天柱折乃胎臍斷裂之喻象(案,就先民的原始的類比喻象思維而言,胎臍、女陰(男根)皆為「中」,二者意義互攝相疊)。

神話之宇宙觀與遠古之現實宇宙觀互攝。在中國的先民看來,作為空間之宇宙是規範而有序的,天與地相對,而天與地則又都是由對稱和諧的中央與四方構成的,中即帝,故中央高於四方,乃宇宙秩序的軸心。《論語.為政》:「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清人劉寶楠《論語正義》引鄭《注》云:「北極謂之北辰。」引李巡曰:「北極,天心。」又引郭璞曰:「北極,天之中,以正四時。」天中即天心。 《開元占經》卷一《天體渾宗》引張衡《渾儀注》曰:「北極,乃天之中也……南極,天之中也。」《楚辭.天問》:「斡維焉系?天極焉加?」」洪興祖注:「一說云:北極,天之中也。」又引《太玄經》曰:「天圜地方,極植中央。」處在北半球的中國的先民對於地球之自轉,首先感動的是「天道左旋」,即天穹由東向西之運轉,而自轉是以北極與南極為軸心。故先民認為北極南極即天臍,乃宇宙之臍帶。北方乃帝王之向,中國古代帝王居中南面而立即源於此。中國文化中的「經籍」之「經」亦源於此。《大戴禮記.易本命》:「凡地東西為緯,南北為經。」《周禮.天官.冢宰》:「體國經野。」賈疏云:「南北之道謂之經,東西之道謂之緯。」


 


遠古時代的天文觀測中,測定四方、立中(表)測影、求定地中(天地之中)亦與「中」相關聯。日光照射地面,物體在地面上之影的方向和長短必隨時間之變化而變化,此種規律性的現像在先民長期觀察與實踐之後,就產生了立表測影的天文觀測。最初的天文觀測是一種宗教祭祀活動,所謂「中」(表),最初就是直立於平地上的一根禀有神聖性的木竿或石柱。殷墟卜辭有:


  庚寅卜,永貞;王 中立,若?十一月。
         《前》7.22.1


  已亥卜,爭貞:王勿立中?
            《粹》1218


  ……卜,爭貞:王立中?
       《人》973


巫與酋同,立「中」乃殷王親自掌握之宗教祭祀活動,即「王中立」、「王立中」、「王勿立中」。太陽中午正射地表,槷表影至短,「日中無景」,「眾帝所自上下」(《淮南子.地形訓》)。故筆者認為所謂以定節氣之中午立「中」測景主要是溝通天堂、人間、地獄三界之聯繫(《說文》|部:「下上通也。」此「中」即胎臍聯結胎兒與母體子宮之喻象)的宗教祭祀活動。立中所測之影在一天之內是太陽在正南方時(即中午)最短。《墨子.經上》:「曰中,正南也。」孫詒讓《間詁》:「中國處赤道北,故日中為正南,張云:日中則景正表南。」在一年之內夏至中午的表影最短,冬至日中午表影最長。《漢書.天文志》:「夏至……故晷短;立八尺之表,而晷景長尺五寸八分。冬至……故晷長;立八尺之表,而晷景長丈三尺一寸四分。」《開元占經》卷一《天體渾宗》:「(冬至)……故景最長。……夏至……故景最短。」中、午(五)通,有男女交媾之義。一年之內夏至日中午日光直射地球,表影最短,「日中無景」。先民在此時刻舉行男女交媾以祈求生殖繁盛之祭祀。祭儀之內容是在中午之前舉行「桑林」之舞、「萬舞」的活動,然後再以男女野合來落實祈求生殖繁盛之目的。《詩.邶風.簡兮》:「簡兮簡兮,方將萬舞。日之方中,在前上處。」萬舞即男女狂歡之性舞。據《左傳.莊公二十八年》載,楚令尹子元欲蠱惑文夫人,「為館於宮側,而振《萬》焉。」夏至日中午的男女野合在《周禮》中有所記載,夏至即日至。《漢書.天文志》:「夏至……影長尺五寸八分。」《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法則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時之所交也,風雨之所會也,​​陰陽之所和也。」鄭注:「鄭司農雲土圭之長尺有五寸,以夏至之日立八尺之表,其景適與土圭等謂之地中……」夏至祭祀目的乃壯大與凝聚種族以保障生存。「中」即「生」,《左傳.成公十三年》:「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孫子.虛實》:「日有短長,月有死生。」短生死長互文相足,日有短長,即中午表影之短長。短生乃日光在中午時刻正射地球,是謂之生。《莊子.天下》載惠子之辯:「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此乃惠子無限分析之邏輯思想,猶「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莊子.天下》)。現代物理學認為中午時刻僅「一點」而已。睨即斜,日方中則睨,此「一點」瞬間即逝,故「方生方死」。華夏族的先祖以為他們居於天下之中,太陽正射他們所居之地。「日中無景」,「眾帝所自上下」,是為至生。四方夷狄戎蠻為太陽斜睨照射之地,是為死。故四(肆)即死,五(帝)居中即生。此世界軸心之觀念於域外諸民族亦然。





