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6日 星期三

蕭蕭:揭開「楚豫」號江防炮艦的身世之謎

來源﹕新民晚報

百年前使清王朝走向滅亡的武昌起義中,一艘名叫「楚豫」號的江防炮艦出現在各類史籍中,然而外界對它的身世卻知之甚少,最近才有相關內容曝光……


張制臺的小算盤

眾所周知,在清末的洋務運動中,地方督撫紛紛建立自己的武裝力量。「楚豫」號炮艦同樣是清末「軍隊私有化」的產物。

20世紀初,提倡「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張之洞出任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他想要把持碩果僅存的南洋水師,但要為南洋水師「提振身份」就得購買戰艦。於是張之洞在幕僚們的策劃下,向朝廷提出讓南洋水師負責長江軍務,併購買適合內河航行的炮艦。隨後,張之洞利用自己掌握的江南稅賦,向日本川崎造船廠訂購了六艘「江」字號炮艦。

就在制臺大人憧憬著做大南洋水師的美夢時,張之洞於1904年初奉旨入京。之後,慈禧太后把他調往武漢,出任湖廣總督。儘管壯大南洋水師的想法已難以為繼,但張之洞又看中了湖北、湖南兩省轄地同樣存在對長江巡防艦隊的需求。張之洞到任後馬上向朝廷打報告,申請購買江防炮艦。

慈禧太后沒有駁了張之洞的面子,但明言中央不出銀子。有了政策好辦事,1904年11月,張之洞的代表與日本川崎造船廠簽訂六艘炮艦的合同,並按屬地命名慣例,將這六艘軍艦全以「楚」字號命名,「楚豫」號是其中的第五艘。該艦排水量700余餘噸,配備2門120毫米速射炮,2門76毫米副炮和2門四管機關炮,若只用於內河剿匪,簡直是「牛刀殺雞」。

1907年,6艘「楚」字號炮艦抵達武漢,加入湖廣水師。然而,張之洞沒能欣賞自己的「海軍傑作」多久。1908年,張之洞被調任軍機大臣。1909年9月,清廷頒佈政令,將督撫主辦的海軍收歸中央,6艘「楚」字號艦也被編入長江艦隊。


武昌起義露頭角

從1911年9月開始﹐反清暴動在全國各地此起彼伏,「楚」字號軍艦也在長江中上游間疲於奔命。當年10月,新任湖廣總督瑞澂聞報有革命黨人要在武昌城內起事,遂與長江艦隊統領陳得龍商議預防之事,當時陳得龍手下的祗有「楚豫」號停靠在武昌碼頭聽調。

10月10日當晚,以湖北新軍工程營開槍為信號,起義軍人從四面八方攻向湖廣總督府。驚慌失措的瑞澂在陳得龍的勸說下,在總督府牆腳鑿洞,逃到「楚豫」號軍艦上避難,並以此為臨時指揮所。

武昌起義成功後,瑞澂所在的「楚豫」號炮艦就如同長江上的孤魂野鬼,到哪都不受歡迎。無奈之下,「楚豫」號先是開到漢口劉家廟補水,又跑到漢口德租界碼頭借泊,不時炮擊渡江的革命軍,打打走走,完全沒有章法。當「楚豫」號「不死不降不走」的時候,清廷集結的反撲力量也在趕往武漢前線。清朝海軍統制薩鎮冰在上海組織起「討逆艦隊」,開赴上游會合「楚豫」號。在後來的作戰中,「楚豫」號在漢口與武昌間的江面執行封鎖任務,一度給革命軍造成巨大威脅。

然而當革命黨人於11月3日解放上海,一舉端掉清朝海軍的後方基地後,江面上的大清戰艦頓時陷入無煤無彈的境地,再加上革命浪潮席捲全國,人心逐漸倒向革命黨一邊。至11月底,清朝海軍全部反正,「楚豫」號也調轉炮口,向清軍發起炮擊,宣告清王朝200多年的統治走向滅亡。


弱國海軍的無奈

1912年中華民國政府成立後﹐包括「楚豫」號在內的「楚」字號軍艦全被編入海軍第二艦隊。此後由於軍閥混戰,「楚」字號軍艦也難免成為軍閥內鬥的工具。

1924年,曹錕、吳佩孚的直系軍閥與張作霖的奉系軍閥大戰,受直系控制的「楚豫」號襲擊山海關一線的鐵路,並控制了渤海。但是「炮彈打不過金彈」,張作霖用金錢拉攏直系部隊倒戈,大戰以曹錕被軟禁、吳佩孚逃遁告終,「楚豫」號等艦投入奉系麾下。

1926年,奉系軍閥在北伐軍的打擊下節節敗退,「楚豫」號也隨大部隊退往東北。1928年,少帥張學良宣佈服從國民政府,奉系海軍被改編為東北海軍第二艦隊,「楚豫」號長期駐泊青島。

1937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山東遭日軍南北夾擊﹐為避免資敵,中國水兵將「楚豫」號沉於青島港外,結束了它的傳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