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4日 星期六

崩、薨、卒、死、歿,閒話古人對去世之稱謂

古代森嚴的等級制度,不僅表現在朝堂之上,還表現在市井之中。人們生前不但有三六九等之分,而且死後還有崩薨卒死歿之別。古人對去世的稱謂,最常見的莫過於「崩」、「薨」、「卒」、「死」、「歿」了。《禮記.曲禮》:「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足見古人對死亡的重視。 【崩】 「崩」字本意是山倒塌,常見詞彙如山崩地裂等。但在古代,人們把皇帝之「死」睇得很重,一旦有皇帝去世,常用山塌下來來形容。因此在很多文言文中,經常看到用「崩」字來表示古代帝王去世的描述。諸如《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云:「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諸葛亮《出師表》:「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薨】 「薨」字的本意是指古代諸侯之死,在國學經典《爾雅》中,這樣解釋「薨」:「薨,死也。」;《唐書.百官志》:「凡喪,二品以上稱薨,五品以上稱卒。」;《左傳.昭公三十二年》「魯文公薨,而東門遂鐐適立庶。」 「薨」字除了表示諸侯去世外,還可以表示皇帝的高等級嬪妃及所生育的皇子或公主之死。在《紅樓夢》中賈元春去世時,賈璉急匆匆向王夫人報喪時說:「貴妃娘娘薨了。」 【卒】 「卒」最早見於商朝的甲骨文,其本意為完成、終結,後引申為死亡。 「卒」在古代稱大夫之死,《禮.曲禮》云:「大夫死曰卒。」;「卒」,有時也稱諸侯之死。 如《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冬,晉文公卒。」這裏表示諸侯之死。 唐朝以後「卒」字之使用對象更為普遍了,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有這樣描述:「入門聞號啕,幼子飢已卒。」這裏的「卒」泛指死亡。 【死】 「死」字為現代漢語常用字,最早見於甲骨文,本意為生命終止,後引申為無生命的、難活的、行不通的等義項。《禮.曲禮》:「庶人曰死。」,也即平民百姓之死稱「死」。 「死」除了指平民百姓之死外,還有小孩子死亡之意,如《周禮.天官》云:「少曰死,老曰終。」 此外,「死」還有「小人」死的意思,《禮.檀弓》云:「君子曰終,小人曰死。」 【歿】 歿通「沒」,表示死的意思,古人用沉沒來比喻死亡,因此在上古時代,人去世常寫成「沒」。 《孔子.滕文公上》:「昔者孔子沒。」其大意是:從前,孔子死了。 《論語.學而》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其大意是: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父親去世的時候,要觀察其行為。 《楚辭.懷沙》中「伯樂既沒」,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被引用為「伯樂既歿兮」。現代「歿」和「死」在表示死亡的時候,均泛指死亡。

2022年5月6日 星期五

澤連斯基如何在地堡中治理國家?

