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日 星期三

梁正崗:晉南鎮守使--劊子手張培梅

作者係堯都區鐵路東辦事處工委主任

1917-1929年,張培梅受閻錫山委派,出任晉南鎮守使,駐守臨汾古城,長達12年之久。是個名噪一時的劊子手。



張培梅,字鶴峰,山西崞縣(今原平縣)泥河村人。生於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10歲時父母皆亡,由叔父養育成人,1905年考入山西陸軍小學堂,1907年被保送到河北保定陸軍速成學堂,在校加入同盟會,1910年畢業後在閻錫山山西新軍89標當排長。辛亥革命中,參加了太原新軍起義。在晉軍中歷任連、營、團長等職,由於同閻錫山的鄉親關係,逐步成為閻的寵信。

當時,晉南鎮守使是袁世凱的親信董崇仁。袁稱帝失敗後,閻錫山便於1917年4月派張培梅到臨汾,名為派遺軍司令官,實為接替董崇仁鎮守使職務的後繼人。董崇仁自感處境不妙,自動交出兵權,攜眷北歸。從此張培梅便成為晉南鎮守使。

張培梅上任後的第一件事便是遍布密探於所轄各縣,偵查反閻勢力。臨汾東亢村民辛金鏗,多年在北京經商,返鄉後在城內街上理髮,無意中說了幾句北京張勳復辟和直皖戰爭之事,密探報告後即被抓捕斬首,人頭懸於西城門上。家人只好含淚偷偷收屍,敢怒而不敢言。由於張培梅殘殺無辜,因而一時臨汾城烏雲壓頂,人心慌慌,一言失慎,便會招來殺身之禍,城內的飯店、酒肆、理髮館等店鋪,都張貼著「各照衣冠,免談國事」的戒條,行路遇見熟人,不敢站立私語,有陌生人過來,默不作聲,怕招嫌疑。

辛亥革命時,洪洞縣曾有哥老會眾200餘人報名參加了革命軍,曾為辛亥革命出過力、流過血、立過功,後對閻錫山統治山西不滿。張培梅對洪、趙二縣的哥老會眾極為仇視,不僅派出密探查訪搜捕,而且命洪洞縣知事郭學謙輯拿解送。郭學謙為了巴結這位閻督軍的紅人,以取悅閻錫山,便助紂為虐,被查拿解送到臨汾的哥老會眾甚多,張培梅屠殺無遺。郭的衙役笵生信,曾是哥老會眾,郭聽密探報​​告後,當堂綁送臨汾斬殺。洪、趙二縣哥老會中的領袖人物李海傑等人被殺,未遭捕殺的杜登山、李文耀等領袖人物都奔走他鄉,不敢回來。哥老會這股民間反閻勢力,就這樣被張培梅以血腥手段鎮壓下去了。




張培梅當了大官,他的一些內親外戚紛紛來臨汾頂名額,領糧餉。這些人憑藉張培梅的權勢,作些與民不利的壞事。張培梅儘管逢年過節都要在大庭廣眾之下為這些親戚中的長者叩頭拜節,但每到此時,都要在眾目睽睽之下,對那些欺壓百姓,犯了「軍法」的親戚尊長,施以軍棍,藉以表明他「執法如山,大公無私」。

為了炫耀他「執法森嚴」、「除暴安良」,張培梅派出執法隊在大街小巷巡查,遇有偷盜、鬥毆者,當場砍頭。對「劣紳」、「土豪」、「地痞」、「流氓」一類人都予以輯捕。因此,震懾了一些偷雞摸狗的人。臨汾古城曾一度偷盜斂跡,鬥毆少聞,似有「夜不閉戶」之譽。然而,張培梅卻殺了不少無辜之人:

