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0日 星期四

王桂雲:高恩洪創辦私立青島大學

  高恩洪(1875-1943)山東蓬萊上口高家村人。字定安,亦作定庵。生於清光緒元年,農民出身。畢業於上海電氣測量學堂,清季留學英國,英國倫敦皇家學院畢業後,出任清駐英國使館譯員,回國後出任電報局電報生,徐世昌的文案(秘書)等職。光緒三十三年(1907)他參加印度和中國西藏的國境劃定交涉。此後,他任東三省電報事宜。宣統元年(1909年)任郵傳部津浦鐵路局辦事員。清政府袁世凱內閣成立,宣統三年(1911年)任之交通部秘書。

  中華民國成立後,高恩洪任川漢鐵路局秘書兼漢口電報局局長。1914年(民國3年),他改任川藏電報局局長。翌年,他任北京政府交道部上海電料管理局局長。1920年(民國9年)9月,他兼任交通部諮議。後因案被眾議院查辦。1922年(民國11年)5月後,他在顏惠慶、唐紹儀、王寵惠、汪大燮等各內閣署理交通總長。當時他被視為直系政治家。其間高恩洪於6月4日以北京國務院代表身份,夥同曹錕代表熊炳琦、吳佩孚代表李卓章、赴天津迎黎元洪入京復職。1924年(民國13年)3月,在吳佩孚的保薦下,他任膠澳商埠督辦、私立青島大學校長。翌年10月,他任吳佩孚所率的十四省聯軍司令部交通處處長。奉直戰爭,吳佩孚敗北後,高恩洪下野,轉入實業界。他在老家煙台經營煙濰路自動車公司,自己當總經理。1926年遷居上海繼續興辦實業,創立了自行車公司、閔行汽車公路公司。1943年病逝北平。

  1922年12月青島回歸後,高恩洪赴青島上任時,青島適是中國政府從日本手中收回不久,日人仍在青島享有許多特權。據《膠澳誌》載:「駐青日領事館索取沒收槍彈,督辦高恩洪拒絕之。日人屢犯私販軍械之禁,我國查獲日犯,均交日領事館自為處分,其贓物則由本埠官廳予以沒收,日領事館要求索還我方以違禁物品沒收充公,乃槍彈進口章程所規定,亦各國所公認,我國官廳自有處分之權,即予駁覆。」又對民眾疾苦頗為關心,於「五月豁免十一年份鄉區地稅地租。膠澳鄉區農田地稅,在接收後未清理,以前青島區內各村,全年地稅八千五百四十七元有奇;李村區各村,全年地稅一萬九千零三十一元有奇;其它鄉區農田地租計共全年五千五百五十三元有奇。民國十一年,因中日過渡期間,境內不靖,鄉區損失甚巨,無力完納,已繳地稅只二千四百四十餘元,地租只繳二百餘元。鄉區公民代表安子玉等,欲接收後,即呈請督辦署,要求豁免未繳之款,當局以事關國課,迄未解決;高恩洪就任督辦決定將十一年份,鄉區地租地稅一體豁免,其已納者,並準於完納十三年份租稅內坐扣,以恤民艱。」

  對於外商不遵中國法令者,拒繳納捐稅,親自出面交涉,頗有成效。開先創辦青島第一所膠澳公立通俗圖書館,1924年8月位於老市府附近的莒縣路開館。繼「定安橋落成。台西鎮與市內之交通,因有青島車站橫於其中,往來者必須繞越車站南端之費縣路,或小港沿北端之莘縣路,至為不便,故高恩洪創建此橋於莘費兩路之間,自大沽路通雲南路辟一新道,交通大為利便台西一隅,日有起色。」「督辦高恩洪所創建,市民因高字定安為名」(《膠澳志》載)。以示紀念。百姓們將「定安橋」俗稱為天橋。此外,還「始設濟良所」。又,「取消運輸商行由各船行自行辦理運輸」等事項,頗受民眾所稱。足見高恩洪在青島居官時政績卓著。

  再「高恩洪以商埠內不應駐兵,請命吳佩孚將膠防司令部及所轄駐青軍隊一律移駐濰縣,並取消每月津貼,原占兵營改辦青島大學」。又「青島大學開校。校舍初為德日兵營,建築宏敞,可容軍隊一師。督辦高恩洪假以創辦大學,先招預科二班,其中頗多華僑子弟,嗣以青島中學停辦,原有中學班亦附入大學,開辦費由高恩洪等捐助,經常費由本埠及膠濟鐵路補助之」。

  1924年初,當時的北京政府由直系軍閥吳佩孚執政,親薦高恩洪出任青島膠澳商埠督辦。高恩洪是山東蓬萊人,曾任北洋軍閥政府的教育總長,對教育事業尚為熱心。青島富紳和教育界人士劉子山、孫廣欽等,向高恩洪建議創辦青島大學,高恩洪欣然同意。1924年5月29日,青島膠澳商埠督辦高恩洪在一張宣紙上寫下了「私立青島大學」六個大字,宣布私立青島大學正式籌建。

  私立青島大學籌備處成立後,同年9月20日開學,校長由膠澳商埠督辦高恩洪兼任。並由高恩洪、邵筠農、宋傳典、傅炳昭、張德純、劉子山、王子雍、宋雨亭、丁耀西、孫炳炎、孫廣欽等十一人組成校董會,負責籌備工作。校董會公推孫廣欽為籌備主任,邵筠農、孫炳炎為副主任。另推舉青島知名人士王西園、王藎卿等二十九人為董事。

  還聘請國內學界名流梁啟超、蔡元培、張伯苓、黃炎培、顏惠慶、顧維鈞、羅家倫等二十四人為名譽董事。校董會成立後,即積極進行籌備工作。高恩洪捐款一萬元,劉子山捐款二萬元,作為籌備經費。校址選定德國人佔領青島時所建的俾斯麥兵營(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青島被日本佔領,改稱萬年兵營),但青島駐軍出面攔阻,堅持該處仍留駐兵。

  雙方爭執不下,官司打到直系軍閥首腦吳佩孚面前,雙方各派人去洛陽請就任直魯豫三省巡閱使吳大帥(佩孚)定奪。吳佩孚也是蓬萊人,與高恩洪同鄉,又係北洋政府同僚,私誼甚篤。且吳佩孚本人是秀才,尊崇孔孟,素以儒將自負,懂得教育是立國之本的道理,遂毅然決定該兵營不再駐兵,專作辦大學使用。據張沈川回憶,學校用的兵營房產本來就是公家的,高恩洪當時之所以堅持將學校取名為私立青島大學,當是為了使學生不捲入「政治漩渦」。學校旁邊的一座山頭,也因他號定安,而取名「定安山」。(張沈川《在京、青、穗的日子裏》)如是看,對學校未來的動蕩命運,高恩洪似應有所預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