這是央媒級別之中共喉舌第一次正面報道澤連斯基和烏克蘭抵抗戰爭;第一次正面報道了國際社會對烏克蘭強而有力支持;最重要,第一次使用了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這樣表述。 ======================= 據西班牙《國家報》網站報道,滿足數千家媒體的採訪要求並不容易,所以當澤連斯基想找一個安全的記者會地點時,除了班科夫大街戒備森嚴的總統官邸外,他只能選擇基輔的地鐵站。末班列車還沒有結束營運,地鐵站內的會場已經佈置好了:國旗、100把椅子、一個全副武裝的安保團隊和幾組攝影機。這些組成了一個臨時工作室,攝影機可以記錄他發表的訊息,然後再傳到社交媒體上。 這是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他第三次離開位於首都中心地帶的政府建築群。第一次是在3月,他去了附近的一條戰壕。第二次是在4月,他去了距基輔45分鐘車程的布恰,查看屠殺事件留下的痕跡。 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和國防部長勞埃德.奧斯汀隨後訪問了基輔。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也訪問了烏克蘭。澤連斯基身穿已經成為一種態度象徵的軍綠色T恤衫接待了所有這些政要。他最後一次綁領呔是在戰前。從那以後,這個國家及其政府的面貌發生了和他本人一樣大的變化。雖然受到安全問題的制約,但得益於一些新技術的支持,這位烏克蘭總統應對了這場戰爭,並在創紀錄的短時間內解決了列車運行和電力服務等常見問題。烏克蘭外交部長的顧問阿納托利.庫採沃爾在接受西班牙《國家報》採訪時說道:「我們已經學會了在地下室和地下掩體中工作。」 44歲的澤連斯基自從戰爭爆發以來就離開了他的兩個兒子,住在政府部門所在的建築群中。那裏被軍事檢查站所包圍,窗戶都被沙袋封閉。這處位於班科夫大街的建築群成了這位總統及其部長與核心圈子的大本營。 自俄羅斯發動進攻以來,澤連斯基一直關注着戰況及有關的一切:軍事戰綫、和平談判、外國領導人的訪問或與歐盟和北約的聯繫進程。一名高級官員說,其他一切事務都由另一組部長負責。在這樣的日程安排中,澤連斯基有兩項無法迴避的日常活動:第一項是每天早上9點與他的將軍和安全顧問開會,這要歸功於該國良好的數碼化網絡基礎設施。在這些會議上,他詢問前綫、戰鬥最激烈的地方以及烏克蘭軍隊丟掉陣地的地方的情況。戰爭爆發後的第一個月中,這個會議在總統官邸的地下室舉行,但自從俄羅斯人從基輔外圍撤軍後,從4月初開始,就恢復在會議室舉行。他每天的第二項重要活動是面對鏡頭。幾乎每天晚上的11點左右,他都會錄製一條視頻訊息,其中穿插着烏克蘭語、俄語或英語,這取決於他針對誰發出訊息。 接受本報採訪的人士表示,澤連斯基沒有固定的日程安排,他一日到晚不離手機。每日早上6點之前起床,一個顧問團隊協助他發表訊息。消息人士還說,澤連斯基擔心自己中毒或被爆炸物炸死。

2022年2月27日 星期日

風之別稱

《呂氏春秋.有始》: 何謂八風? 東北曰炎風 東方曰滔風 東南曰熏風 南方曰巨風 西南曰淒風 西方曰飂風 西北曰厲風 北方曰寒風。

2021年10月6日 星期三

央視網評:舉報威震天 別丟人丟到外太空去了

以下文字會作修改,跟原文不同 「威震天」→「麥加登」(マスターメガトロン、Megatron) 「霸天虎」→「狂派」(デストロン、Decepticon) ============================= 「人」紅是非多,聽說,北京環球影城的「麥加登」遭遊客舉報,認為它常說的「骯髒」、「愚蠢」等詞語,引起不滿。 據傳媒報道,9月28日有消息稱,北京環球影城的「麥加登」遭遊客舉報,認為它常說的「骯髒」、「愚蠢」等詞語,引起不滿。 不少網友表示,只有愚蠢的人才會自動對號入座。 連珠炮、講相聲、神吐糟、脫口騷、話癆,「麥加登」憑着上好口才、機敏反應,與遊客互動互懟,從眾多「機械人」中脫穎而出,成為新晉紅「人」。 從原型來看,「麥加登」是《變形金剛》系列的頭號反派,也是「狂派」心狠手辣的首領,它詭計多端、野心勃勃,「愚蠢的傢伙,骯髒的人類」之說,符合人物性格和角色設定。 北京環球影城裏的「麥加登」,又很不一樣。用機械感的話語和觀眾互動調侃,少了黑暗恐怖,多了幽默有趣, 呆萌的氣質與原型形成反差,放出的是狠話,帶來的是歡樂,保留特色又突破角色,賦予原型新的面目,這種創新顯然被很多人認可。 如此說話、回懟,是一種情景設計,為的是豐富沉浸式體驗感,這也是主題公園的賣點之一,通過營造氣氛感、增加互動性,讓影視經典IP更深植入現實,給人更直觀的感受。 這種互動體驗本質上是一場表演、一種遊戲,「麥加登」只是在做好它自己的工作,相比起來,爭議更大的,是人類的一些行為。 例如,遊客朝「麥加登」豎中指,直接被懟:「你這個手勢太不禮貌了,你爸爸媽媽沒教過你嗎?」、「下去,我不想跟他照相。」 豎中指行為即便是一種開玩笑,或自己沉浸太深,也顯得不文明,況且主題樂園裏有很多青少年,會形成不良示範。 還有兩個女孩因為插隊問題發生爭執。知情人稱,當時一男一女插隊拍照,一名正在排隊的女孩眼看就要輪到自己便不同意,「麥加登」勸說: 「不然你們一人拉我一個手怎麼樣?」 「我覺得你們各退一步怎麼樣?」 兩個女孩依然僵持不下。 也有目擊者表示,遊客不滿是由於更換角色致排隊積壓,景區的工作人員疏於管理,沒能及時處理不文明行為。對此,「麥加登」也很無奈,最終只好退場。 毒舌話癆「麥加登」,自有人設,舉報者也得清楚:你怎麼對它,它就怎麼對你,伸手不打笑臉人,豎中指,也不能對機械人啊,能把機械人氣得退場,得有多不文明啊!因此啊,種種不文明之舉,該收斂收斂了,否則,豈不是在機械人面前丟了「高智商人類」的臉? 大朋友、小朋友們,你們怎麼看?