「中」(五)即「帝」,居於天下之中。都廣為帝之下都。《博物志》:「都廣在西南,其城為三百里,蓋天地之中也。」《淮南子.地形訓》:「建木在都廣,眾帝所自上下。日中無景,呼而無響,蓋天地之中也。」崑崙山居天下之中,故帝居於此。《博物志》:「其山(崑崙山)中應於天,最居中。」《山海經.西山經》:「崑崙之丘,是惟帝之下都。」《山海經.海內西經》:「海內崑崙之虛……帝之下都。」《水經.河水注》引《崑崙記》曰:「(崑崙山)是為太帝之居。」《淮南子.地形訓》:「崑崙山……乃維上天,登之為神,是謂太帝之居。」《山海經圖贊》:「崑崙月精,水之靈府;惟帝下都,西老之宇。」

中國古代政治區域的劃分稱為畿服之制。王畿(帝都)居天下之中,稱為內服,諸侯及蠻夷少數民族居於四方,稱為外服。《管子.度地》:「天子中而處。」《呂氏春秋.慎勢》:「(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以立國。」《荀子.大略》:「故王者必居天地之中。」《新書.屬遠》:「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為都。」《白虎通義.京師》:「王者京師必擇土中。」相傳黃帝居天下之中,馬王堆帛書《十大經》曰:「昔者黃宗質始好信,作自為像,方四面,傅一心,四達自中,前參後參,左參右參,踐【位】履參,是以能為天下宗。」黃宗應指黃帝,《呂氏春秋.本味》云:「故黃帝立四面。」《太平御覽》卷七九引《尸子》云:「子貢問孔子曰:古者黃帝四面,信乎?」《三國志.魏志》二注引《魏略》云:「昔軒轅建四面之號。」黃帝居天下之中的軒轅丘,軒轅丘即崑崙虛,《水經.河水》:「(崑崙墟)去嵩高五萬里,地之中也。」酈注引《崑崙說》曰:「(崑崙墟)是為太帝之居。」《莊子.至樂》:「崑崙之虛,黃帝之所休。」《穆天子傳》:「崑崙之丘……黃帝之宮。」《史記.五帝本紀》:「黃帝居軒轅之丘。」冀州居天下之中,《淮南子.地形訓》:「正中冀州中土。」高注:「四方之主,故曰中土。」相傳堯、舜、禹皆都冀州,《左傳.哀公六年》:「《夏書》曰:惟彼陶唐,帥彼天常,有此冀方。」杜注:「唐、虞及夏同都冀州。」相傳曾為禹都之陽城亦居天下之中②,《開元占經》卷五《日占》引鄭司農曰:「土圭之長尺有五寸,以夏至日立八尺表,其景適與圭等,謂之地中。今穎川陽城地為然。」

商代王畿稱為中商,由是而區分四土,曰東土、南土、西土、北土。殷墟卜辭有:

