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器做武器的國家,也曾在火器槍械製造上領先於世界,但鴉片戰爭期間,中國軍隊卻在洋槍洋炮面前不堪一擊。有人歸咎於這是滿清將「騎射乃滿洲根本」作為軍隊的指導思想,致使軍隊武器的落後。
早在北宋時代,中國人就將火器列為正式裝備。火器出現不久,人們就謀求提高火器的射速,以增大殺傷效力,於是中國人又發明了具有速射和連發功能的槍械。明神宗萬曆年間,有位武器革新家叫做趙士楨,他畢生研究軍事技術,是最早系統研究西方先進知識的有識之士。他曾參照西方的連發火器制成有5枝槍管的「迅雷銃」,可以輪流發射5顆子彈,隨後又在「迅雷銃」的基礎上改進研制成了「連銃」,輪流發射的子彈比「迅雷銃」更多了。
比趙士楨發明更令人驚嘆的是康熙時期,著名的兵器發明家、火器專家戴梓研製了「連火銃」這種連發武器,這在當時遠遠領先於西方國家的火器,從事中國古代戰爭器械研究的專家陸敬嚴先生認為,「連珠銃」是現代機關槍的前身。
不過,這一發明並沒有被真正的裝備於清兵中,而發明者最後的下場也令人扼腕嘆息。
人們知道「連珠銃」存在的主要依據是《清史稿》,其中寫道「梓以布衣從軍,獻連珠火銃法」。一名叫戴梓的浙江人曾將自己發明的「連珠銃」獻給康親王。
公元1674年(清康熙十三年),耿精忠自福建起兵進犯浙江,響應吳三桂叛亂。康熙皇帝派遣康親王傑書為奉命大將軍,率清軍赴閩浙征討耿精忠。戴梓棄筆從戎,隨軍出征。他向康親王獻上了自己發明的「連珠銃」。
根據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九,人們對這種連發武器有了大概的認識:
形若琵琶,凡火藥鉛丸,皆貯於銃脊,以機輪開閉。其機有二,相銜如牡牝,扳一機則火藥鉛丸自落筒中,第二機隨之並動,石激火出,而銃發矣,計二十八發,火藥鉛丸乃盡,始需重貯。
這種武器的設計十分巧妙,形狀很像琵琶,能夠連續射擊28發子彈,不僅解決了舊式火銃用火繩點火,容易遭受風雨潮濕影響的難題,同時也吸收了西方洋火器能夠連續射擊的優點,使用方便,能夠提高戰鬥力,比歐洲人發明使用機關槍早
200多年,威力和優越性超過當時世界強國的同類火器。
戴梓的父親戴蒼擅長軍械製造,也是當時的著名畫家。戴梓自幼聰敏好學,在許多領域裏都學有專長。少年戴梓熟悉天文,精通算法,在書法、繪畫和音律方面均有涉獵,成為當地有名的藝術家。正是在父親的影響下,戴梓才會喜歡上了機械製造,並制造出如此巧妙的武器。
但是戴梓並沒有將「連珠銃」獻給軍營,而是「藏器於家」。原因據說是被一個夢給嚇怕了。有一天晚上睡覺的時候,戴梓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中人斥責他說,上天有好生之德,你如果將此器獻上使其「流布人間」,你的子孫後代將沒有活人了。
由於戴梓對軍事形勢條分縷析,因此與康親王深為契合,很受尊敬。在平定三藩之亂後,戴梓因為有功,受到康熙皇帝的召見,並憑借著自己的才華,被任命為翰林院侍講。不幸的是,這名才華橫溢的天才遭了妒忌,最終被誣陷放逐。
《清世稿》載:聖祖召見,知其能文,試春日早朝詩,稱旨,授翰林院侍講。偕高士奇入直南書房,尋改直養心殿。梓通天文算法,預纂修律呂正義,與南懷仁及諸西洋人論不合,咸忌之。
康熙二十五年,荷蘭政府遣使來華。在荷蘭使節帶來的禮品中,有「蟠腸鳥槍」。
奉康熙之命,戴梓很快就仿造了10支,並由康熙回贈荷蘭來使,令後者大為吃驚。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曾向康熙誇耀他們國家發明的「沖天炮」(又稱「子母炮」)威力無比,但他花了一年時間也沒造出來,而戴梓只用了8天就造成了。康熙親率大臣觀看試射。試射之時,戴梓監造的「沖天炮」火力威猛、彈無虛發。康熙十分高興,把這門炮封為「威遠將軍」,並下令把製造者的姓名鐫刻在炮身上以示紀念。「沖天炮」在日後平定噶爾丹叛亂的戰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看來,戴梓的才華遭到同事的妒忌,而他在「沖天炮」一事上更是讓南懷仁在康熙面前大大的丟了臉面,埋下了禍根。
「陳弘勛者,張獻忠養子,投誠得官,向梓索詐,互毆構訟。忌者中以蜚語,褫職,徙關東。」
南懷仁嫉恨在心,他逮住了機會,與張獻忠的養子一道,誣陷戴梓,給戴梓扣上「私通東洋」的帽子,結果康熙輕信讒言,將戴梓流放到了盛京(今沈陽)。在那裏,戴梓艱難地生活了30多年,被迫以賣字畫為生,「常冬夜擁敗絮臥冷炕,淩晨蹋冰入山拾榛子以療饑」。直到戴梓77歲時,他才被皇帝赦免,不久後便因貧病交加,溘然辭世。
戴梓晚年仍然保持著耿直的性格,他的詩大多基調悲憤,以紀實、感懷為主,曾著《耕煙草堂詩鈔》。戴梓還總結前人的治水經驗,寫了一本《治河十策》的著作。「磨劍半生虛售世,著書千載枉驚人。」這就是後人對戴梓一生成就的評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