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是眾所周知的,無論是古代戰爭還是現代戰爭,糧草是決戰前的必經準備,倘若一支軍隊沒有充分的糧草後勤作為供應,那麼無論該部
隊武器如何精良,人員如何訓練有素,最終逃不過戰敗,戰爭中,後勤歷來被人重視,不可忽略,交戰雙方在保證己方後勤的同時,想方設法的斷絕對手的後勤供給,但是,在黃海海戰中,北洋艦隊的後勤卻準備不周,雖然沒有被日方斷絕,但是卻是自己斷絕了自己的後勤補給,後勤,也是北洋艦隊在黃海海戰中失利的一個重大失誤。
首先來看看北洋艦隊成軍之前的後勤情況
《北洋海軍章程》中指出,按西方海軍章程「凡兵船一應需用各款,各有大員專管,接濟無缺,兵船職在戰守,有事時衝鋒破敵,無事時巡防操練,皆提督一下
官員之責,而其根本至計,尤在後路諸備有資,應時取給,西國後路分職各官,權位皆於提督相等,約舉之,闕有十數端」從這一條例中明顯可以看出,當時的北洋
艦隊成軍時,已經注意到後勤供給的重要性,由此,北洋艦隊參照外國海軍章程,設立了自己相應的部門,後勤保障有一下幾處。
總理水師營務處、天津海防支應局、天津軍械局、天津機械局(東西兩局)、大沽船塢,旅順船塢、旅順船械局、威海行營機械廠、天津水師學堂、威海水師學
堂、天津儲藥施醫總醫院、旅順口、威海衛水師養病院等十來個,這些軍事後勤保障單位,他們既是海軍建設的組成部分,也是構成海軍戰鬥力不可缺少的重要因
素。
黃海海戰之前,北洋艦隊就已經設置了一套較完整的後勤機構,各後勤機構專司一職,其運轉均要依據一定的組織規則,調撥軍械必先由各營局向北洋大臣請領,由督院發文至軍械局,再由軍械局交轉運局向軍械局領取發運,軍械的分佈情況要按季向北洋大臣彙報。
如此之多的後勤單位之間並沒有隸屬關係,同時這些後勤單位和艦隊也沒有隸屬關係,他們統一都是由當時的北洋大臣李鴻章統轄,這樣的關係造成了戰鬥單位
和後勤供給單位之間的聯繫不暢,由於平日雙方來往溝通較少,戰時又不能統一管理,造成了戰爭中雙方無法有效的相互協調,後勤也沒能發揮其最大功效。
但是就黃海海戰來說,和北洋水師聯繫最為密切的當數軍艦燃料的供給,(煤炭補給),軍艦火藥供給,(彈藥提供),軍艦受損維修及醫療救護工作,(裝備維護、人員救護),應該是集中在這三個方面。
首先,軍艦燃料的供給(煤炭補給)
就當時的軍艦而言,軍艦已經進入到了蒸汽時代,早已拋開了風帆時代,以蒸氣機為動力,然而蒸氣機的運轉又是需要煤炭為燃料,所以,北洋艦隊認識到「水
師以煤為命脈」,「各船煙煤為行軍用物大宗」,當時的北洋艦隊所用煤均來自開平煤礦,北洋需要用煤時,向李鴻章稟明後,然後再讓李鴻章開單據,平時則是按
需供給,在北洋艦隊所處的基地內並沒有定量存儲,1894年6月,日本首先在朝鮮半島挑起爭端,北洋艦隊開始調集軍艦到朝鮮應對,這個時候,煤礦的需求開
始激增,海軍基地和駐朝軍艦的煤礦補給首先就被提到了後勤保障的日程中來。
但是這個時候的煤礦補給就出現了問題,在戰爭爆發前期,開平礦局督辦章翼就知會丁汝昌,說煤礦運輸只能運到威海基地,然後再由北洋艦隊自己轉運到朝
鮮,這個消息對於北洋艦隊來說是極為不方便,當時的北洋艦隊裡面並沒有專屬運煤艦艇,當時負責煤礦運輸的是開平礦務局的四艘運輸艦,分別是,「富平」、