2021年7月31日 星期六

《眾新聞》程翔:國安第一案的論據──反駁劉智鵬、周天行的謬論

有「國安第一案」之稱的唐英傑案,控辯雙方都就「光復香港、時代革命」作了各自的闡述。如果控方的論述得逞,則今後香港的言論空間將被大大收窄,很多曾經支持這八個字的朋友都會蒙上被控告的陰影,所以我們有必要指出控方的荒謬以正視聽。 一 ,劉智鵬的解讀 控方專家的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的劉智鵬對「光復香港、時代革命」作了一個非常狹隘的解讀。 1) 關於「光復香港」的意思 他指出,從歷史的角度,「光復」的意思基本上是「攞返、恢復返失去了的國土啦、政權啦,講得具體啲係城市啦。」從三國五代,乃至元朝、清朝到現代中國,「光復」的意思和應用均沒有改變過,「都是恢復、取回落入敵人或異族手上的領土」。劉指,可以同樣框架理解「光復香港」的意思,即香港的狀況「等同於被一個敵人或外族佔據了」,因此當此口號提出時,說話者的意思是「香港政府是被敵人控制的政府,或者不是一個我們國家政權底下的政府」,而根據說話者的意思,「敵人」即是國家政權,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因此劉認為「光復香港」意味不承認香港特區政府為政權的一部份,不把香港視為中國的一部份。劉又指,從歷史語境來看,「光復」某東西意味著本身的政權不正統,故此提及「光復香港」的人,即是將自己「放在正統的位置,而斷定他面對緊的政府不正統、不合法」,「香港的狀況就是被敵人控制呢個政府,因此講嘢的人認為香港政權是敵人的政府,而香港主權國是中國,根據說口號的人,中央政府是非法擁有香港,因此認為香港不屬於中央政府。」 2) 關於「時代革命」的意思 至於「時代革命」,劉指出,「革命」意思是不接受並且要改變當時的政權和社會制度,亦意味着原有的政權不是合法,而需要去推翻和改變。劉指,「革命」一詞並不一定跟政治有關,也可包括「工業革命」、「文化革命」和「科技革命」,可是在中國很長的歷史中,無論從商周乃至晚清,「革命」的意思都沒有變過,都是指「推翻現有政權及取而代之」。劉又指,在二十世紀的中國,「革命」一詞雖有受西方革命的影響,但在中國裏的用法也沒有太大改變,例如「辛亥革命」和「文化大革命」,意思都是與政治有關。此外,劉指辭典將「革命」一詞的政治意思列在第一位,此符合了辭典的慣常做法,反映了「革命」的主要意思,因此「革命」一詞「由古到今都不會被聯想到政治以外的課題」。劉繼而詮釋「時代革命」即代表採取手段造成政權或社會制度改變,「從而造成時代的改變」。 3) 整句話來理解 劉續稱,若整句考慮「光復香港,時代革命」,意思是「採取一個手段去改變香港現有政權,同埋在依家的當權者手上取回政權」。 劉智鵬對「光復」和「革命」兩詞採取過於狹隘的、單一的解釋。 二,劉智鵬論據的歧義 劉智鵬論據的一個「致命傷」,就是對「光復」和「革命」這兩個詞作過於狹隘的、單一的解釋。他強調他是按這兩個詞的「歷史規範」和「約定俗成」的用法,這背後假設了漢語是大家約定俗成的語言,恰恰從「歷史規範」和「約定俗成」的用法,我們可以看到這兩個詞有極廣泛的用途。 1) 歷史上,「光復」一詞就有很廣泛的定義: - 「光復」一詞固然可以有劉智鵬在本案中改採納的定義,例如:《晉書・桓溫傳》:「誠宜遠圖廟算,大存經略,光復舊京,疆理華夏」。這裏指的「光復」即恢復「國土」、「江山」、「政權」。 - 但也可以定義為恢復固有制度,例如宋・辛棄疾《美芹十論》:「臣願陛下姑以光復舊物而自期,不以六朝之勢而自卑。」這裏指的「光復」,是振興朝綱的意思。 - 可以定義為恢復過去的好東西,例如民國初年章炳麟《與龔未生書》:「往昔所希,惟在光復,政俗革新,不圖廢清甚易,改政易俗,竟無毫銖可望,而腐敗反甚於前。」以白話解之,即推翻滿清很容易,但移風易俗卻很難,所以這裏指的「光復」,是「政俗革新」的意思。 - 可以指重振家道、家聲,例如1941年睢陽望族羅雅臣為其姻親立墓誌銘《清儒人袁雅堂墓表》:「及公之祖(袁可立玄孫袁景執),慨先世之不繼,是以克勤克儉,光復舊業⋯⋯及公身,當家道中落之後,立志自憤,敏而好學,月寒露冷,不懈不惓,故數年之間,德及於身矣,斐然盛章,燦然可觀」。這裏指的「光復」,是指袁氏家道中落後,其家族後人努力重新振興家聲。 - 可以定義為延續好的東西,例如:《中國教育報》2015-08-04文章:「復旦大學:光復震旦續文脈」。這裏指的「光復」,是延續好的傳統、命脈等。 以上諸例,都是「光復」一詞的「約定俗成」(劉智鵬所強調的)的意思,而被「光復」的標的物,可以是朝綱、政俗、文脈、家道,那麼為什麼劉一定要限制其只能解釋為「國土」或「政權」呢? 2) 歷史上「革命」一詞同樣有很廣泛的定義 與解讀「光復」一樣,劉智鵬也片面理解「革命」一詞。