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3日 星期五

陳獨秀對「威大砲」的認識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威爾遜總統代表美國把早已宣傳的十四點原則在巴黎和會上拋出,他提出的許多主張如民族自主的原則等,得到了當時中國新文化運動許多主將們的推崇,陳獨秀他在1918年12月22日《每週評論》發刊詞中,把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看成是「公理戰勝強權」,並且吹捧威爾遜為「現在世界上第一個好人」。由此也就不難理解,何以有數千學生在「五四」遊行時喊的口號是:「大美國萬歲!威爾遜大總統萬歲!大中華民國萬歲!世界永久和平萬歲!」但公理並未戰勝強權,巴黎和會的最終結果使中國人覺悟:「天助自助者!」威爾遜在凡爾賽和會上對中國的「背叛」,使陳獨秀的態度有了轉變。他在1919年2月的《每週評論》第8期上,同時發表了兩則隨(感)錄:一則題為《威大砲》,把原來他認為「世界上第一個好人」的威爾遜,貶低為一文不值的「威大砲」;另一則是《公理何在?》,把所謂「公理」、「民主人代表的協約國,轉而斥責為剿殺十月革命、迫害反戰英雄李卜克內西的劊子手,並氣憤地連聲直呼」公理何在?

威爾遜(1856-1924)是一個固執己見的資產階級理想主義者,民主黨人,曾連任兩屆美國總統。小時候他被認為是一個遲鈍的初學者,9歲時還不識字,且難於掌握基本算法。但17歲以後通過努力學習,成績進步很快,1886年獲哲學博士學位,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獲得博士學位的總統。他本人也因博學多才,善於辭令而享有「百靈鳥」之稱。 1918年1月,大戰即將結束前,他就提出「十​​四點」和平原則,儼然以世界領袖自居。他打破美國總統不離開本國的一貫做法,親自跑到巴黎參加和會。在巴黎和會上,他極力想使美國登上第一大國的寶座。雖然美國在一戰中大發戰爭財,經濟實力超過了英法等國,位居世界第一,但軍事政治實力還不足以稱霸世界。美國在國際舞台上畢竟根基不深,它的海軍不如英國,陸軍不如法國,在這種情況下,威爾遜十四點原則在理想主義的​​光環下,旨在通過一些表面上冠冕堂皇的原則,攫取戰後世界的領導權。「十四點原則」標榜「民族自決」,反對「秘密外交」,倡導建立「公正而持久的和平」,得到了當時努力向西方學習、企圖尋求國際支援改變屈辱國運、謀求「公理戰勝強權」的中國青年知識分子的推崇。但是隨著巴黎和會上《凡爾賽和約》的簽訂,威爾遜的理想主義破產了,陳獨秀等人亦看清了帝國主義列強的真實面目,「現在世界上第一個好人」亦變成了說空話、不能實現的「威大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