「北平」、「永平」、「承平」,這四艘運輸艦負責為北洋艦隊運送煤礦至威海、旅順,一個月可以運送煤礦18,000噸,但是在中日正式開戰後,四平船上的
人員紛紛以運送危險為理由,辭退的辭退,開溜的開溜,雖然經過張毅等人的盡力遊說,補給工作才勉強維持下去。
雖說補給能夠勉強維持,但是供給煤的成色又引起了丁汝昌的不滿,據當時丁汝昌的調查,說開平所供給的煤礦品質低劣、煤屑散碎、煙重灰多,(煤煙重的後
果是導致敵人在數里之外辨別我船,然後攻擊,來遠幫帶大副張哲榮戰後在呈文中指出「我軍全用有煙之煤,數千里外,敵即能窺見,雖黑夜亦能辨別我船之所在,
中雷襲攻。」)這樣的煤礦在平時供軍艦航行都不堪重負,更別說在戰時供軍艦所用了,當時開平礦務局的張毅曾經建議丁汝昌在運去的煤礦中由北洋人員自己篩檢
煤礦,但是這一建議被丁汝昌拒絕,丁汝昌知道,如果這樣一來,北洋必定會增加人手,並多出許多不必要的開支,在當時,北洋軍費已經捉襟見肘,減少不必要的
開支就成為了當務之急,黃海海戰開戰前,煤礦運輸問題依舊沒有及時解決,問題被一拖再拖,知道海戰爆發,本來北洋艦隊數年來未購一艦,加之部分軍艦年久失
修,老化,航速減慢,這樣一來,本來整體速度不如日本的北洋艦隊速度更加跟不上對方,加上煤礦散碎,導致蒸氣機「氣力」不足,這樣更進一步拉大了北洋艦隊
與日軍的航速差距,艦隊機動力受到嚴重影響,以至於日後在大東溝接敵時,北洋艦隊陣行未來得及展開便接敵作戰。
軍艦火藥供給(彈藥提供)
1888年,北洋艦隊正式成立時,艦艇噸位數已成為當時世界上引人注目的海上力量,但由於外購與自造並存,購買自不同的國家,仿造不同品型的槍炮,在配件上很難相容,因而造成了維修和補給的困難,甲午戰爭中的武器裝備保障可以說是型號混雜,品質低劣,數量不敷。
北洋艦隊的彈藥主要由天津機器局提供,然後再由其統一調撥,但是由於當時天津機器局沒有能力自行生產彈藥,彈藥則由軍械局負責向外國廠家定購,北洋艦隊的彈藥除了分撥各艦外,其餘的均存儲於基地的彈藥庫中,需要時再由軍械委員開單提取。
早在豐島海戰之前,丁汝昌就曾經三次請求提取彈藥,第一次請求將定遠、鎮遠,兩艘主力艦上面的305mm口徑的爆破彈提取150枚,150mm口徑爆
破彈提取100枚,交給靖遠,第二次則是要求超勇,揚威兩艦250mm口徑所有輕裝大粒藥29發以及平遠260mm口徑所用藥桶一併運到威海,第三次則是要求將各艦不足彈藥全部補齊,但是這次因為劉公島上已經沒有存放的地方,暫時存放在旅順。
北洋艦隊所用的彈藥主要存貯在旅順基地的彈藥庫中,並不是劉公島上,而且劉公島上平時並沒有存貯彈藥,另外,從丁汝昌三次提取的彈藥上來看,各種口徑彈藥均有,那麼說明旅順基地內肯定還存有彈藥,而且是種類,規格不全。
豐島海戰後,北洋艦隊兩艘軍艦對敵,由於交戰時間不長,估計消耗彈藥量並不大,而且濟遠逃回基地後完全可以及時補充彈藥,根據有關資料顯示,從豐島海
戰爆發到黃海海戰,前後50來天的時間裡面,丁汝昌沒有再向天津請求提供彈藥,難道這個時候的北洋各艦均是彈藥齊備?如此說來,那麼以前經常說的北洋各艦
在交戰時彈藥不足,竟然用訓練彈攻擊敵人的話可以無視咯。
到底是北洋艦隊彈藥充足,還是丁汝昌無彈可要?
