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4日 星期四

掛彩旗打招呼 鳴放禮炮迎貴賓 海軍,在水上搞外交

《環球時報》  2002年6月27日第九版

胡曉鋒

  在當今時代,隨著國家間交往日益增多,各國軍艦出訪別國和在公海相遇的時候越來越多,那麼,軍艦是如何相互示意的呢?

  
彩旗:海軍的國際語言

  軍艦上令人眼花繚亂的各式旗能表達許許多多常用而重要的信息,已成為內涵豐富、風靡全球的海軍國際語言。

   旗幟最早是在古代陸軍中被廣泛運用的。那時的各式彩旗不僅是通信的主要工具,而且能表示方位、身份以及指揮號令。因此,各種顏色、尺寸、圖案和裝飾的旗幟在各國軍隊中各司其職,流傳甚廣。由於這些旗幟輕便靈巧,便於作戰攜帶,色彩鮮艷易於識別,很有實用價值,因此後來逐漸在海上作戰中使用起來。

   海上通用的國際信號旗,亦稱「萬國旗」,它的演變已有近200年的歷史。1805年爆發了著名的特拉法爾加角海戰。為克服因海上通信不便而引起的指揮困難,英國艦隊司令納爾遜獨創地運用一些不同顏色和圖案的信號旗來溝通艦隊之間的聯系,結果成了戰勝法國艦隊的重要因素。到20世紀初,英、葡、美、法等國 的10餘位航海家各自訂立了一整套信號,其中以1817年英國人瑪利特船長制定的信號最負盛名,它總共使用16面旗能表達9000組語句,到1897年又增至26面。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政府提議修訂「萬國通信書」,交由萬國電信會議審查。1934年元旦,正式在世界上使用國際通信信號旗。現在通用的有40面旗,包括26面字母旗,10面數字旗,3面代用旗和1面回答旗,由紅、黃、白、黑4種顏色製成,開頭有燕尾式、長方形、尖形和三角形4種。此外,有的國家還有主席旗和總統旗等特殊標旗,有的國家沒有特種領袖旗,而以國旗懸於前桅橫桁來表示。

  外國海軍有的設有艦艏旗,是一種專用的海軍旗幟。艦艏旗的顏色與圖案各不相同,有的則以軍旗代之。英國是君主立憲制的國家,女王是國家元首,在英海軍的各種旗幟中,女王獨享的「君主旗」是至尊無上的。一旦女王駕到,所有在港的艦艇都必須懸掛君主旗,直至她離開。女王旗及海軍旗懸掛的時機和場合,在英海軍條令中有明確而詳盡的規定。國旗在英艦中顯得似乎不那麼醒目和突出,但也要求按國際慣例進行昇降。當軍艦既要表示慶賀又得致以哀悼時,英國海軍規定,艦上在降半旗的同時應於桅杆頂掛彩旗,但不鳴禮 炮。如果遇到第三國軍艦正在舉喪,而英艦又恰逢執行掛彩鳴炮的喜慶任務,英國海軍條令規定必須事先向外國軍艦解釋,這倒是很有人情味。
  



禮儀:形式多樣

  軍艦上的彩旗是海軍對外交往中最為常見和最受歡迎的禮儀形式,這種無聲的語言既能表達本艦的喜怒哀樂,又能表達對其他艦隻和國家及其要員的敬意。

   軍艦在海上航行時,凡遇到與本國有外交關系國家的軍艦和商船,在近距離能見度範圍內,應將國旗降至旗杆的1/3處,然後徐徐昇起。受禮艦船也應將國旗先降後昇。其敬禮的順序頗為講究:民船與軍艦相遇,民船應先致禮;軍艦與軍艦相遇,級別低的艦先敬禮;當軍艦赴他國訪問時,要在主桅杆昇起受訪國的國旗以示友好和敬意。

  當軍艦停泊港的所在國舉行重大慶祝典禮時,晝間應在艦上掛「滿旗」以示慶賀,即從艦首旗杆經過前桅、後桅直至船艉旗杆,按一定的規定掛滿信號旗。當有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在艦上時,該艦在其停留期間均應掛滿旗和特殊旗幟,無令不得隨意降下;在夜間還應沿艦舷輪廓及掛彩旗的位置掛滿彩燈。這就是「滿旗滿燈」。

