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5日 星期五

曹仁超:年輕人,不要讓500尺綁住你的青春

記者:馬文煒

上文〈專訪曹仁超:思考要國際化,做事要本土化〉討論了曹仁超對未來中國經濟走勢,以及未來香港扮演的角色的看法,本文將繼續探討香港在經濟轉型方面的成果。曹仁超認為今日的年輕人缺乏生存空間:「地產霸權將香港資源都佔據着,當租金連我們都覺得貴的時候,年輕人如何創業?」

靠收租的社會難有前途

香港地少人多,寸金尺土,是每個小孩都知道的事實,但這是否正常?曹仁超提出疑問:「中國人的經濟,到了某個階段,往往人人尋租,統統做收租佬。從經濟學來說,收租是對整個經濟最沒有幫助的行業。今時今日我們以香港有李嘉誠、李兆基為榮,真是貽笑大方,笑死鬼佬!我真要批評一下,這30多年來他們的建樓技術有進步過嗎?外國的預製房屋、倒模式技術,香港都沒有。房地產商這些年來毫無技術創新,最擅長就是賺地價(asset inflation) 。」

以曹仁超的專業來看,整個 asset inflation 始於1971年美元與黃金脫鈎,至2014年10月隨QE3完結。「因此將來若還想賺地價,這個方向我是會擔心的。可以見到現在上市地產股的市值是低過 NAV(net asset value)30%或以上,亦即股票市場告訴你,他已不是成長的行業,而是衰老中的,只是還未浮面。」

本港經濟轉型一事無成

與此同時,80年代美國的科技創新潮,目前仍未見於香港,香港的經濟轉型步伐相當緩慢。「那時我批評過董建華搞出來的科技園,由2001年至今,毫無科技可言。那時候有一間公司來香港想要土地發展晶片,但晶片技術是台灣的,機器是 Intel 不要的,來香港幹甚麼?最後他們去了上海,搞得損失慘重。所以說,你不要找二流人才、三流技術去發展高科技。」踏入二十一世紀,一流人才的要求不只是豐富的知識及經驗,而且更要懂得與時並進,在這一方面,年輕一代強大的適應能力和對科技的熟練令他們佔了很大優勢。


事實上,現今市值超過2000億美元的網絡巨頭 Facebook 的創辦人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也只是剛剛30歲,可見這是年輕人的時代。但曹仁超一想到香港的新一代就不禁問一句:「Where is the angel?外國有所謂 angel funds(天使基金),你有主意,去申請,大部分都願意給你一、二百萬美元去嘗試,成功的話再注資,協助管理,加快成長。因此這些新公司可以10年、15年後才賺錢,Facebook、Twitter 等很多都是靠他們創立的。但香港沒有天使的,只有魔鬼,大地產商即使賺千多二千億,都不願意撥一點錢幫助年輕人創業。可以說,直到現在香港的理念仍是賺到盡。叫年輕人搞高科技,我只會問:錢從何來?」

1976年,蘋果公司創辦人之一喬布斯在自己家中的車房,製造出世界最早的商業化個人電腦Apple I。曹仁超指出香港連這樣的機會也沒有:「莫說車房,只是一個車位,都是用來炒的,不是用來讓年輕人創業的。」他認為年輕人應該得到更多鼓勵,而且100間創業的公司中,只要當中5%成功,已經足以改變世界。

今日局面政府難辭其咎

本港由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逐步實施免費教育,發展至今,教育已普及年輕一輩,當中不乏人才,為甚麼香港不會出現一個 Google 或 Facebook?「在美國,人人都會說 I have a dream,他們的dream是innovation,是創造蘋果電腦、Google;而香港人的dream就是買樓。整個社會都只想買樓,不鼓勵innovation,包括《信報》。那時我跟林生說創新,他說現在已經很好,不用搞。因為《信報》成功了,所以不用搞。因為香港地產商成功了,所以也不用搞。結果是成功帶來失敗,因為地產商太成功、太能賺錢,致令很多企業都失敗了。而他們佔據着大部分資源,他們不搞,香港沒有剩餘的資源可以搞創新。當整個社會都向房地產看時,如何會有創新?而造成這個現象,香港政府難辭其咎。」