劉智鵬說:「在中國很長的歷史中,無論從商周乃至晚清,『革命』的意思都沒有變過,都是指『推翻現有政權及取而代之』」。「革命」一詞「由古到今都不會被聯想到政治以外的課題」。這種論述適足以證明劉氏的偏頗。 在中國,「革命」一詞最早見於《易經》「革」卦的《彖》辭,曰:「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義大矣哉」!該卦的《雜卦》解釋說:「革,去故也」[1] 。 漢代鄭玄的「注」曰:「革,改也」。唐代孔穎達的「疏」說:「革者,改變之名也。此卦明改製革命,故曰革也」。又說:「革之為義,變動者也」。 孔穎達的「疏」還說:「『天地革而四時成』者,以下廣明革義,此先明天地革者,天地之道,陰陽升降,溫暑涼寒,疊相變革,然後四時之序皆有成也。『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者,次明人革也。夏桀、殷紂,凶狂無度,天既震怒,人亦叛亡。殷湯、周武,聰明睿智,上順天命,下應人心,放桀鳴條,誅紂牧野,革其王命,改其惡俗,故曰『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計王者相承,改正易服,皆有變革,而獨舉湯武者,蓋舜、禹禪讓,猶或因循,湯武干戈,極其損益,故取相變甚者,以明人革也。『革之時義大矣哉』者,備論革道之廣訖,總結歎其大,故曰大矣哉也」。 在這裏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從孔子作《十翼》解釋「革」卦開始,歷漢唐的注釋疏解,「革命」一詞,就從來有其廣義的解釋(所謂「廣明革義」也),也有狹義的解釋(所謂「革其王命」也)。事實上千百年來,大家都是這樣來理解「革命」的意義。劉智鵬卻偏偏認為「革命」一詞「由古到今都不會被聯想到政治以外的課題」,這種解讀與孔穎達的「備論革道之廣訖」相去甚遠,我們憑什麼要採納劉的狹隘解讀呢? 我們不妨再看看晚清啟蒙大師梁啟超對「革命」一詞的解讀。他說:「革命者,天演界中不可逃避之公例也。凡物適於外境界者存,不適於外境界者滅,一存一滅之間,謂之淘汰⋯⋯夫淘汰也,變革也,豈惟政治上為然耳,凡群治中一切萬事萬物莫不有焉。以日人之譯名(筆者按:此指日本學者把 revolution 翻譯成為『革命』)言之,則宗教有宗教之革命,道德有道德之革命,學術有學術之革命,文學有文學之革命,風俗有風俗之革命,產業有產業之革命。即今日中國新學小生之恆言,固有所謂經學革命,史學革命,文界革命,詩界革命,曲界革命,小說界革命,音樂界革命,文字革命等種種名詞矣。若此者,豈嘗與朝廷政府有毫髮之關係,而皆不得不謂之革命。聞『革命』二字則駭,而不知其本義實變革而已。革命可駭,則變革其亦可駭耶?嗚呼,其亦不思而已!」(見梁啟超《釋革》,載《新民叢報》1902年第11期,1902年12月14日發表,現收入《梁啟超》文集下之「政論」部分) 在這裏梁啟超說得很清楚,社會生活中種種「革命」的觀念,都與政權爭奪無關(所謂「豈嘗與朝廷政府有毫髮之關係」)。所以可以這樣說,從漢唐古代到今天,「革命」一詞並非只解釋為「推翻一個政權」這麼狹隘的理解。為什麼劉氏會得出「由古到今都不會被聯想到政治以外的課題」這麼偏頗的結論? 三,劉智鵬「證供」的「致命傷」 1) 從法律的角度看,劉智鵬這份專家報告的「致命傷」,就是無法 prove beyond reasonable doubt「光復」和「革命」就只能有他認定的一個解釋。 作為一個受過專業訓練的所謂「歷史學家」(筆者特意指出此點,是有鑒於控方質疑辯方證人缺乏歷史學訓練),應該知道歷史上「光復」和「革命」兩個詞都可以有廣義和狹義的解釋,劉智鵬為甚麼會犯上這個「致命傷」呢?筆者認為這同他缺乏唐代歷史學評論家劉知幾在其《史通》所說的三才有關。所謂三才指「史學、史才、史識」,特別是史識(史識即章太炎推而廣之的史德,指史學家應有的道德)。筆者曾經撰文批評由劉智鵬擔任主編的《香港地方志》呈現「偏頗失實」以及「為當權者諱」的兩大缺陷,使得這部地方志完全不符合《史通》三才的要求,讀者可以參考,這裏不贅[2] 。《香港地方志》固然不敢記載中央政府在香港問題上犯錯誤的歷史事實,就連本地左派在「六七暴動」期間的錯誤,也願意配合去洗白。所以,在《香港地方志》中,很多有關「六七暴動」中左派的暴行消失了。原來在2018年他接受一個專門遊說北京及特區政府為「六七暴動」平反的組織的20萬元捐款,要在嶺南大學建立一個所謂「六七暴動資料庫」(見下圖),其資料不言而喻都是強調香港左派的觀點。劉智鵬接受左派的捐款去洗刷其歷史污跡,則他的「證供」的中立客觀也就很值得懷疑了。 