□已卜,王貞:於中商乎【禦】方。
   《合》20453

  戊申卜,王貞:受中商年。
  《合》20650

已巳,王卜,貞:【今】歲商受【年】?王【卜】曰:若。
  東土受年。
  南土受年。
  西土受年。
  北土受年。
  《合》36975

中商居四方之中。《詩.商頌.殷武》:「商邑翼翼,四方之極。」極、中通。 《書》孔《傳》:「極,中也。」「中」即「帝」,故中商乃天下之共主,代天行命,統治四方。《詩.商頌.玄鳥》:「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古帝命成湯,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後,奄有九有。」《詩.商頌.殷武》:「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

周代王畿雒陽亦居天下之中,《史記.周本紀》曰:「周公復卜審視,卒營築,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裡均。」《書.召誥》:「王來紹上帝,自服於土中。」孔《傳》:「於地勢正中。」《逸周書.作雒解》:「俾中天下……乃作大邑成周於土中。」注:「王城也,於天下土為中。」《論衡.談天》:「雒陽,九州之中也。」王畿居下之中,還表示上配皇天,以求獲得「天保」(天命)。據《史記.周本紀》載,小邦周克大國殷之後,周武王為「未定天保」而夜不成寐,卒營周居於雒邑以「定天保」而「依天室」。西周早期的《何尊》銘文云:「肆文王受茲大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余其他茲中或,自之乂民。」《書.召誥》:「王來紹上帝,自服於土中,旦曰:其作大邑,其自時配皇天,毖祀於上下,其自時中乂,王厥有成命,治民今休。」居中即帝配天以獲天保(天命),以此作為帝權神聖性、合法性和永恆性之根據。秦始皇一統天下,「像天設都」而居天下之中,以求獲得天保(天命)。《史記.秦始皇本紀》:「已,更命信宮為極廟,像天極。」又《索隱》曰:「為宮廟像天極,故曰極廟。」《天官書》曰:「中宮曰天極。」《論衡.談天》:「天極為天中。」天極即北極,清人劉寶楠《論語正義》引郭璞曰:「北極,天之中,以正四時。」《開元占經》卷一《天體渾宗》引張衡《渾儀注》曰:「北極,乃天之中也。」《三輔黃圖》:「始皇窮極奢侈,築咸陽宮,因陵營殿,端門四達,以則紫宮,象帝居。」《開元占經》卷六七《石氏中官》三《紫微垣星占》五九引張衡《靈憲》曰:「紫宮為皇極之居。」《尚書.洪範》:「皇極,皇建其有極。」孔《傳》云:「皇,大;極,中也。」秦始皇作極廟、咸陽宮「依天室」,以此試圖獲得天保,帝王霸業萬世綿延不絕。中國古代帝王之泰山封禪乃「升中」而「帝」以求獲得天保(天命)。《禮記.禮器》:「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因名山升中於天……升中於天,而鳳皇降,龜龍假……是故聖人南面而立,而天下大治。」中國早期諸民族的神話中皆有居天下之中的崑崙山,而中國遠古時代的東方民族認為他們民族的神話中之崑崙山是泰山,故後世有泰山封禪「升中」之事。相傳黃帝有封禪之歷史,其都在「魯城(曲阜)東門之北」(《史記·周本紀正義》引)。何新先生考證道:「崑崙山-軒轅丘-泰山,實際都是一座山。」⑨何說之「崑崙山」僅乃指遠古的東方民族所認為的崑崙山,並非所有典籍中的崑崙山都是泰山。質言之,神話中居天下之中的崑崙山不能視其為一個具體的地名,而是一個宗教或神話概念。


  