在如此社會氛圍下,人人慨嘆蝸居難求,曹仁超覺得最可悲的是,香港人最大的願望竟然是買樓收租,包括大學生。「即使好運或者憑父蔭,25歲前儲到首期,開始供款,供到45歲為止,到時都不用想創業了。所以我經常寄語年輕人,不要讓500尺綁住你的青春。」

年輕人,不要讓500尺綁住你的青春

八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由1984至1997年間,樓價升近20倍;但由香港回歸中國開始,在「八萬五」和SARS的影響下,樓價從1998年一直跌到2003年,跌幅超過五成。那可能是僅餘的買樓時機,因為在2002年尾,時任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孫明揚推出俗稱「孫九招」的穩定樓市措施,曹仁超對此並不看好:「我早就跟孫明揚說,你一出這招就會累垮香港,現在證明我當時是對的。由2003年至今,無論甚麼投資都跑不贏樓價。就好像回到1985年的時候,我在《信報》寫專欄的時候,那時我說飯可以不食,樓不可以不供。原因是《中英聯合聲明》裏的一句--每年賣地50公頃。當時用如此擠牙膏的方式賣地,全港一同排隊刷牙,樓價怎會不升?結果由1985年到1997年,香港樓價由650元一尺升到12000元一尺,這就是偉大祖國對香港的貢獻。」

樓價暴漲,除了是由於經濟起飛,帶動需求上升,更是因為供應被牢牢限制着。「多虧董生的『八萬五』,樓價才回落,原本大家辛苦一點就沒事,無故來個『孫九招』,就是擠第二次牙膏。所以現在社會責怪梁振英,我說,問題根本是董建華留下來的,而得益的只有小部分既得利益階層。」

制度鼓勵不勞而獲

2006年8月,《信報》創辦人林行止及其夫人駱友梅與商人李澤楷達成協議,由李澤楷控制的離岸公司 Clermont Media Ltd. 以3,500萬美元購入《信報》大部分股份。2014年9月,《信報》網站證實,林氏夫婦將持有的《信報》剩餘股權全數售予 Clermont Media Ltd.,同為創辦人之一的曹仁超笑言:「我大輩子心機投放在《信報》,(這些剩餘股權)才值千多萬,但我住的房子都已升至3000多萬。早知就不做《信報》,將錢用來買樓就行,不用捱!」他形容社會制度不合理:「現在香港的制度是在鼓勵不勞而獲,同時懲罰那些很努力去創業、創新的人,然後我們反而指責年輕人沒有創新精神,只顧買樓。根本是環境促成,大人教壞細路!」

對於去年發生的佔中,曹仁超又如何看?「佔中除了影響部分零售業、飲食業及酒店業外,接近無影響,不要將責任推卸給年輕人。大家之前預期樓價會因而大跌,這些都沒有發生,佔中之後樓價反而上升了。」他同情學生,但認為運動的效益有限:「改變不到大趨勢。」

原來曹仁超都有迷信的一面:「有時都要迷信一下,我認為從1978年改革開放開始,中國一直在走運……」他還斷言人民幣難以取代美元。

記者:馬文煒

上文〈專訪曹仁超:思考要國際化,做事要本土化〉討論了曹仁超對未來中國經濟走勢,以及未來香港扮演的角色的看法,本文將繼續探討香港在經濟轉型方面的成果。曹仁超認為今日的年輕人缺乏生存空間:「地產霸權將香港資源都佔據着,當租金連我們都覺得貴的時候,年輕人如何創業?」