  當軍艦停泊港的所在國舉行國喪時,應將國旗降至前桅1/3處來表達哀悼的心情。這個古老的傳統始於390多年前,目前已成為世界各國通行的哀悼儀式之一。

  軍艦信號旗在戰爭實踐中,曾被用作絕處逢生的信號和引敵深入的誘餌。

   1942年9月25日,在瓜達爾卡納爾島上,美軍登陸戰役正在進行著。由美軍第7團1營組成的突擊隊被日軍包圍在克魯茲附近的小山包上,處境十分危急。 前來接應的美驅逐艦又突然與被圍部隊失去了聯絡。正當大家束手無策坐以待斃之際,有位軍士撕破軍裝制成兩面」小手旗」,冒著生命危險在槍林彈雨中頻頻打出各種旗語,居然與驅逐艦取得了聯繫。於是驅逐艦以猛烈準確的艦炮火力開辟了一條安全走廊,一營人馬終於得以脫險。原來,這位軍士曾是受到嚴格訓練的艦上通信兵,沒想到當年令他頭暈目眩的信號旗在關鍵時刻發揮了如此重要的作用。

  懸掛軍旗的過程中也生出過不少矛盾。1992年11月24日,法國軍艦「雪月」號於當天抵達越南海防港進行為期3天的「友好」訪問。這是自1954年法國在越南的殖民統治結束以來駛入越南港口的第一艘法艦。然而軍艦尚未靠岸,越、法雙方就開始爭吵起來了。其原因是法國護衛艦借故拒絕懸掛越南國旗,使得早在碼頭恭候的越方官員大為不滿。一位越南官員稱:「進入越南港口的外國船隻都必須懸掛越南國旗,這是一個基本禮貌。」一次關於軍艦上掛旗的爭吵立即被看成是對國家主權的尊重與否,可見海軍對外交往中的禮儀絕非可有可無的裝飾和客套,它是國家對外政策和態度的重要體現。
  


禮炮:為貴賓鳴響

  在海軍所有的外交禮儀中,最令人激動的莫過於震動天地的海軍禮炮。每當舉國慶賀的大典來臨,或者國賓貴客駕臨海軍,都會從港口或海面傳來震耳欲聾的隆隆炮聲。目前,鳴放禮炮已是流行全球的最高禮遇。那麼,這種古往今來主要用於作戰的火炮是怎樣與熱烈而歡快的慶祝儀式聯系起來的呢?

  400多年前的英國是世界上航海業非常發達的國家。它的船隊在周遊世界時常常因為語言不通而發生誤會,造成諸多的磨擦和麻煩。為此,英國海軍規定,在進入他國海域時,或者在公海上遇見外國的軍艦,要主動將上膛的炮彈發射掉以示友好。當時艦炮比較落後,火炮不能齊射,只能一門門地發射,炮的數量也比較少,通常是7門至21門,因此,21響就成了鳴炮的最高限額。開炮是友好和信任的體現。久而久之,鳴炮致意逐漸為世界各國所普遍採納。當然,現在放的都是不帶彈頭的空包彈。

  1959年蘇聯制定的《蘇艦艇與外國艦艇和當局交往的規定》以及《蘇聯海軍艦艇條令》中,都十分嚴肅地規定了禮炮的鳴放細則。在權威的「蘇聯軍事百科全書」中,也有專門的條文對此加以解釋。擔任禮炮鳴放任 務的火炮口徑必須為45-100毫米之間,要用裝有黑火藥的空彈筒發射。每響禮炮的間隔時間規定得非常嚴格,慶祝禮炮為15-20秒,其它禮炮為7-10秒。

  法國海軍規定出訪的軍艦在抵達訪問國停泊點,並確知能得到對方同樣數量回禮時,應立即鳴放禮炮。除非間隔時間很短,一般第二次訪問同一港口時其軍艦也得再次鳴放禮炮。法國海軍還規定,要向高於本艦職級的外國司令旗鳴放禮炮,對資歷不明的司令旗和先入港的同級外國司令旗也要先行鳴放禮炮。通常法艦必須向任何行禮的軍艦還禮,但在如下情況下則不必:外艦為到其艦上的法國貴賓鳴炮時、為法重大慶典節日鳴炮時、為法總統鳴炮時。

  英國海軍禮炮種類之多、要求之嚴、規定之細,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作為最隆重的禮遇,皇家海軍只在以下場合才能鳴放21響的慶典禮炮:女王陛下誕辰、愛丁堡勛爵的誕辰、英聯邦國家及其它國的重大慶祝紀念日、外國君主及其配偶的生日。有些為最高當局認可的重大宗教儀式,議會的重要會議在開、閉幕時,也可以鳴炮,但只能是19響。另外,英海軍21響禮炮鳴放的時機也很獨特:重要皇室成員抵達或最後離開英聯邦國家的任何地方時、重要皇室成員登、離海軍艦艇時、軍艦航行時遇到任何懸掛有皇室旗標的艦船時、看見陸岸懸掛皇室成員旗標時等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