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3日 星期二

孟珙--有岳飛之材為甚麼不出名呢?

孟珙(1195年-1246年),字璞玉,原籍絳州(今山西新絳),曾祖孟安是岳飛部將,祖父孟林亦是岳飛部屬,隨軍至隨州,定居於棗陽(今皆屬湖北)。南宋優秀的軍事家、統帥,民族英雄,抗金抗蒙名將。

南宋中期宋蒙戰爭爆發後,曾以一人之力統御南宋三分之二戰線上的戰事,由於其在抵抗蒙古軍的傑出表現,被後世軍史家稱之「機動防禦大師」。

南宋末年,北方蒙古興起,金國為了充實軍備,向南宋提出增加歲幣的要求,被南宋朝廷斷然拒絕。之後的十數年,金國頻繁攻打南宋。它的本意是從戰爭中撈取好處,沒想到貌似孱弱的南宋人給金國迎頭痛擊,最終直接將金國推向了滅亡。

這個領導南宋軍隊,滅亡金國的大將,叫做孟珙。此人看成南宋末年抗金第一人!同時,此人也是南宋抗蒙第一人。

這個孟珙是個將門之後,他曾祖父,祖父當年都是岳飛的部將。打小的軍旅生涯使他不僅練就了良好的武藝,而且培養出了對戰場形勢的敏銳觀察力。

孟珙的一生相當傳奇。有一次,孟珙和他父親孟宗救援棗陽,在戰陣中父子失散。孟珙望見敵騎中有白袍白馬者,高呼:「吾父也!」立即率騎兵殺進敵陣,救出其父。萬軍陣中勇救父親!!

嘉定十年(1217年)金國大軍十數萬攻打襄陽城。年方二十的孟珙認為,金人必定從樊城前方的羅家渡經過,我軍可以提前埋伏,趁金國軍隊過河時候突然出擊。主將聽從命令,給孟珙一隻千餘人的部隊。孟珙在橋頭埋伏,安靜等待大半金兵過河,之後突然出擊,和宋軍主力一頓猛攻。金軍蒙頭轉向,許多人淹死在河中,數萬金兵被殲滅。

嘉定十二年,金國再派二十萬大軍圍攻棗陽城。金軍主將都在弓箭射程外安營扎寨。孟珙登上城樓,張弓搭箭,連殺幾位金軍大將,三軍轟動。當天晚上,孟珙主動請命,率領三千精銳突襲金軍營寨。結果,孟珙接連數天,大破金軍十八道營寨,斬首數千,金軍望風而逃。

此後,孟珙成為方面大將,建立的功勳更多了。在紹定五年(1232年),金兵20萬帶著​​進攻光化地區,孟珙主動迎接,初戰即斬首五千,並且一路追擊,俘虜金人十二萬(後勤部隊)。

在呂堰地區,孟珙再展神威,斬首金軍五千級,俘虜金人三萬。

在馬蹬山地區,孟珙巧妙設下埋伏,將金軍引入埋伏圈。一戰之下,金軍數千人被斬首,近兩萬金軍投降。

淳佑元年(1241)春,孟珙改任京湖安撫制置大使兼夔州路制置大使,後進封漢東郡侯爵,兼任京湖安撫制置使,統領長江上游、中游的防務,正式成為南宋兩個戰區的主帥。縱宋朝300餘年,沒有任何一個武將能達到他的職權。儘管如此,孟珙依然盡心盡責地為國家出力。宋蒙戰爭的局面基本穩定下來後,孟珙開始著手建立整體性的防禦體系。

首先是大本營京湖戰區的建設。孟珙引用三國名將陸抗的話:「荊州,國之藩表,如其有虞,非但失一郡,當傾國爭之。若非增兵八萬並力備禦,雖韓、白復生,無所展巧。」他指出,長江從上游的秭歸到中游的壽昌(今湖北鄂州,並非宋時鄂州)防線漫長,既有渡口,又有關隘,處處防守的話令人堪憂,因此必須傾全國之力守住荊襄一帶。中游重鎮江陵城,四周都是良田,孟珙發現這個情況後認為這樣的平原沒有阻攔,敵人騎兵能夠很快到達城下。他親手繪製工程圖,組織軍民在江陵附近以沮、漳、漢三條河流為依托,建起堡壘和隘口。後來襄樊的失守直接導致南宋滅亡,證明了京湖對於南方政權的重要性。