黃海海戰前10來天,有人曾經說過「克虜伯炮有藥無彈,阿姆斯壯炮有彈無藥」,雖然天津兵工廠早就接到趕造子彈的命令,但是到開戰為止,依然沒有一彈出廠。
根據北洋艦隊的外國船員回憶,在黃海海戰中北洋艦隊的確陷入了彈藥不足的窘境,鎮遠上的洋員馬吉芬就說:「在海戰結束前半小時,鎮遠305mm主炮的
爆破彈已經全部用盡,只剩下25枚穿甲彈,150mm則是全部用光,定遠的情況並不別她的姐妹艦好多少,所以戰後才會有「再繼續交戰,我方將無彈可用」的
話。
根據時候李鴻章上報天津軍械局存發槍炮彈藥清單,當年3月到10月,軍械局一共向北洋艦隊補給305mm口徑炮彈342枚,210mm口徑炮彈840
枚,150mm口徑炮彈927枚,6英寸口徑炮彈370枚,如果根據這個清單上面列出的單表,減去10月份補給305mm,150mm炮彈一共360枚,
其餘就是戰前補給的炮彈總數了,但是看看剩餘的這些炮彈,仿佛對於一支隨即進行海上決戰的艦隊來說,還是稍顯不足。
在戰後,清廷曾經派專人到威海基地去查驗北洋海軍,直隸候補道徐建寅的《上督辦軍務處查驗北洋海軍稟》根據徐建寅的「統計數字」參加過黃海大戰的「定
遠」、「鎮遠」、「靖遠」、「來遠」、「濟遠」、「廣丙」等七艦的存艦存庫炮彈,重點就是彈藥量,當時存放在威海基地裡面的炮彈情況是,305mm口徑爆
破彈293枚,260mm口徑炮彈35枚,210mm口徑爆破彈952枚,150mm口徑爆破彈1237枚,6英寸口徑爆破彈477枚,120mm口徑爆
破彈362枚,同上面計算方式一樣,扣除十月份補給305mm,150mm炮彈一共360枚左右,其餘剩下的就是黃海海戰中北洋艦隊結束剩下的炮彈了,也
就是說北洋艦隊在海戰中,炮彈並沒有以前我們瞭解的那麼缺乏,既然是彈藥不缺,可能就是北洋艦隊中軍艦自身攜帶彈藥的能力不足!
黃海海戰中「定遠」、「鎮遠」共發射197枚305mm口徑炮彈,戰至最後,「定遠」、「鎮遠」彈藥告竭,分別僅餘鋼鐵彈三,兩發。一艘戰艦帶了102枚305mm炮彈,估計光是「定遠」上面的炮彈就足夠把兩國所有的艦艇給報銷了。
反倒是彈藥的品質方面的問題更為突出,由於北洋艦隊的軍艦外購與自造並存,購買又是來自不同的國家,加之自己仿造不同品型的槍炮,在配件上很難相容,所以造成了彈藥不匹配,彈藥存在的品質問題給海戰造成了嚴重的後果,彈藥匱乏,發射速度下降,火炮威力減弱。
戚其章在《甲午戰爭史》中曾引用日本海軍司令部《明治二十七八年海戰史》上卷的資料寫道「豐島海戰中濟遠發出的十五公分炮彈,擊中吉野右舷之側,貫穿
鋼甲壞其發電機,墜入機器間之防禦甲板上然後又轉入機器間,礙於炮彈的品質差,裡面未裝炸藥,故擊中而不爆炸,致使吉野倖免於沉沒,《甲午戰爭史》還引用
同樣來源的資料記述了在劉公島保衛戰中,日艦築紫號中彈而未爆炸的事實。
美國人約翰.羅林森,也引用資料說明黃海海戰擊中日本旗艦松島和西京丸的炮彈未爆炸的問題,他指出:「關於爆炸彈,品質低劣或不適用都是千真萬確的。」外國對李鴻章的後勤保障批評並沒有錯。
軍艦受損維修及醫療救護工作(裝備維護,人員救護)
北洋艦隊當時主要的維修艦艇的地點有兩個,一個是旅順口的船塢,這個船塢主要是負責大型鐵甲艦的保養及維修,還就是負責巡洋艦,練習艦並裝備艦艇上面
