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羊城晚報
又一位大師不辭而別。曾與錢學森、錢三強一起,被周恩來總理稱為中國科技界「三錢」之一的錢偉長先生,(2010年)7月30日早晨在上海逝世。
錢學森先生去世時,曾經留下「錢學森之問」。此時,錢偉長先生去世,我們依然想問,我們的教育到底能不能培養出大師?大師的培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可能短時間內我們看不到,但大師的培育並非無規律可循,此時,我們能夠感悟未來的一些印跡。
很多人知道錢偉長先生物理大師的身份,可能不知道,錢偉長先生曾經是一個文科生。在18歲那年的高考中,錢先生中文和歷史考出了兩個100分,
但物理只考了5分,數學、化學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沒學過是0分。學習如此偏科,但錢先生卻仍被當年的清華錄取。這樣的成績,放在今天別說清華,就連普通
的高校,也只能望門興嘆。雖然說,現在許多高校開始了自主招生,但自主招生的尺度再大,也未必能接受如此偏科的學生。想來,錢先生在今世,是難以進入高校門,難以成為一代大師的。
錢先生的神奇,還不只表現在偏科上。錢先生進入歷史系的第二天,這一天發生了震驚中外的918事變。面對侵略者的飛機大炮,錢先生拍案而起︰我不讀歷史系了,我要學造飛機大炮。
換在今天,錢先生能夠轉系成功嗎?雖然許多學校給學生留下了轉系通道,但也提出了若干附加條件。當年清華物理系主任也同樣不收他。但經不過軟磨硬泡,最終勉強同意試學一段時間。這麼一次勉強同意,中國少了一個歷史學者錢偉長,卻多了一代科學大師錢偉長。
歷史不容假設,但歷史卻常常給我們深刻啟迪。我們還是回到「錢學森之問」上來,今天無論是國家還是民間,對教育的重視都遠遠超過上世紀初,但「為甚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錢偉長先生的經歷無疑是其中一個答案。打開記憶的閥門,像錢偉長先生這樣進入北大、清華的偏科生,可謂舉不勝舉。然而,今天呢?
讓公眾頗為無奈的是,一方面高校不敢開這樣的口子;另一方面,口子一旦打開就成為權貴的後門通道。今天中國教育出現的問題,恐怕絕不僅僅是教育部門所能解決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