從《香港地方志》我們可以看到劉智鵬治史「偏頗失實」以及「為當權者諱」的兩大缺陷之後,從他接收左派團體捐獻去配合他們洗白暴行之後,人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他對「光復」和「革命」這兩個名詞要採取單一的狹隘的解讀,以便為文字獄提供「證據」,深文周納,羅織罪名,上綱上線,充當「幫兇」的角色。 2) 從「光復香港」、「時代革命」提出時的語境看 梁天琦提出這口號時,他正是在準備參加立法會補選。不論他提出甚麼口號,他實實在在做的事,是在香港《基本法》制定的政治制度及運作模式下參與政治的行為。所以儘管他喊出咋聽激烈的口號,他實際上都是認同現有制度、願意在現有制度的規範下從事政治活動的表現。忽視了這個現實,單從他的競選口號來認定他「鼓吹香港獨立」,中間有太多 missing links, 難以形成完整的證據鏈。 3) 參與遊行群眾對「光時」這八個字的理解 誠如辯護律師指出,遊行群眾對「光復香港」、「時代革命」這八個字都有很不同的理解,筆者本身支持這八個字,的確是因為香港自從回歸以來失去很多原有的自由,而香港作為一個有別於大陸其他城市的獨特性則逐漸消失,這些都是令人惋惜的。筆者相信,百萬人級別的超大型遊行,同大家意識到失去了彌足珍貴的東西有關,所以大家才會覺得這八個字反映了他們潛藏心坎中的憂慮。這才使這八個字能夠迅速成為運動的口號和標誌。筆者相信,絶大部分人不一定主張「港獨」,所以硬把這八個字解釋成為「港獨」,只是刻意為當權者製造藉口以便治老百姓罪的一個拙劣表演而已。 四,關於「文化大革命」中,革命一詞的理解 周天行借用中共歷史對「革命」一詞的演繹,反映他對中共歷史及其話語系統的不理解。 控方署理副刑事檢控專員周天行引用1981年中共《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引述其對文革的描述:「林彪、江青、康生、張春橋等人主要利用所謂『中央文革小組』的名義,乘機煽動『打倒一切、全面內戰』」、「1970年至1971年間發生了林彪反革命集團陰謀奪取最高權力、策動反革命武裝政變的事件,這是『文化大革命』推翻黨的一系列基本原則的結果,客觀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論和實踐的失敗」、「毛澤東先是批准開展所謂『批林批孔』運動,在發現江青等人藉機進行篡權活動以後,又對他們作了嚴厲批評」。他想藉此來論證「革命」一詞具有策動武裝政變、推翻現有政權的含義。 周天行此番表演,只是證明他對中共歷史及其話語系統的不理解。在中共歷史上,自從毛澤東成為黨的最高領導人以後,凡是與毛澤東的意見相左的,都被定性為「路線鬥爭」。從1927年從蘇聯引入「路線鬥爭」這個概念來形容黨內不同意見的紛爭之後,直到1976年這半個世紀期間,中共黨內共出現了十一次「路線鬥爭」。周天行所引用的《決議》所提及的林彪和四人幫事件,在中共的話語系統裡被稱為「第十次路線鬥爭」(林彪)[3] 和「第十一次路線鬥爭」(四人幫)[4]。這些「路線鬥爭」,都只是黨內有人反對毛澤東的政策而已,並不是要推翻共產黨這個組織,更不是要推翻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政權。所以,縱使《決議》用「反革命」一詞來形容第10、11次路線鬥爭,其實質都不涉及推翻中共執政黨及中國的國家政權,周天行想用中央文件提及「反革命」一詞來證明「革命」」一詞必然同推翻政權有關,完全是「捉錯用神」。 筆者希望此短文能够駁斥控方的謬論,為千千萬萬曾經高喊「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的朋友一掃文字獄的陰霾。 註釋: [1] 筆者按:《彖》與《雜卦》,都是用來解釋《易經》的,相傳為孔子所作。《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像、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絶」 。《史記注》:「夫子作十翼,謂上像、下像、上彖、下彖、上系、下系、文言、序卦、說卦、雜卦也」。孔穎達《周易正義序》:「八卦宣其像;《十翼》彰其用」,說明「十翼」用來解釋八卦。 [2] 見《信報》2021年1月14日《香港地方志》失實偏頗 及《信報》2021年1月21日《香港地方志》欠缺史德 [3] 見周恩來《在中國共產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1973年8月24日 [4] 見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新聞公報(一九七七年八月十八日)

