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朝排名第一的勁旅,在晚清華人軍隊中排名第二。論起華人軍隊就不展開講了,排名第三的左宗棠的楚勇,萬里遠征西域,保衛北疆。排名第四的李鴻章的淮軍,北上平捻軍,東渡台灣抗擊法軍。
咸豐皇帝見局勢危怡,朝野震動,心裡慌了神,群臣紛紛上疏,社會治安需綜合治理不是官軍一家的事,要發動全社會,打一場社會治安整治的人民戰爭。咸豐帝一口氣開出四十二張空頭支票,任命四十二名丁憂在籍的大臣為團練大臣,就地組織地方武裝--團練。所謂丁憂是指封建王朝以孝治天下,凡是家中父母亡故的大臣要辭官回原籍,守孝三年,帶薪休假。
咸豐的空頭支票好開,丁憂的團練大臣們可就為難了,本來專業是分管文教衛、共青婦、民族宗教事務的,剛死了爹娘不算,立馬就要帶孝出征。朝廷一不給錢、二不給槍、三不給人,變成典型的「三無人員」,這要在京城溜達就要拉到昌平篩沙子,混進深圳特區就得遣送樟木頭,不小心走到廣州城就變成孫志剛。現在發個紅箍往手上一套就變成治安聯防了,赤手空拳就要跟殺氣騰騰的長毛拼命。
四十個團練大臣也都是開科取士,智商奇高的人精,那能受這個忽悠,紛紛比劃一下,意思意思就向朝廷匯報工作,甚麼領導重視、周密策劃、準備充分、廣泛發動,狠抓落實,最後練成忠勇團丁十餘人等等諸如此類搞個「紙上團練」交差,唯獨一個湖南籍的禮部侍郎當了真。
這就是鼎鼎大名的曾國藩,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人,晚清湖南三傑之一,1838年(道光18年)28歲會試中第三十八名貢士。殿試取在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朝考列第一等第三名,道光帝拔置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
明清兩朝科舉分三級,第一級是鄉試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舉行,考中的稱為舉人是科舉的入門考試;第二級是會試,第二年通過會試的舉人到京城進行考試,考中的稱貢士,這功名基本上就算到手了;第三級是殿試,貢生到皇宮參考,由皇帝親自出一題,考對策也就是現在公務員考試考的申論。
錄取名單稱為甲榜,分三甲這和現在大學分為一本、二本、三本有點類似:一甲只有三人,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稱為「進士及第」,授翰林院編修。其他二三甲的要經過朝考,成績好且年輕有培養前途的入翰林院任庶吉士,進行為期三年的深造,畢業後經考試合格授翰林院編修,作為帝國未來高級幹部的後備人選。其餘的人運氣好的分到中央各部委工作,運氣差的下基層到偏遠省份擔任縣令等起點較低職位。
曾國藩從28歲到37歲在翰林院(跟現在中央黨校有點類似)一呆九年,潛心研讀聖賢之書,專研程朱理學,埋頭編修國史。史書中對曾國藩九年的生活共有33個字的記載:「早起、主敬、靜坐、讀書不二、讀史、謹言、養氣、保身,日知所亡、月無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門。」
筆者看到曾公的生活可是倒吸一口涼氣,這可是典型清教徒式生活,筆者自認為也是個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的好青年,曾公這十二條任何一條若有必要(比如高考、考研)堅持一年半載或有可能,要堅持一輩子可是萬萬不能的。
我們挑幾條緊要的看:一是早起,大家可能會說早睡早起身體好,有甚麼難的。問題是曾國藩黎明即起,每天凌晨四時起床,堅持了一輩子。考慮到中國北方的天氣,大清朝還沒有暖氣,單這寒氣就不是常人可以忍受的。
二是主敬:「整齊嚴肅,清明在躬,如日之升」。每天穿著整齊,一塵不染。每天精神抖擻,早上上班往單位門口一站如日頭東昇、朝氣蓬勃。這看似難度不大,但要一輩子天天如此可是相當難。
三是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鎮。古代的一刻相當於現代的十五分鐘,四刻就是一個小時,每天打坐一個小時,而且還要腰桿挺得筆直,真夠累的。曾國藩估計是中國最早練瑜伽冥想的人。