的武器,機械;第二個是大沽口船塢,這個地方主要是負責修理一些吃水不深,中等一下的船隻,雖然北洋有這兩個定點維修的船塢,但是這兩個船塢並沒有真正物
盡其用,北洋艦隊平時維修艦船沒有一個相應的章程,也沒有做到定期維修,縱使有兩個維修點,但是也沒有保障北洋艦隊始終處於良好的狀態。
在黃海海戰爆發前,北洋艦隊已經有7艘軍艦開赴朝鮮應急,其餘的半數軍艦依然處於待命狀態下,這個時間已經不能進行有效的全面戰前維護了,由於戰事一
觸即發,丁汝昌曾經先後命令「定遠」、「經遠」、「來遠」三艦去旅順船塢進行簡單的維護,後來,「經遠」、「平遠」陸續去維修,不過這個時候的維護只是臨
時簡單的保養。
戰前,北洋艦隊一共只維修了5艘軍艦,而且這5艘裡面還有4艘是進行了極其簡單的維修,常年的失修,導致了北洋艦隊在總體實力上面再打折扣,船隊的平均航速進一步下降,在海戰中,航速快的優勢不言而喻。
軍艦沒能即使維護,那麼艦艇上面的武器裝備呢,自然難以保障其在戰時達到最良好的狀態,最令人難以相信的是,在黃海海戰中沉沒的「致遠」、「經遠」,
居然和「截堵水門之橡皮,年久破爛,而不能整修」有關,火炮所備用的零件不足,以至於在戰時需要臨時更換零件都不能找到。
戰時的救護工作,北洋艦隊中各船基本上完全忽略了。
陸地上面的醫療保障單位有,天津儲藥施醫總醫院,旅順口、威海衛水師養病院,陸地上面的就不說了。
艦艇上面雖然有專職醫官,「定遠」、「鎮遠」兩鐵甲艦各配了二等醫官一名、管病房司一名,其餘各艦配有三等醫官一名,就以上配置來說,平時可以應付一些突發事件,但是這樣的配置是完全不夠戰時所需的。
從黃海海戰雙方傷亡人數上面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北洋艦隊
「致遠」、「經遠」編制人員均為202人,「超勇」、「揚威」編制人員為137人,四艦加起來一共678人,此四艦均沉沒,減去陣亡人數,四艦戰後倖存者
大概是100-120人左右,陣亡估計是558-578之間,「定遠」、「鎮遠」、「來源」、「濟遠」、「靖遠」,這5艘陣亡應該一共51-61人,北洋艦隊黃海海戰中一共陣亡是609-639人。
日本艦隊
「吉野」,死2人、傷10人;「高千穗」,死1人、傷2人;「秋津洲」,死5人、傷10人;「浪速」,傷2人;「松島」、「嚴島」、「橋立」三艦一共
死74人、傷83;「千代田」,無傷亡;「扶桑」,死4人、傷10人;「比叡」死24人、傷32人;「赤城」,死10人、傷18人;「西京丸」,死1人、
傷10人;日本艦隊一共死121人、傷177人。
當軍艦中彈燃燒時,部分士兵在後段救火,但艦首炮仍然鎮定迎戰,機艙裡為着上面的火警而關閉了通風筒,在黑暗中借著話管傳交命令,輪機官兵挨着機艙裡
近200度的溫度,謹守崗位,幾小時後,火被救滅……這些勇敢弁兵之中,有些終生眼瞎,有些受到可怕的灼傷,面目全非,有些艦上無外科醫官,在開返旅順基
地之前,這些應用的官兵忍受着無比的痛苦傷亡,一如果海戰中如果北洋海軍的醫療救護工作做得好一些,人員的傷亡是可以減少的。
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在當時的社會,老百姓當兵只是為了賺取餉銀,北洋艦隊的餉銀的確也是比當時的綠營兵要豐厚許多,自然撫恤金也相對要多。
