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6日 星期四

我哋需要一場粵語新文化運動

保衛粵語,我哋最近打鑼打鼓咁做,粵文呢?


白話文唔係新鮮事

南北朝起,文言開始分離,古人開始無法我手寫我口。手口不一令古代文人覺得頗爲唔自在,所以唐代開始,出現咗通俗嘅口語文體:變文。因爲中華文化泥古嘅幽靈纏繞不去,書寫同口講漸行漸遠。到明代,白話文學已經出現經典嘅四大名著,成爲中華文學嘅一塊重要基石。

新文化運動後,我手寫佢口

眨下眼去到近代,西學衝擊下掀起咗波瀾壯闊嘅五四新文化運動,喺幾代文人深耕之下,現代白話興起,革咗文言文條老命。

當時全國各地文人積極呼應「我手寫我口」原則,各地語言入文百花齊放。但漢人受大一統思想荼毒太耐,好快因爲政治正確,北方白話文抹平晒各地剛剛泛起嘅地方語文波紋。

我哋為咗能夠我手寫我口而推行新文化運動,廢除咗文言文,但事實上,對於非北方官話母語嘅南方漢人嚟講,情況根本冇改變,換湯唔換藥。

手不對口,周身唔聚財

打開whatsapp、facebook,上網上討論區,相信九成以上嘅香港人文字,都係直白嘅粵語白話文。明明我哋從細就學習「書面語」,應用絕對冇難度。但香港人偏偏咁犯賤,走去用一套冇標準可言,約定俗成嘅文字。箇中嘅因由,幾何有人思考過?

其實理由好簡單,因爲用文言文或者北方白話文,根本冇法完美咁表達我哋心入便嘅諗法同感受。

每個人一出世學識母語之後,佢就會用佢嘅母語思考,所以一切喜怒哀樂,都係用母語作爲基礎。當我哋寫文,往往要係腦入便進行一次翻譯,變成北方話爲 主體嘅官話白話文。係翻譯之後,無論文法、語氣、用詞都截然唔同。相信大家都有試過,如果你朋友突然用「書面語」同你講嘢,你往往會覺得一定發生咗某啲 事,令到佢語氣非常嚴肅認真。係日常交流範疇,官話白話文並非我哋常用嘅語境(Language register)。

喺文學創作領域,能夠抒發自身感情,令讀者產生共鳴、身同感受者爲佳作。我哋係寫作嘅時候往往無法良好咁抒發我哋自身,就係因爲俾「書面語」嘅框框困住。如果我哋能夠打破呢個框框,香港文學必定有一番新面貌。

標準規範,邊個釐定

喺學校我哋經常俾人捉錯字別字,誰不知係漢字歷史上根本就冇一個硬性標準,只有約定俗成嘅通用標準。文字係溝通媒介,本身並冇對錯。如果我哋用粵語字同詞彙喺寫作入便係錯,咁點解簡體字又可以接受?粵語字嘅出現可以追溯到幾百年前嘅粵語文學同戲劇劇本,好多 一直沿用至今。好多簡體字嘅歷史相對更加短淺,例如個「卫」字就係共產黨發明嘅象形字(註),毫無歷史脈絡可言。相對而言,「係」字喺文言文入便用咗上千 年,成個中國無論南北都用,直到新文化運動用「是」代「係」。而家喺學校做功課考公開試,寫「卫」可以接受,但寫「係」必定招致一個大交叉,加一句不能用口語嘅評價。孰是孰非,邊個話得準?喺教育排擠下,粵文同粵字係民間仍然擁有巨大生命力而且不斷發展,可見粵文可以有好大嘅發展空間。

交流溝通,不足為礙

反對者可能會講,官話白話文係現代華人共同溝通用嘅文字,粵文會窒礙華人之間嘅溝通。
首先我哋要諗下我哋寫作想同邊個溝通。如果我係寫俾香港人睇,基本上係唔會有任何問題,因爲溝通只限於粵語母語使用者。就好似你喺香港唔會無啦啦同 本地朋友講普通話一樣,如果有人話你喺屋企講廣東話,會窒礙同大陸同胞嘅交流,你即刻覺得佢代表香港政府發言啦!再者,究竟北方人係唔係真係睇唔明粵文 呢?雖然我哋有好多粵語字,但絕大部分嘅詞彙都相似,而且粵字本身同官話白話文有對應關係,北方人只要學十零個粵字,就可以流暢閱讀並掌握文意。

係 <<< — >>> 是
哋 <<< — >>> 們
嘅 <<< — >>> 的
等等

如果溝通交流係構成一個合理理由嘅話,點解我哋當初要廢除文言文呢?大家唔好忘記文言文曾經係東亞文化圈嘅共同書面語,無論中國南北、越南、朝鮮同日本,識字嘅都可以用文言文交流,打破語言藩籬。更進一步,英文可以話係世界通行嘅共同語,其次係西班牙文同法文。如果溝通真係咁重要,點解我哋唔廢除中 文,全盤西化呢?

講到底,點解我哋要委屈自己,去遷就其它地方嘅人呢?明明我哋好多時候書寫嘅時候對話對象都係同聲同氣嘅香港人,偏偏要係自己腦入便先翻譯成爲書面語,然後讀者再係心入便翻譯返做廣東話,成件事係好累贅好戇居。

粵文應進入更高語域

喺語言學入邊,會根據語言嘅用途劃分唔同嘅語域(language register),譬如英文都有分正式(formal)、半正式(semi-formal)、俗語(slang)、粗俗(vulgar)等多個層面,就好似你寫英文信件畀法官唔會寫「Hi there!」而會寫「Dear Magistracy」一樣。同樣情況都可以套用係粵文,經過多年香港社會發展之後,粵文已經盤踞日常生活嘅通俗語域,但高階嘅文學同正式語域依然係白話文同文言文嘅天下。舉個例子,粵語流行曲作為本地文學嘅代表,其文法詞彙依然係以官話白話文為主流,雖然有小部分例子如許冠傑嘅《半斤八兩》徹底使用粵文 作爲譜詞語言,但主流歌曲一但出現口語化嘅粵語辭彙,大眾會覺得奇怪同唔自然。但歸根究底,呢個只係長時間耳濡目染下嘅偏頗印象,一如五四運動之初,北方 推行白話文都俾人批評唔入流,直到好多文學家用力推廣,先扭轉大眾嘅印象。

本土文學係香港其實尚屬萌芽時期,隨住網絡小說嘅興起,畀咗好多機會新一代作家去打破傳統出版及媒體嘅壟斷,用自己熟悉親切嘅語言文字去寫出心中所想。

本土文學,自由嘅土壤

同北方五四運動一樣,我哋並唔需要拘泥於寫作嘅方法同方向。無論你用正字俗字,夾雜文言定夾雜北話,有廣闊嘅空間去嘗試開拓。呢個係一個文學嘅新領域,而我相信,通過無數嘗試,最終會煉成好正嘅粵語新文學,文法用字都會約定俗成。呢個係一塊新嘅瘦田,耕開有人爭!

註:譚慶生提出商榷,「卫字係象形字」呢個講法相傳係南懷瑾講的,只係都市傳說,日語片假名「ヱ」古已有之,從「惠」字而來,「衛」略寫為「卫」應是借用「衛」之日語音讀「ヱイ」,估計清末民初留日學生眾多時已傳入中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