四是養氣自省,「培養氣節,心胸坦蕩,每日三省吾身,無不可對人言之事」。比如平常到梨園看戲,台上的花旦色藝俱佳,年輕人血氣方剛有了生理反應也是很正常的事。膽子大的到後台送個花籃,請吃個夜宵甚麼的,膽小的幻想一下權當生活調劑也就罷了。唯獨曾國藩立馬回家,兜頭一盆涼水淋下來。然後在日記中深刻檢討和反省:曾國藩啊曾國藩,你也是有家室的人了,虧你讀了這麼多年聖賢書,看一眼美女就有反應,要是坐到懷裡還得了。
年輕的曾國藩深夜靜坐書齋,腦海中浮現都是坐懷不亂柳下惠、抱柱自沉尾生這些個歷史上道德楷模的高大形象。曾國藩自個兒折騰自個兒,這叫「天人交戰」,用「義」和「理」來克制慾望,不容易啊。
六是「夜不出門」,泡茶館、聽戲、逛煙館、搞應酬一概全免。你想想看,從小到大一直埋頭苦讀,都說「書中自有顏如玉、黃金屋」,28歲金榜題名,拿了北京戶口,進了「中青班」,書讀到這份上已經是登峰造極,怎麼也得享受享受生活吧。這曾國藩倒好,晚上不出門,與京城豐富多彩的夜生活完全絕緣。
要知道曾國藩可是通過十年寒窗,進入全國最高領導層的後備幹部培訓班呀,宰相搖籃。換成別人早就內結權貴外交疆吏,拉關係建人脈進圈子了。最不濟也得跟家鄉的地方官眉來眼去,幫著到各部委跑跑項目、探探消息,順帶讓人家燒冷灶、買原始股甚麼的,自己也弄個盆滿缽滿。可老曾倒好放著榮華富貴不要,天天埋頭讀書修身,折騰自個兒,按現在的說法是個超級書呆子。
曾國藩就是在日復一日的枯燥生活中磨礪自己的品格、才華,探析治國之道,可謂十年磨一劍呀。
1862年初,清軍再度圍困天京。不過,這次圍困天京的清軍主力不是以前江南江北大營的八旗和綠營軍,而是一支不在清軍建制內的非正規軍,即曾國藩招募並率領的湖南勇營,也就是晚清史上常說的「湘軍」。為了支援曾國藩剿滅太平天囯,清廷為曾國藩提供了充分的人事調配權和物力保障,而曾國藩也是志在必得。
1860年5月,清軍的江南江北兩大營再次被太平軍攻破。江南漕賦重地由於江南江北兩大營的崩潰而全部落入太平軍手中,北京城內一時斷供,輿論紛紛。
此時,正處於第二次鴉片戰爭之際,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咸豐皇帝倉皇「西狩」。1861年8月22日,咸豐病逝於熱河行宮。11月20日,新皇詔令「欽差大臣兩江總督曾國藩著統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並浙江全省軍務。所有四省巡撫提鎮以下各官,悉歸節制」。
曾國藩的這頂官帽,承載著「肅清東南」的責任與權力,戴起來並不輕鬆。清廷為配合曾國藩湘軍集團作戰,心照不宣地在全國範圍內對相關的封疆大吏進行人事調整。特別是長江以南各省督撫,顯然都與曾國藩湘軍集團息息相關。不妨看看清廷當時對部分高官的調整:
兩廣:總督勞崇光因協餉不力被調離,換成和曾國藩關係很好的晏端書和毛鴻賓。之後,湖南人郭嵩燾擔任廣東巡撫。太平天囯起義的發源地被曾國藩老鄉牢牢控制,太平軍想殺回老家,恐怕比登天還難。
四川:駱秉章(原湖南巡撫)調任四川總督,在長江上游為湘軍協餉。他是楚軍左宗棠的上級、湘軍的友軍。在出任之前,一直是湘軍基地湖南的父母官,湘軍出省後,為其籌兵籌餉,不遺餘力。四川布政使劉蓉則是曾國藩同鄉密友。這樣,長江上游也被曾國藩勢力嚴加控制。
湖南:繼任湖南巡撫的毛鴻賓是曾國藩同年、舊交,完全遵守前任巡撫駱秉章所定規範和慣例,勤勤懇懇做好湘軍的後援工作。同時,湖南又是太平軍北上東下的重要通道,守住這裡,太平軍想回頭去兩廣,已斷去路。
湖北:巡撫、湘軍元老胡林翼在當年秋天卒於任上,繼任者嚴樹森係胡林翼一手提拔起來,絕對可靠。湖廣總督官文一向不諳政事,諸事決於家奴。他是剛剛逝世的湘軍元老胡林翼的上司,能力稍遜,但經過胡林翼反覆指點,對湘軍也不會掣肘。湖北地處長江中游,也是湘軍與太平軍作戰的主戰場,雙方在這裡反覆較量,互有輸贏。
江西:沈藻禎經曾國藩密保,被破格提拔為巡撫。
安徽:巡撫李續宜是湘軍名將李續賓的弟弟、曾國藩的老鄉,絕對可靠。
江蘇:李鴻章乃曾國藩的門生、幕僚,經曾國藩保奏為江蘇巡撫,並命其組建淮軍。
浙江:巡撫左宗棠為人正直,才華橫溢,雖與曾國藩性格不和,但左氏顧全大局,心繫國家,在為國為民之事上與曾國藩絕對一致。
贛、皖、蘇、浙四省最高軍政統帥不是曾國藩的親信、學生,就是顧全大局的正派之人。清廷的這個戰略佈局,為曾國藩和湘軍提供了最佳的戰略環境和最沒有後顧之憂的保障。至此,湘軍決戰天京的戰略大格局已經形成。從戰略上看,清廷已高出太平天囯統治層一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