2021年4月27日 星期二

祖宗十八代

自己之父~父親 父親之父~祖父 祖父之父~曾祖 曾祖之父~高祖 高祖之父~天祖 天祖之父~烈祖 烈祖之父~太祖 太祖之父~遠祖 遠祖之父~鼻祖 自己之子~兒子 兒子之子~孫子 孫子之子~曾孫 曾孫之子~玄孫 玄孫之子~來孫 來孫之子~晜孫 晜孫之子~仍孫 仍孫之子~雲孫 雲孫之子~耳孫 前九個叫為祖代, 後九個稱為宗代, 合起來叫祖宗十八代

2020年9月19日 星期六

搞笑諾貝爾管理學獎「廣西買兇殺人案」詳解,殺手「外判五次」、最後誰也沒殺掉的奇案

大家都聽過諾貝爾獎,但你知道還有一個「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專門頒發給「看似好笑卻發人深省」的人事物嗎?搞笑諾貝爾獎在17日公布得獎名單,獲獎人不但有職業殺手、退休外交官,就連「研究大便」都能獲獎!據悉,搞笑諾貝爾獎的得主將會得到10兆津巴布韋幣的獎金,和一座必須自己DIY動手摺的紙獎盃。

綜合外媒報道,今年度搞笑諾貝爾獎將管理學獎發給了大陸廣西南寧的5名職業殺手。報道指出,起因是一件房地產官司,被告公司的股東們怕自己的投資付之一炬,決定花錢買兇要殺害原告來滅口,但沒想到雇用的職業殺手卻將此訂單層層外判下去,並從中抽成,酬勞也從最初的200萬慢慢減少到100萬、27萬、20萬和10萬元人民幣。

最後接單、拿10萬的那名職業殺手仔細想了想後覺得這單生意的CP值實在太低,於是他竟然直接找上了受害人,詢問受害人能不能假裝死掉讓他可以交差?受害人之後報警,才讓這宗荒謬的殺人案曝光。