北洋的撫恤制度規定只有陣亡或者病故才享有撫恤銀,北洋此類章程是參照南洋大臣左宗棠奏定的章程來辦理的,兵勇每名給銀81兩,大副一下人等,按一月
薪糧發給撫恤金,如果因為海洋上病故的,陣亡的,加倍給予兩個月的薪糧,撫恤銀由支應局開出,剩下的加贈蔭襲,祭葬音量,贍養孤寡,都是按章程所規定辦
理。
北洋經費本來短缺,如此撫恤制度實在令人振作不起來,兵勇奮力拼殺,殉國後若連自己家人都無法照顧,士兵的士氣受到很大的影響,戰時不出力,畏敵不前,也可以理解了。
海戰後,日方的維修船「元山丸」從大通江口來到日軍艦隊駐地,檢查各艦傷情,然後立即維修各艦,同時,運輸艦「千代丸」、「土洋丸」,向各艦補充彈
藥,「玄海丸」則運送日軍中重傷的63人返回佐世保軍港接收治療,「比叡」、「赤誠」、「西京丸」因傷勢較重,也返回日本大修,其中「西京丸」10月19
日歸隊,「赤城」10月25日歸隊,「松島」11月5日歸隊,「比叡」11月14日歸隊,從海戰爆發到修復歸隊,日軍軍艦不超過兩個月的時間。
黃海海戰後北洋各艦與9月15日返回旅順修繕,因無錨機及炮塔等整套配件,至11月10日因廠方停工待料,仍然無法完工,除「廣甲」、「廣乙」外各艦
連炮械備用配件都無法自製,而日方除「吉野」、「松島」、「嚴島」外均為本國生產,其中「橋立」為仿「松島」、「嚴島」艦型於橫須賀造船廠製造,兩年即
成,「西京丸」及「赤城」於戰鬥中受傷後脫離戰場,在大島鎮修理,僅五日又恢復戰鬥力與航海力,可見日方無論造船能力還是後勤維修能力都遠勝於北洋。
反觀北洋艦隊,損失的軍艦無法得到補充,受傷各艦的修復又是遇到了旅順船塢工匠人手不足的問題,由於人手不足,維修工作緩慢,先後從唐山等地借調人
手,9月23日,由唐山來得10名工匠才來到堂鼓,然後再前往旅順軍港,隨後旅順又急需工匠四、五十人,另外據說是200人,後來再由一批工匠於9月27
日開始前往旅順。
一番折騰,10月18日,各艦才基本修理完畢,這個時候離黃海海戰已經過了整整一個月。
日方不在本土作戰,各艦修理困難,但是依然能夠在不超過兩個月的時間內修理完畢,而我方呢,就在自己家門口作戰,戰後的修理問題卻如此大費周章,可見北洋的後勤真是一塌糊塗。
基地設施、維護更新、船塢、船廠,以至武器、人員、機器零件、後期補給、保養、修護、衛生醫療等等,這些後勤保障缺一不可。
後勤問題的混亂,也和當時的體制有關,當時的北洋官員們認為後勤保障單位,例如船塢局、軍械局、煤炭局,都應該統一歸提督節制,避免相互掣肘,只不過
當時在旅順海軍基地內已經有船械局,軍械局,只不過這些機構不隸屬於提督節制,還有就是北洋艦隊當時的信號船,運輸船,醫療船配備不齊,所以在其作戰的時
候的整體戰鬥力大打折扣,沒有了這些最基本的物質保障,根本不用說如何取得制海權了,一切戰爭都不能缺少後勤保障,隨着武器裝備的不斷發展,對後勤的依賴
性也不斷加大,雖然北洋艦隊是我國近代的一支現代化艦隊,其後勤保障也不能說完全沒有,但是畢竟沒能跟西方各國相比,缺乏統一管理的北洋後勤,始終是北洋
艦隊的一大心病。
參考資料:
龍旗飄揚的艦隊;
晚清兵志第二卷;
盛事之毀;
甲午戰爭史;
甲午海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