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9日 星期三

馮勝平評孫帝象

孫中山開啟中國百年動亂

作為一個職業革命家,孫中山從辛亥革命前,到他死的那一刻,都在致力於破壞,拙於建設。辛亥革命後不久,失去總統權位的孫中山,由於沒有當上皇帝,心理嚴重失衡,開始了所謂的「二次革命」。從此,中國更是戰亂不斷,民不聊生,其根源無不與孫中山的革命實踐有關。

學者馮勝平有一段話形容得好:「從一個立志改造中國的熱血青年,到一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冷血職業革命家,孫中山開啟了中國近代史上百年動亂的先河,是中國現代極權制度的始作俑者。革命是孫中山的最愛,也是近代中國一系列悲劇的根源。正如權力使人腐化,革命使人墮落。如果權力腐化當權者,革命則通常使那些追求權力者墮落。這一規律完全適用於孫中山和他的革命拜物教的追隨者。」

=============

孫中山是「一國國賊,兩黨黨父」

馮勝平在辛亥百年座談會發言《孫中山:一國國賊,兩黨黨父》,在發言的最後,他這樣講到:

孫中山對中國的最大傷害,不是他的賣國,不是他的假博士,也不是他對女人的博愛,而是他與四個朋友的決裂。這四個朋友分別是:章太炎,宋教仁,黃興和陳炯明。1909年,章太炎為反對孫中山專制獨裁退出同盟會,重建光復會。孫中山公開指斥章太炎為滿清暗探,並指使蔣介石於辛亥革命後暗殺章太炎的好友、光復會二號人物陶成章。

1912年,孫中山與熱衷政黨政治、組建國民黨與梁啟超的進步黨進行議會鬥爭的宋教仁分道揚鑣。據當時報刊記載,為爭奪國民黨的領導權,孫宋關係惡劣,勢同水火。鑑於孫宋的歷史恩怨和宋教仁在國民黨內的實際領袖地位,有理由相信宋案的主謀不是趙秉鈞而是​​孫中山。

1913年宋教仁被刺,黃興力主法律解決宋案,孫中山則一意孤行,發動二次革命。失敗後又指責黃興指揮無能,強行組建中華革命黨,要求入黨者按指模向他個人宣誓效忠,終於迫使黃興遠走美國。

1922年,孫中山與主張「聯省自治」的廣東實力派軍人、黃花崗起義暴動隊長陳炯明決裂,兵戎相見。孫中山希望統一中國,不惜以國家領土權益為交換,陳炯明則效仿吳佩孚,主張建設地方,反對蘇俄兼併外蒙,拒絕做其在中國的傀儡。

綜上所述,我們看到,孫中山和他四位朋友的四次決裂,分別堵死了四條可能使中國走向民主自由的道路。無論是章太炎的自由主義,還是宋教仁的議會道路,或是黃興的法制道路,亦或陳炯明的聯邦制,都有可能把中國帶出黑暗,但它們都敗於孫中山的革命。歷史證明,孫中山的革命道路,是一條通往奴役之路。孫中山的勝利,是中國的失敗。

不是沒有好人,也不是沒有好路。但好人總是失敗,好路總是走不通。

革命是中國的劫數,中國在劫難逃。

「一個國家,一個政黨,一個主義」的黨國體制,是孫中山留給中國人民的政治遺產。蔣介石繼承了這個遺產,毛澤東也同樣繼承了這個遺產。不同的只是中華民國變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國民黨變成了中國共產黨,三民主義變成了共產主義。為爭奪這一遺產,國共兩黨進行了22年的殊死搏鬥。鑑於孫中山的賣國紀錄和國共兩黨對其的尊崇,「一國國賊,兩黨黨父」應是他當之無愧的稱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