其實這宗案件是發生在2014年,而事件緣起於一位綽號「十四哥」的柳州籍商人覃佑輝,他投資參股了兩家公司,但是另外一名房地產公司老闆魏某因為合作糾紛,就對這兩家公司提起訴訟打官司。而這位「十四哥」因為擔心自己的投資虧損,所以就決定出資兩百萬元人民幣,找殺手把這位魏某幹掉。

殺一個人花兩百萬人民幣,找來的殺手應該是很專業才對。不過,沒想到這位殺手竟然把生意用一百萬外判給另外一位殺手,自己就現賺了一百萬。然後,下一位殺手下手更狠,不但把案子外判給另外一個人,而且還只給對方27萬,自己現賺73萬。第三位殺手則比較有良心,用20萬外判給別人,自己只拿七萬。到了第四位外判給第五位時,則是給對方10萬,自己拿10萬。

總之,這場荒謬的「殺手外判」生意,到了最後一任殺手凌顯四的手上,只剩下10萬元人民幣的價格。

而最後的這位「殺手」凌顯四在事後表示,接到了這個任務後,他怎麼想都覺得10萬元酬金太少。如果失手被捕那可是殺頭的罪,只為了這一點錢賠上自己一條命,怎麼想都不划算。

所以,他就想了一條自以為聰明的「高招」。

「殺手」直球對決受害者?

凌顯四他打了通電話給「受害人」魏某,約他在咖啡店見面。魏某當然覺得很奇怪,他又不認識這個人,為甚麼要見面?

結果在電話中,凌顯四就一五一十的告訴對方,有人花了十萬元要他把他幹掉。但是他覺得不划算,於是希望他好好配合,來咖啡店,讓他配合拍一幀魏某雙手被反綁的照片,這樣他就不用殺人,也可以向「上頭」交差了事。

魏某掛完電話一頭霧水,跟同事講了這事,同事都說一定是來騙錢的。但魏某想了想,對方從頭到尾沒開口要錢,這事情顯得有點詭異。所以就跟同事一起依約前往。

到了之後,「殺手」還主動拿出自己的身份證給魏某看,告訴他:「我叫凌顯四,你可以叫我阿四。」講完還拿出一個白色手機,裏頭存有一張白紙寫了兩個車牌號碼的照片,以及用來確認受害者魏某不知在某個場合被拍到的照片。

凌顯四告訴他,「今天我不殺你,明天還是有其他人會來殺你」,請他好好配合,這樣才是雙贏。

魏某想想也有道理,所以就配合他拍了一張被反綁雙手的照片,而魏某帶來的公司同事,還在一旁全程錄影。之後魏某還關掉手機十天,刻意消失以配合演出。

被告不承認買兇殺人,只承認「捉人」

魏某之後還是報了警,然後包括凌顯四、覃佑輝、奚廣安、楊康生、楊廣生、莫天祥先後落網。

不過,因為殺人罪證據不足,在2016年時均被判無罪並發回重審。而後到了2018年,再度被判無罪。六名被告都否認「密謀殺人」,只承認有「捉人」。

但到了去年終審的時候,法官最後還是依照故意殺人罪,分別判處覃佑輝有期徒刑5年,奚廣安有期徒刑3年6個月,楊康生、楊廣生有期徒刑3年3個月,莫天祥有期徒刑3年,凌顯四有期徒刑2年7個月。

交易成本理論

其實這個案例相當有趣,可以用很多經濟學理論來討論。在這裏就簡單講一下交易成本理論(Transaction Cost Theory),也稱交易費用理論。

買兇殺人本身就是一種交易,而只要是交易,就會有所謂的交易成本。但是這個案例中,我們看到交易成本從200萬元人民幣,一路轉化為10萬元人民幣。那麼,「殺人」這件事,到底值多少錢?