其次是屯田。孟珙認為兵以衛民為天職,民以養兵為義務,兵與民相依為命,「立砦柵」與「安耕種」相輔相成。從秭歸到漢口,孟珙大興屯田,調夫築堰、募農給種,共有十八萬八千頃。屯田使得軍隊的後勤供應得到了充分保障,朝廷也降詔獎諭。

孟珙貢獻最大的是藩籬三層理論。他奏請朝廷,準備設立三層防線,第一層設在川東的涪州、萬州,第二層設在湘西北的鼎州、澧州,第三層則設在湘西南的辰、靖及廣西的桂州一帶。全稱「藩籬三層」。宋理宗對此也深表贊同,為了能更有力地支持孟珙的工作,宋理宗還特地撤銷了四川宣撫司,將孟珙的四川宣撫使改為夔州路制置大使兼屯田使。(宋制,宣撫使高於制置使)這樣四川制置司就只管利州、潼川府、成都府三路,四川成了三川,而剩下的一川被納入了孟珙的直接管理下。

「藩籬三層」是具有遠見卓識的,尤其是當時不被重視的第三道防線。孟珙已經指出蒙古軍從雲南、廣西迂迴進攻湖南的可能性。但是他反對朝廷隨意向廣西邊境派兵的做法,認為那裡遍布少數民族部落,只需要擇人分佈數地,「使之分治生夷,險要形勢,隨宜措置,創關屯兵,積糧聚芻」即可,就算蒙古人入侵,如果得不到當地土著的支持,必然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地步。而一味增兵,不但空費糧餉,甚至可能會激化同當地人的矛盾。果然,在孟珙去世六年後,忽必烈、兀良合台等人過吐蕃、滅大理、入湖南,得到了應驗。

宋朝是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頂峰,讀書氛圍濃厚。孟珙身為武將,也非常注重文教事業。在揮師抵禦蒙古入侵的同時,他不以武備費文事,於戰亂之際興建公安、南陽書院,影響深遠。該二書院是沒收官僚田莊建起來的,各建房層六十間,「在公安者即名『公安書院』,實維寇祠舊址;在武昌者曰『南陽書院』,取武侯躬耕之地以名。」書院建成後,孟珙奏請宋理宗為其題匾。

為了辦好書院,孟珙雖然承擔著京湖地區防禦重任,但仍親自選擇有學問品行者為山長,全面負責書院的教學及日常管理工作,建立了自上而下書院管理體制。每旬有課,每季有試,空閒時間則學習騎射,大家都在努力學習以成就事業。書院的設立和開放式教學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多年的戎馬倥傯中,孟珙發現和培養了大量人才。這些人在孟珙去世後都發揮了巨大作用,很多都成為了南宋各戰場上的頂樑柱。孟珙的幾位兄弟自不必說,都是一時良將。襲擾河南之戰的王堅、劉整,前者指揮了聞名世界的「釣魚城之戰」;後者主管潼川府路,可惜被排擠後投降蒙古,成了滅亡南宋的主謀大將(王曾瑜語) 。而處決敗將梁棟的監斬官,就是日後京湖戰場大名鼎鼎的名將高達。嘉熙四年(1240年),孟珙收留了一位叫李庭芝的青年,對他十分器重,任命其為主管機宜文字。果然,李庭芝於南宋末年成為淮東的主帥,與蒙元軍展開了可歌可泣的鬥爭。岳飛的岳家軍湧現出張憲、岳雲、楊再興、李寶等名將,孟家軍的人才也不遑多讓。

