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0日 星期三

多音節漢字

計量用漢字,又稱為度量衡略字或縮寫,是十九世紀初期中國翻譯外來度量衡單位而創造的字,通常由兩字合成,例如「兛」代表「千克」、「糎」起初代表「厘米」,後來也有用來代表「毫米」。初時採用了不少日本所造的漢字,但是日文用「瓦」字組成的漢字,中文改用「克」字組成。計量用漢字特別之處是模仿日文漢字,單一個字配上兩個音節,打破了中文漢字一字一音的慣例,故又名雙音節漢字或多音節漢字;除了浬(海里)和瓩(千瓦)外,現在大部分已棄置不用。


還有一些其他的多音節字,如1924年,杜定友創「圕」字代替筆劃繁多書寫不便之「圖書館」三字,今讀作tuǎn(「圖書館」三字的合音),曾經為多音節字讀音為「tú shū guǎn」,也就是「圖書館」。這個漢字的意思也正是圖書館。 《漢語大字典》未收錄該字。 《現代漢語詞典》將它看成俗字:「圕túshūɡuǎn『圖書館』俗作圕。」 《漢語大詞典》將它處理成多音字:「圕1『圖書館』三字的合併寫法。圕2義未詳。圕3義未詳」。網絡工具書《漢典》將「圕」解釋為:圕『圖書館』三字的縮寫。有人曾見過更簡的寫法:將「囗」中的「書」寫成簡體的「书」。

1977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國家計量總局聯合頒布《關於部份計量單位名稱統一用字的通知》,並附上了《部分計量單位名稱用字統一用字表》。此命令規定採用一字一音一概念,並統一了計量單位名稱,並要求所有出版物均應採用。其中,淘汰的單位用字主要有:「浬」、「哩」、「噚、潯」、「呎」、「吋」、「𠺖、口畝」、「竔」、「嘝」、「呏、嗧」、「𠵆」、「𠰴」、「啢」、「喱」、「瓩」、「乇」、「㕫」、「𠳼」、「𠸍」、「𥿝」、「糹 太」。



大五碼及CNS 11643第一字面的符號區有九個計量用字:兙兛兞兝兡兣嗧瓩糎;統一碼視之為普通漢字,收入中日韓越統一表意文字的正字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