黃炳華,臨汾城內貢院街人,黃幼時失父,性情放蕩,被張培梅所殺,死時年僅20歲出頭,為何而死,眾皆莫名,人稱「冤鬼」。

臨汾城內朝殿巷的燕狐狸子,善跑旱船,每年元宵節鬧社火人皆叫好。因家境不好,有些小偷小摸行為。張偵知後抓捕關押,不給食致死。

關醜人,泊莊村人,曾當過小偷,後洗手不幹,以殺豬賣肉為生,被張培梅以偷竊罪所殺​​。

居住在堡子村的山東人孫老大,早年曾當過土匪,儘管改邪歸正,仍被張培梅刀砍。

金殿鎮河北村人秦褐貴,代人寫訴狀,人稱「訟師」。張培梅說他唆人打官司,逮到禮賓司署施抽背花條非刑,當場打死。

城內塘子口的邵思敬,蔣家坡池巷的席天賜,皆因曾入過哥老會而被殺害。





洪、趙二縣百姓對張培梅恨之入骨。張培梅自知結怨頗多,便布守官署,築高牆,設崗樓,布警哨,壁壘森嚴。同時,實行全城宵禁,日落城門上鎖,日出才予放關。巡邏隊長槍大刀晝夜巡邏。隨後,又在城外10里以內的通衢大道上,遍布崗哨,遇有行人,叱問口令,對答稍疑,即行扣拿。一時間,臨汾城內外,幾乎行人僉跡,家家關門閉戶,蟄伏屋內不敢外出。

然而,哪裡有壓迫,哪裡便有反抗。張培梅雖然戒備森嚴,但民眾亦多有反抗行動,藉機刺殺張培梅事件時有發生。張培梅懼怕行刺到了草木皆兵的地步。1917年秋,他赴省述職,路經洪趙縣境,在一塊豆子地裡正好有一農民躬身勞作,因其直起身子看了一眼路上的張培梅,便被疑為不軌,就地斬首。

張培梅外出常帶衛隊,前護後擁,防範極嚴。一次,洪趙哥老會段得功,決心刺殺張培梅,探知張去太原,便潛身路旁伺機開槍,不巧打死了張的衛隊長,使張僥悻脫身,段得功功敗垂成,悔恨交加,逃避陝西,多年不敢回家。直到張培梅調離臨汾才回來,但閻軍仍記前案,終為所殺。此後,張每去太原見閻,都是衛隊前後搜索,並挑選體貌同他相似的兵員扮作替身,他則青衣小帽微服隨行,以此手段逃避民眾的追殺。




廣勝寺霍泉水自古灌溉洪、趙兩縣農田萬傾。洪洞、趙城兩縣因爭水打架、鬥毆傷命的事連年不斷。平陽知府想出一法,置大油鍋一口,燒得鼎沸,放入十枚銅錢,一枚錢表示一份水。洪趙兩縣各派一名代表,用手在油鍋裡撈錢,撈得幾枚錢,就可分得幾分水。並宣布農曆三月十八當眾分水。消息傳開,廟會那天,水神廟前觀看助威者不下幾萬人。只聽一聲令下,趙城一青年挺身而出,神色從容,伸手在沸騰的油鍋裡撈出七枚銅錢。從此,趙城得水七份,洪洞得水三份便成定局。於是建造了分水亭,立碑為證。當時趙城縣為表彰這位爭水有功的青年,便在水神廟為他建立生祠,名曰「好漢廟」。

民國初年,兩縣爭水械鬥又起,且各有靠山。趙城縣有紳士張橫宇,曾做過清朝長安府太守,辛亥革命中起義,旋又中途變節避居鄉里,對失掉官職心懷不滿,歷次爭水之鬥,都暗中操縱。閻錫山對此人早有疑忌。洪洞縣有溫壽泉,曾與閻錫山在辛亥革命中同時起義,任山西省副都督,民望較高,爭水之鬥洪洞百姓依為靠山。因之,兩縣官府對爭水械鬥束手無策,難以平復,呈報張培梅解決。