值得一說的還有南宋最後一位權相賈似道,也是孟珙推薦的。淳祐五年(1245年),時任沿江制置副使、知江州兼江西安撫使的賈似道,在淮西築城,政績斐然、名聲鵲起。孟珙在了解情況後,認為是個人才,向宋理宗建議讓賈似道接任京湖安撫制置大使的職務,並把初露頭角的李庭芝推薦給了賈似道(關於賈似道的評價太複雜,此處不討論)。至少在孟珙最初推薦時,賈似道身上表現出的才華,絕對超過了秦檜當年在靖康之變時的一張嘴皮子。在開慶元年(1259年)的鄂州之戰,賈似道的才能得到發揮,甚至受到了忽必烈的稱讚。


在歷史上這次大戰役叫做武仙大戰,金軍二十萬,陣亡十餘萬。立下首攻的,便是孟珙。

紹定六年,南宋和蒙古頂下聯手滅金的計劃。和以前的北宋不同,在滅金的戰役中,南宋軍隊驍勇善戰,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聯蒙滅金的政策優劣,後世有爭議,不過,對於以孟珙為首的南宋軍人,那必須致敬。

金國最後一位皇帝金哀宗龜縮在蔡州城中,他把各地的兵馬都調集來保衛蔡州。城中聚集了超過二十萬大軍。

孟珙帶著兩萬步騎進攻,金國也聚集了兩萬騎兵攔截。在高黃坡一戰中,孟珙斬首一千兩百級,一舉擊潰金軍。蒙古大將對孟珙的驍勇非常佩服,主動和孟珙結成兄弟。

之後,孟珙率軍攻城,宋軍主攻南門,蒙古主攻西門。經過一番血戰,南宋軍隊比蒙古軍隊更早攻破城池,進入蔡州城內。之後,宋軍一路突進,打到西門。是宋軍打開西門,把蒙古軍隊迎接進入蔡州城。

歷史往往會重演。1234年,南宋聯合蒙古滅金,南宋的軍人也施加了性報復,有人還把南宋軍人強姦金後的情景描繪下來,題為《嘗后圖》,意即「嚐嚐金朝皇后滋味之圖」--

佚名的《樵書》中曾提到這幅南宋末年的《嘗后圖》,云:「一婦人裸跣,為數人抬舁,人皆甲胄帶刀,有囓唇與乳及臂股者,至有以口其足者,惟一大將露形近之,更一人掣之不就。又有持足帛履襪相追逐者,計有十九人。上有題云:南叱驚風,汴城吹動,吹出鮮花紅薰薰,潑蝶攢蜂不珍重。棄雪拼香,無處著這面孔,一綜兒是清風鎮的樣子,好將軍是極粘罕的孟珙。」孟珙就是最終打敗金國的宋將,意思是說他帶頭強姦金后。

金后是否被捉,史料不見載。 《金史·本紀第十八·哀宗下》云:「庚子,上發南京,與太后、皇后、諸妃別,太慟。」說的是金國最後一個皇帝哀宗逃離汴京時,身邊一個女人也不帶。但哀宗皇后徒單氏,據《金史.列傳第二.后妃下》記載:「未幾,城破北遷,不知所終」。那麼,金後是否被南宋軍人強姦,不得而知。估計這個故事包括《嘗后圖》,不過是南宋漢人們一種滿足報復心理的意淫罷了。王國維的《錄曲餘談》中說道孟珙攻克蔡州時,金哀宗和他的后妃均還在汴京,汴京是被元朝軍隊所攻克的,和孟珙無關。此圖此曲,必是南宋遺民所為。但金被滅後,此情此景想必有之,即使孟珙沒有這麼做,別的將軍也會這麼做。

金哀宗無奈自殺。孟珙做主,把金哀宗的屍體一分為二,一半歸宋,一半歸蒙古,以表示對兩國聯手滅金的尊重。

金哀宗之死,標誌著金國的滅亡。可以說,孟珙實現了先輩的願望,成功滅掉了金國。從這個意義上說,孟珙,是當之無愧的抗金第一人!