華夏族的先祖認為他們居天下之中,位居其外之黑暗區域的是野蠻民族。故華夏族認為其所居之地為「中國」、「齊州」、「中州」以微顯其文化之優越與尊嚴。《書舜典》:「蠻夷滑夏。」孔《傳》:「夏,華夏。」《說文》:「夏,中國之人也。」《論語.八佾》:「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劉寶楠注:「包部曰:諸夏,中國。」《爾雅.釋地》:「距齊州以南,戴月為丹穴……」邢疏:「中州,猶言中國也。」郝懿行箋注:「齊,中也,齊州即中州。」《列子.周穆王》:「四海之齊謂中央之國。」中國亦稱冀州,居九州之中,四海之內,又名赤縣神州。案,齊、冀通。《淮南子.地形訓》:「正中冀州曰中土。」高注:「四方之主,故曰中土。」《淮南子.覽冥訓》高注:「冀,九州中,謂今四海之內。」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引《路史》:「中國曾謂之冀州。」胡渭《禹貢錐指》卷三:「《九歌》云:覽冀州之有餘,橫四海兮無窮。」《淮南子》云:「女媧氏殺黑龍以濟冀州。又曰:『正中冀州曰中土。』則號中國為冀州也。」居天下之中的冀州為中國,乃帝(中)之所居,政治權威的軸心,故佔據冀州乃是壟斷支持帝國統治秩序的背景資源。黃帝與蚩尤在冀州之野的戰爭,黃帝殺死蚩尤而獲得了統治天下四方的至高無上的政治權威。《山海經.大荒北經》:「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逸周書.嘗麥解》:「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以甲兵釋怒,用大正,順天思序,紀於大帝,邦名之曰:絕亂之野。」據《淮南子.天文訓》載,共工與顓頊爭為帝,共工怒而觸不周之山,是此天柱折。不周山乃崑崙山上最高峰,居天下之中。「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矣。」共工與顓頊對帝權之爭奪在於天下之中的天柱。母神女媧氏面臨世界之毀滅而平冀州,最後拯救了人類。據《淮南子.覽冥訓》載,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固,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相傳大禹治水敷土自冀州始而至四方,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大禹築堤壅防,疏濬河道。之後,又劃分九州,使宜民居。大禹終於獲得了統治天下的政治權威而被認為是中國第一個王朝--夏王朝的創立者。
  
注釋:
①先秦時代,一個氏族的勢力之大小在於人口之多少。所謂封建諸侯,封建所立之邦國乃是一個氏族對另一個氏族的軍事統治和政治控制。一個部族幾乎整個地構成統治階級,另一部族則幾乎整個地「子孫為隸」。作為原始宗教的生殖崇拜之作用在於求得生殖繁盛,壯大與凝聚種族以保障生存,促進社會發展。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的序言中早就對此做了精闢的論述:「根據唯物主義觀點,歷史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結蒂就是直接生活物資的生產和再生產。但是,生產本身又有兩種。一方面是生活資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產;另一方面是人類自身的生產,即種的蕃衍。」「勞動愈不發展,勞動產品的數量,從而社會的財富愈受限制,社會制度就愈在較大程度上受血族關係的支配。」

②相傳禹曾居陽域,又都平陽(一云居晉陽),又都安邑。夏、商、周三代之都屢有遷徙,至於其原因聚訟至今未決。相傳夏之太康居斟鄩。相居帝邱,又居斟灌。胤甲居西河,又遷於老丘。桀居斟鄩。《尚書序》:「自契至成湯八遷。」孔穎達《正義》考得其四曰:「《商頌》云,帝立子生商,是契居商也。《世本》云,昭明居砥石,《左傳》稱相土居商丘,及湯居亳。事見經傳者有此四遷,未詳聞也。」《詩.大雅.綿》:「古公亶父……至於岐下。」《史記.周本紀》:「自岐下而徙都豐。」夏、商、周三代之都屢有遷徙與居於天下之中的中心帝國(Middle kingdom)之觀念並無抵觸之處。
  
參考方獻:
①姜亮夫:〈「中」形形體分析及其演變之研究​​--漢字形體語音辯證的發展〉。杭州大學學報(增刊),1984。
②溫少峰、袁廷棟:《殷虛卜辭研究--科學技術篇》。成都:四川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3。
③蕭兵:《中庸的文化省察》。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④葉舒憲:《詩經的文化闡釋》。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⑤錢鍾書:《管錐編(第1册)》。北京:中華書局,1986。
⑥王國維:〈女子說〉,《觀堂集林(第3卷)》。北京:中華書局,1986。
⑦郭沫若:〈釋祖妣〉,《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1卷》。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
⑧葉舒憲:《詩經的文化闡釋》。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⑨何新:《諸神的起源》。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6。
  
  
  庚辰霜降前夕初稿
  辛巳驚蟄時分初訂

跋:此文刊登於《常德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同時為吾師黃守愚先生《生殖崇拜與中國青銅時代》(2002年版)一書一小章節。
青楓隱者識於即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