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0日 星期四

中國軍艦前進!進!

星島日報

  從前提及「軍艦大國」,首選必是英、美等西方國家,不過隨着中國崛起,其海軍實力已不容忽視。遙想清朝大臣李鴻章曾道:「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製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究竟這百多年來,中國的軍艦歷經了怎樣的變革?翻開內地學者陳悅所著的《中國軍艦圖誌(1855-1911)》,自是一目了然。

  要認識陳悅,無可避免地先從他的職銜入手:中國海軍史研究會會長、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客座研究員、山東省歷史學會甲午戰爭專業委員會委員……無不與軍事相關,令人深覺他對此方面的熱誠。不過細問之下,才知曉他原是唸法律出身,對中國海軍及甲午戰爭史的興趣,乃源於童年時看過一齣名為《甲午風雲》的老電影,對拖辮子的中國人出現在現代化軍艦上感到新奇,觸發了想要去了解個究竟的欲望。「在2000年之前,中國的海軍艦艇誌類的書籍非常非常貧乏,甚至可以用『可憐』來描述。當時的海軍軍人並無史學訓練,而民間人士對軍事知識就缺乏累積,所以很多圍繞海軍史的研究,多數篇幅都只集中討論事件始末、人物關係等,專業性的海軍知識卻是避而不談。」後來,他偶爾讀到了英國出版的《The Chinese Steam Navy 1862-1945》,被書中刊出的軍艦歷史照所驚艷,發現當時在中國海軍歷史研究方面,做得最有成就的居然都是西方人,於是暗自立誓,「希望透過廣泛、 大量搜集留存在海外的資料,令這方面的研究中心重回中國,超越西方的中國海軍史學者。」

  然而,要實踐理想,當然不能紙上談兵。在2003至2005年間,陳悅就曾經參與過內地對清代北洋海軍「定遠號」鐵甲艦一比一的復修工程,負責搜集和整理歷史檔案、研究船舶的設計甚至監督船廠的 施工過程,累積技術層面上的經驗;同一時間,他又擔任電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及電視劇《鐵甲艦上的男人們》的顧問,並開始撰寫多本中國近代各型軍艦的艦史如《北洋海軍艦船誌》和《近代國造艦船誌》等,至於剛出版的新書《中國軍艦圖誌(1855-1911)》(下簡稱《中》),正是從過去多本作品的基礎上擴充修定而成。

  老實說,筆者並非軍事狂熱分子,對中國軍艦的認識亦不深,然而翻閱陳悅的新作,卻不覺晦澀難明,皆因全書的結構簡明,分成三大章節外加一則附錄,每個章節都會先列明歷史背景,再詳述要涵蓋的艦隻資料。陳悅解釋:「軍艦誌的身分其實類似詞典,通過檢索軍艦的名稱,就可以得悉一艘艦艇的建造年代、武備情況和外貌結構。」不過,最令筆者讚歎的,還是書中配備近四百多幅戰時照片、近代海軍人物肖像及艦船圖,它們基本上都是由陳悅通過拍賣會或是從舊書店搜購回來,亦有一些由國內、外研究者饋贈的珍藏,至於展示船艦結構的圖,則是特意請製圖師依據原始艦隻圖紙描畫的,彌足珍貴。陳悅坦言,新作算是自己「多年來研究整個清末時代中國軍艦的總結匯報」,希望能為讀者提供便利,成為一個「快速查找中國軍艦資料的工具」,對象並非只是對中國海洋或艦船史懷有興趣的學者,而是包括「在閱讀或研究期間,對文字間出現的一個軍艦名字產生興趣,想要查查有這艦名的軍艦究竟是甚麼樣子、有甚麼歷史故事的人們」。

2013/11/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