靠收租的社會難有前途

香港地少人多,寸金尺土,是每個小孩都知道的事實,但這是否正常?曹仁超提出疑問:「中國人的經濟,到了某個階段,往往人人尋租,統統做收租佬。從經濟學來說,收租是對整個經濟最沒有幫助的行業。今時今日我們以香港有李嘉誠、李兆基為榮,真是貽笑大方,笑死鬼佬!我真要批評一下,這30多年來他們的建樓技術有進步過嗎?外國的預製房屋、倒模式技術,香港都沒有。房地產商這些年來毫無技術創新,最擅長就是賺地價(asset inflation) 。」

以曹仁超的專業來看,整個 asset inflation 始於1971年美元與黃金脫鈎,至2014年10月隨QE3完結。「因此將來若還想賺地價,這個方向我是會擔心的。可以見到現在上市地產股的市值是低過 NAV(net asset value)30%或以上,亦即股票市場告訴你,他已不是成長的行業,而是衰老中的,只是還未浮面。」

本港經濟轉型一事無成

與此同時,80年代美國的科技創新潮,目前仍未見於香港,香港的經濟轉型步伐相當緩慢。「那時我批評過董建華搞出來的科技園,由2001年至今,毫無科技可言。那時候有一間公司來香港想要土地發展晶片,但晶片技術是台灣的,機器是 Intel 不要的,來香港幹什麼?最後他們去了上海,搞得損失慘重。所以說,你不要找二流人才、三流技術去發展高科技。」踏入二十一世紀,一流人才的要求不只是豐富的知識及經驗,而且更要懂得與時並進,在這一方面,年輕一代強大的適應能力和對科技的熟練令他們佔了很大優勢。
- See more at: http://www.master-insight.com/content/article/4055#sthash.pJOcA9IZ.dpuf記者:馬文煒
 
上文〈專訪曹仁超:思考要國際化,做事要本土化〉討論了曹仁超對未來中國經濟走勢,以及未來香港扮演的角色的看法,本文將繼續探討香港在經濟轉型方面的成果。曹仁超認為今日的年輕人缺乏生存空間:「地產霸權將香港資源都佔據着,當租金連我們都覺得貴的時候,年輕人如何創業?」
 

靠收租的社會難有前途

 
香港地少人多,寸金尺土,是每個小孩都知道的事實,但這是否正常?曹仁超提出疑問:「中國人的經濟,到了某個階段,往往人人尋租,統統做收租佬。從經濟學來說,收租是對整個經濟最沒有幫助的行業。今時今日我們以香港有李嘉誠、李兆基為榮,真是貽笑大方,笑死鬼佬!我真要批評一下,這30多年來他們的建樓技術有進步過嗎?外國的預製房屋、倒模式技術,香港都沒有。房地產商這些年來毫無技術創新,最擅長就是賺地價(asset inflation) 。」
 
以曹仁超的專業來看,整個 asset inflation 始於1971年美元與黃金脫鈎,至2014年10月隨QE3完結。「因此將來若還想賺地價,這個方向我是會擔心的。可以見到現在上市地產股的市值是低過 NAV(net asset value)30%或以上,亦即股票市場告訴你,他已不是成長的行業,而是衰老中的,只是還未浮面。」
 

本港經濟轉型一事無成

 
與此同時,80年代美國的科技創新潮,目前仍未見於香港,香港的經濟轉型步伐相當緩慢。「那時我批評過董建華搞出來的科技園,由2001年至 今,毫無科技可言。那時候有一間公司來香港想要土地發展晶片,但晶片技術是台灣的,機器是 Intel 不要的,來香港幹什麼?最後他們去了上海,搞得損失慘重。所以說,你不要找二流人才、三流技術去發展高科技。」踏入二十一世紀,一流人才的要求不只是豐富 的知識及經驗,而且更要懂得與時並進,在這一方面,年輕一代強大的適應能力和對科技的熟練令他們佔了很大優勢。
- See more at: http://www.master-insight.com/content/article/4055#sthash.pJOcA9IZ.dpu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