事實上,「殺人」這個動作,可能基本上你只需要凶器去進行,或是你需要跑到一個被嚴加戒護的環境去進行,這些成本為有形的成本,另外還有無形的成本,比方說,找到負責執行的殺手、知道被殺的人在甚麼地方之類。

在經濟學中,交易成本可以簡單的分為以下幾項:

  1、搜尋成本:商品信息與交易對象資訊的搜集。

  2、資訊成本:取得交易對象資訊與和交易對象進行資訊交換所需的成本。

  3、議價成本:針對契約、價格、質量討價還價的成本。

  4、決策成本:進行相關決策與簽訂契約所需的內部成本。

  5、監督交易進行的成本:監督交易對象是否依照契約內容進行交易的成本,例如追蹤產品、監督、驗貨等。

  6、違約成本:違約時所需付出的事後成本。

而我們可以看到,在前面四個殺手的交易過程中,幾乎都只是停留在搜尋成本以及資訊成本,只有到最後執行的時候,才涉及到後面的幾種成本。不過,有趣的是,賺錢賺最多的部份往往是在搜尋成本以及資訊成本上,而實際負責去執行的最末端,出力最大、花費最多,但賺得也最少。所以,這就是古人所謂的「資訊就是力量」。

不過,你覺得凌顯四最冤枉嗎?

其實從最後法官的判決來看,凌顯四判的最輕,而最前面的覃佑輝以及奚廣安判的最重,看起來是有道理的。當然,這個前提是,如果法院有把這些人交易的錢全部充公的話,如果沒有的話,則奚廣安顯然就是整個事件最大的受益者。

另外,醫學教育獎則由美國總統特朗普、俄羅斯總統普京、英國首相約翰遜等九位世界領袖共享,因為在武漢肺炎疫情中,他們表現得好像比畢生研究病毒的專家「更懂」。特朗普、普京、約翰遜、巴西總統博爾索納羅、印度總理莫迪、墨西哥總統洛佩斯、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和土庫曼總統別爾德穆哈梅多夫,利用武漢肺炎病毒大流行教曉全世界:政客比科學家和醫生更能對生與死產生即時影響,為他們贏得「搞笑諾貝爾獎」的醫學教育獎。司儀亞伯拉罕說:「上述國家有甚麼共同點?就是國家領袖漠視科學專家(意見),推行災難性政策應對全球疫情。結果是,這些國家合共有超過一千八百萬人確診,超過五十萬患者死亡(美國佔了近二十萬人死亡)。」主辦單位試圖聯繫這些政治領袖出面領獎,但沒人響應。

和平獎則頒給了印度和巴基斯坦政府,因為一名印度退休外交官在2018年喀什米爾衝突時,向英國《衛報》透露,他和巴基斯坦的外交官都會偷偷在私底下搞一些無聊的小動作,像是大半夜跑去按對方門鈴然後立刻溜走,兩人也會時不時騷擾彼此。

「搞笑諾貝爾獎」頒給可疑又好笑的科學研究,今年的得主還包括一個人類學者,證明用冷凍人糞製造出來的刀子是不能使用的。美國俄亥俄州肯特州立大學人類學助理教授艾倫,從高中時期就對一名加拿大極地原住民伊努特人的故事深深着迷。據說這個伊努特人用自己的糞便製刀,故事流傳甚廣,但不知真假,於是艾倫和同事決定驗證一下。
 

他們把貨真價實的人糞冷凍到攝氏零下五十度,再銼出銳利刀鋒,然後試着用這把糞刀切肉。艾倫接受電話訪問時說:「這把大便刀用起來很爛。從經驗上來說,這個奇妙的故事沒甚麼根據。」這項研究稍嫌粗俗,但有一點很重要:很多描述是出於假造或未經證實的科學。艾倫說:「這項研究的意義在於凸顯證據和事實驗證至關重要。」
 

另一名搞笑諾貝爾獎得主維特寫了一篇論文,探討為何有人研究了一輩子昆蟲,還會怕蜘蛛。論文題為「怕蜘蛛的昆蟲學家:為何多兩隻腳就是天壤之別」。他認為,蜘蛛大多毛茸茸、爬得快又無聲,還有令人毛骨悚然的眼睛,令昆蟲學家也退避三舍。
 

其他獎項包括搞笑心理學獎:一隊團隊想出一種方法,只要觀察眉毛,便可找出誰人有自戀傾向;搞笑物理學獎:兩位科學家麥克斯莫夫和波托特斯基進行實驗,研究蚯蚓在高頻率震動下的形態;搞笑經濟學獎:沃特金斯和他的團隊研究不同國家的國民收入不平等,與它們國民平均接吻次數的關係。

 「搞笑諾貝爾獎」由美國《科學幽默雜誌》遴選及公布得獎名單,並在哈佛大學內舉行頒獎典禮,今年已是第三十屆。雖名為「搞笑」,但得獎的都是一些認真進行、有科學根據及實際可行的學術研究成果,也是即將公布的傳統諾貝爾獎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