張培梅也曾想徹底解決此爭,以圖美名,但事與願違,調解無效。1920年春,兩縣百姓又爆發了大規模爭水械鬥,雙方聚眾數百人,大鬥於廣勝泉附近,槍砲聲大作,殺喊聲遠聞,死傷近百人。洪趙兩縣警察局派去的警兵悉被民眾繳械。張培梅聞訊後,派員帶兵數10名到現場彈壓,民眾不服,竟向帶兵的官員開槍,斃傷官兵數人。張培梅老羞成怒,宣稱洪、趙人民造反,遂親自出馬,率兵去鎮壓,抓捕了械鬥首的人員,餘眾四散,械鬥暫告平熄。但是,民眾不服,兩縣農民成群結隊,公然到縣城示威,警察局奉命鳴槍射擊,治安一時大亂。張培梅怕激民變,對閻錫山不好交待,又一團調兵,駐防趙城,用高壓手段鎮壓了這次事件,殺戳甚眾,這更激起洪趙兩縣百姓的極大憤慨。

1924年張培梅調任回並,遺缺由參謀長李潤發代行,洪趙兩縣民從得知張要離職,便揚言要在張返省途中截擊。張培梅無奈只得扮成商人模樣,不帶侍衛獨身上路,混過洪趙縣境。等到護送張培梅行裝的馱騾大隊過境時,預先伏在莊稼地裡的洪趙民眾,伏擊落空,張培梅早已去了太原。




張培梅在臨汾10多年,在東關羊市刑場殺人,使用的是他的兩名得力劊子手副官,一名叫閻得勝,一個叫常如發。二人擅長持刀殺人,頗受張培梅寵用,人們見而生畏,不寒而栗。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北洋軍閥吳佩孚因馮玉祥倒戈而調兵北上。閻錫山調派晉軍堵截,任命張培梅為晉軍總司令率部進駐石家莊一帶。張培梅以「不服指揮」的罪名殺了閻錫山的親信龔風山、劉樹藩兩個團長(這兩人平日諂媚閻錫山,受到張培梅的忌恨),由此與閻錫山結下私怨,因而丟掉了晉南鎮守使的職位。不久便「解甲歸田」,回到老家崞縣賦閒。

1937年蘆溝橋事變後,閻錫山為了嚴格軍紀任命張培梅為司法總監。為了搞好戰傷救護,軍政部「一二九醫院」從河北保定遷到山西太原,駐進西北實業公司的院北,因醫院設備簡陋,藥品緊張,醫療條件很差。醫院擔負兩項任務,第一把需要長期護理的重傷員轉送到「七七後方醫院」,第二每天接收來自由東北軍、宋哲元部、張漢中部的各戰區的傷兵。

由於醫院條件不好,除了對一些重傷員進行專護外,輕傷員則是10多人合住一個病房。有的傷員大小便完全可以自理,但卻要看護人員送屎送尿,一時照顧不周,便大吵大罵。有的故意隨地大小便,把本來衛生狀況不夠好的臨時病房,搞得污穢不堪。

少數輕傷兵痞,經過短期治療,已完全康復可以出院,但他們用繃帶把臂架起,或者依然拄上拐杖,裝成傷勢未癒的樣子,三、五成群,結夥鬧事,居功自傲,橫行不軌,甚至毆打醫護人員,有的竟然吸食毒品、逛妓院、搶商店、騷擾百姓,攪得人心慌慌,影響極壞。

許多市民找到醫院反映情況,院長張景占召集輕傷員會議,一再告誡、勸慰他們要安分守己養好傷,早日重返抗日戰場。那些兵痞傷員根本不予理睬,繼續為非作歹,使醫院工作陷入一片混亂之中。惱怒的張培梅得知後當即給大刀執法隊下令:「全副武裝,上街巡邏,凡遇傷兵無端起事,就地懲處,格殺勿論」。

一天中午,執法隊在大南門、柳巷、小北門等地抓住五股傷兵流氓,將其中為首的七人當場殺戮,把人頭懸掛在電桿上示眾,還在「一二九醫院」大門前的電桿上掛了兩顆人頭,隨後張貼佈告天下。
  
那麼,張培梅結局如何呢?晉軍第十九軍軍長王靖國,在一次戰役中臨陣脫逃,張培梅欲執法斬首,但因閻錫山庇護未能如願。張培梅因此事氣憤不過服毒自殺。張培梅的名字在臨汾一帶人民心目中成為劊子手的「代名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