當然,孟珙人生的輝煌並不止步於此。他一生中的巔峰,是在未來的一二十年間,數次大破蒙古鐵騎,擊斃蒙古大汗!孟珙在世,蒙古無法南下。

宋蒙襄陽之戰是極其關鍵的一役。襄陽失守後,沒有幾年南宋就滅亡了。為甚麼呢?因為襄陽作為戰略要地,是南宋王朝的「國之西門」,是南宋在荊襄防線的一個重要支撐點。襄陽失,則江陵危;江陵危,則長江之險不足恃。長江天險不再是天險,門戶洞開之後便是大片土地是無險可守,直接威脅到首都臨安。

襄陽之戰最後是以呂文煥的開城投降而結束的。但在這之前襄陽曾兩度失守又再度收回。在南宋戰局危急存亡時刻有一個人扭轉了戰局,他就是孟珙。

在襄陽第一次失守後蒙古軍一路南下,在枝江、監利編造木筏,準備渡江,形勢逼人。孟珙的部下,包括他本人在內都是荊襄一帶人。聽說老家被人踹了,部將們十分義憤填膺,要求「返家復仇」的呼聲非常高。孟珙深知力量懸殊,所以強按怒火,先集中力量封鎖江面。接著他施展疑兵之計,以少示眾,白天不斷變換旗幟和軍服顏色;晚上就虛張火把,沿江排開數十里,擺出一副大軍來援的樣子。蒙古軍不知虛實,頓時驚慌不已。孟珙便趁機傳令出擊,大戰一場,連破敵二十四座營寨,搶回被俘百姓兩萬多人,並將蒙軍的渡江器具一併焚毀,取得了勝利,遏制住了蒙古的進攻態勢。蒙古軍無奈之下,只好撤軍。後來孟珙又一鼓作氣,連戰連捷,重新從蒙古軍隊手中奪回了襄陽。當是時,整個南宋的軍事三分之二的戰線都是由孟珙負責,可謂一柱擎天!

淳祐四年(1244年)春,又兼江陵知府。從淳佑四年開始,孟珙利用窩闊台病死、蒙古陷入內亂的時機,又玩起了打穀草,多次派兵出動出擊,攻打蒙古軍在河南的要塞,焚毀敵人囤積的糧草,並屢獲勝捷,聲名更加顯赫,不少原先向蒙軍投降的南宋將士紛紛來歸,使京湖戰場上的形勢出現了空前的好轉。淳祐六年(1246年),原南​​宋鎮北軍將領,時任蒙古河南行省的范用吉不想再跟蒙古人混下去了,便秘密向孟珙請求投降。孟珙不禁大喜過望,急忙上書請求朝廷予以批准。

范用吉身為蒙古河南行省的軍政長官,一旦歸順過來,顯然會在軍事上對南宋大有裨益,但史書記載「珙白於朝,不從。」較常見的解釋是宋廷怕惹是生非,不願意招降納叛。但還有一種解釋認為,宋理宗害怕范用吉的歸順增長孟珙的勢力,起了猜忌之心,竟以范用吉「叛服不常」為由,拒絕了孟珙的請求。孟珙聽說後,不免心灰意冷,嘆息道:「三十年收拾中原的人,現在志向卻不能夠再伸展了。」隨後主動上表請求致仕,宋理宗馬上給予批准,讓孟珙以檢校少師、寧武軍節度使的名義退休。孟珙本來就生了病,這樣下來恐怕又加重了病情,整個夏天就在江陵一病不起。

這年(1246年)九月初三,有一顆大星隕於境內,聲如雷鳴。隨後狂風大作,掀開房屋,折斷樹木。當晚,孟珙薨於江陵,享年51歲。訃告傳到杭州,宋理宗十分震驚,下詔輟朝哀悼,並追封太師、吉國公,諡號忠襄。由於荊襄一帶父老的要求,為孟珙立廟,題名「威愛」。南宋文豪劉克莊為孟珙撰寫了碑文。孟珙家鄉的人民,為紀念孟珙忠烈,將隨州城兩鄉的孟家故里命名為孟家橋。

孟珙後葬於壽昌軍,其陵墓位於今天的湖北省鄂州市塗家垴鎮下楊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