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3日 星期三

清史稿載四總兵龍寮嶺(大峒)戰死事

長瑞、長壽,瓜爾佳氏,滿洲正白旗人。父塔思哈,道光初,官喀什噶爾幫辦大臣。叛回張格爾作亂,殉難,予騎都尉世職。長瑞襲世職,授三等侍衛,累擢直隸天 津鎮總兵;長壽以廕授藍翎侍衛,累擢甘肅涼州鎮總兵:並從賽尚阿赴廣西剿匪,同領湖南兵。長瑞戰風門坳有功,新墟禦賊失利,奪職留營。及賊由永安出竄,從烏蘭泰躡追至龍寮嶺 ,地險, 左右止勿進。長瑞曰:「軍令孰敢違者!死耳,勿復言。」以母老,令長壽毋相從,長壽泣曰:「貪生忘國,非孝也。」卒偕行。值大霧,賊以巨砲扼山間。軍士兩日不得食,為賊衝潰踐踏,死無算。長壽墜馬,長瑞挺矛救之,身被數十創,同遇害。文宗以其父子兄弟皆死難,深惜之,並贈提督,予騎都尉兼雲騎尉世職。存問其母,賜銀三百兩。長瑞諡武壯,長壽諡勤勇,於永安建祠曰雙忠,同死者附祀焉。


董光甲,直隸河間人。嘉慶十四年武進士,授守備。累擢河南河北鎮總兵。從向榮攻永安,奪槓嶺、摩天嶺、天鵝嶺諸要隘。追賊至昭平,迭擊賊於古束、龍寮嶺,次黃茆嶺。賊反撲,力戰死之,贈提督,予騎都尉兼雲騎尉世職,諡勇烈。


《大清畿輔先哲傳.卷九.名將傳二》三〇八~三〇九:董光甲,字冠一,河間人。嘉慶十四年武進士。以營守備,分河南。十八年,隨剿滑濬教匪,力戰而創,積功至遊擊。道光十八年,鄧州有潛匪,光甲入其巢,捕獲賊魁黃佩臣等十人。咸豐元年,擢河北鎮總兵。時粵逆洪秀全踞永安州城。光甲隨提督向榮壁上壟、橫嶺、龍眼塘。賊乘壘未定,輒出沖突。擊退之,進攻摩天、天鵝二嶺。賊出紅廟子,我兵設伏,敗諸河。向榮過河擊之,光甲身爲士卒先,戰一日,賊不支,大潰。二年正月,川兵被圍,光甲馳往援,殺黃旗賊六人。圍解,進援滇兵,賊見光甲旗輒遁走。攻摩天嶺西,逼賊壘而營,濬溝納巨炮,破賊壁丈餘,賊驚奔。移營老柏村,再移新營,築炮臺,逼賊巢益促。夜風雨作,賊遠竄,復州城。俘獲賊首洪大全,餘匪竄昭平。光甲麾軍追,敗賊於古束龍寮嶺。時光甲三晝夜不得食,割靴充飢,至黃茆嶺,薄於險。雨甚,賊反撲,力戰死之。事聞,贈提督銜,諡勇烈,入祀昭忠祠。


邵鶴齡,山東招遠人。嘉慶二十五年進士,授三等侍衛。累擢湖北鄖陽鎮總兵。偕長瑞等同追賊龍寮嶺,殞於陣,予騎都尉兼雲騎尉世職,諡威確。

==============

饒任坤:《天囯史鑑:金田村風雲錄》P.83:「(湖北鄖陽鎮)總兵邵鶴齡『被傷七處,身首異處』,(河南河北鎮)總兵董光甲『屍已燒壞不可別』,(直隸天津鎮)總兵長瑞、(甘肅涼州鎮總兵)長壽兩兄弟被擊斃。桓桓四將軍,斷脰歸天閶。」

大清自建國以還,一日四總兵斃命可謂立國以後最大紀錄......總兵嘛,遼東總兵平西伯吳三桂,當是一日死四個吳三桂吧哈哈哈!當然,明總兵跟清總兵差別很大,總兵,官名。明初,鎮守邊區的統兵官有總兵和副總兵,無定員。總兵官本為差遣的名稱,無品級,遇有戰事,總兵佩將印出戰,事畢繳還,後漸成常駐武官。清朝則通常為正二品;比敘今之軍長。清朝綠營,軍階由高至低分別為提督、總兵、副將、參將、游擊、都司、守備、千總及把總。一般來說,清朝於全中國設有總兵定員83名,其中,陸路總兵約佔70名,水路則為13名,統轄中國內地十八省614防營約63萬兵力。

龍寮嶺慘敗
大峒殲滅戰

陶短房:給秦日綱一個公正的評價

在永安,太平天囯控制的地盤很小,除了州城,就只有城外東平里一個里、70多個村,總共400平方華里的面積,他們採用的守城戰術,是「守險不守陴」 ,將主力集中在城外幾個戰略要地,即城南的水竇,城北的龍眼潭,和靠近城垣的莫家村-長壽墟等,其中兵力最多的就是水竇,能戰之士數千,加上家屬老弱,總人數近萬人。之所以如此厚集兵力,是因為水竇當面是清軍兵力最多的烏蘭泰部,總兵力超過1萬(都是戰鬥兵),且有清軍最精良的重砲裝備(烏蘭泰本人是用砲能手),而守水竇的主將正是秦日綱。

在長達6個半月的永安攻防戰中,水竇要塞頂住了烏蘭泰的猛攻,始終未曾失守。秦日綱克服了火力差距懸殊(太平軍因為缺乏火藥和炮子,後期不但很少開砲助戰,即使開砲也只能發射石子、銅錢等)、外援不濟等,「赤身赴敵,有進無退」,以血肉之軀,牢牢捍衛了永安的南大門。

由於彈盡糧絕,1852年4月,太平軍部署突圍,5日傍晚,太平軍冒著傾盆大雨全軍突圍,取道城東古蘇沖向昭平進發,秦日綱率領的水竇守軍一部奉命殿後,後半夜才拔隊出發,到第二天凌晨,因前隊尚有很多家屬、老弱掉隊,不得不在古蘇沖、龍寮嶺成兩線布防,結果在6日下午遭到清向榮、烏蘭泰兩支主力搶佔龍寮嶺制高點後輪番衝擊,損失數千人,成為太平軍歷史上第一次慘敗。

雖然太平軍僅用了1天時間,就以一個殲敵數千、殺死四個總兵的大峒殲滅戰還以顏色,但龍寮嶺慘敗卻給許多太平軍將士留下陰影,秦日綱「並無甚麼才情」的傳說,恐怕也是此時傳出的,此後直到定都南京,秦日綱再沒有得到獨當一面帶兵打仗的機會,怕正是因為這一仗的關係。

秦日綱在這一仗中將不多的兵力兩線佈置,又沒有防住向榮對製高點的偷襲,導致幾千人馬擠在狹窄泥濘的峽谷中被動挨打,責任是不可推卸的。不過此戰的直接指揮是蕭朝貴,而不是秦日綱,這個導致被動挨打的布陣,怕也是出自蕭朝貴的授意,否則以楊秀清執法之嚴,秦日綱早就革職查辦了,而實際情況則是他雖然不再帶兵,天官正丞相卻當得穩穩噹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