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8日 星期二

郭燁旻:電雷學校之秘檔

書報刊名:《世界軍事》2010年第7期,第68-71頁

在派系林立的國民黨陸軍裡,中央軍的將校們向來以「天子門生」自居,藐視被其視為「雜牌」的各地方派系,這是因為他們畢業的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的校長就是蔣介石本人。而在民國海軍裡,蔣介石也建立了一所用來培養嫡系海軍軍官的軍校,這就是電雷學校。電雷學校一度被視為蔣家海軍的「黃埔軍校」,然而短暫而多舛的命運,想必是創建者也始料未及的。而個中爭鬥也真如風雷閃電而過,深深沉積在歷史的秘檔中,鮮為外人道也。



應運而生

國民黨海軍怪得很。「中央軍」、「黃埔系」,這些在陸、空軍中屬於蔣介石嫡系的稱號,在海軍中根本不是那麼回事。當時,所渭的國民黨「中央海軍」,完全掌握在「閩系」(又稱「馬尾系」)集團手中,不容蔣委員長置喙,而國民黨海軍中所謂的「黃埔系」,只是一支徹底的地方「雜牌軍」--「粵系」海軍。

國民黨海軍的這些怪現象,是由其軍種特殊性造成的。當時,有槍就能拉起一支陸軍隊伍,而海軍是專業性、技術性很強的現代軍種,海軍軍人尤其是軍官,必須是海校畢業。自晚清中國第一所海軍學校--馬尾船政學堂創辦後,全國各地先後開辦過水師學堂共計十餘所。因晚清海軍及各海軍學校大都由地方實力派負責督辦,這就為海軍內部的畛域對立埋下了伏筆。及至北洋政府時期,海軍派系逐漸形成,海軍學校也演變成主要的3所:「閩系」的馬尾海校、「青島系」的青島海校和「粵系」的黃埔海校,海校成為劃分派系的主要標準。1927年3月,「閩​​系」海軍宣告易幟,加入國民革命軍。南京國民政府海軍部成立後,「閩系」海軍搖身一變成了「中央海軍」。

1932年「一二八」事變中,停泊在黃浦江中的中國海軍第一艦隊(屬於「閩系」)卻作壁上觀,與日本海軍約定「互不攻擊」,致使日本海軍深入長江,一度威脅南京。國民黨朝野上下嘩然,對「閩系」海軍一片撻伐之聲。

蔣介石對當時被「閩系」把控的海軍早已無法容忍。由於有黃埔軍校的經驗,蔣介石深感抓海軍必須先從培養人才入手,要建立自己的海軍學校。藉此良機,蔣介石以「培養江防人才,以水、龜雷防禦日軍進犯長江」為名,一所訓練水上作戰的陸軍學校--電雷學校應運而生(所謂「電雷」,指的是電信、魚雷和水雷)。

創辦電雷學校,蔣介石急需一個熟悉海軍、卻又不屬於海軍現有派系的人才,一番衡量後,他鎖定了歐陽格。歐陽格,畢業於煙台海校,在「中山艦事件」中奉命逮捕艦長李之龍的就是此人。歐陽格曾赴英國參謀學校深造,回國後想回海軍卻遭到「閩系」排擠,與「閩系」海軍結下深怨。


1932年,歐陽格在江蘇鎮江北固山上的甘露寺,創立了直轄於參謀本部的電雷學校,歐陽格自任校長。學校開辦之初,設備極為簡陋,校舍部分為瓦屋,部分是茅草蓬蓽。儘管當初參謀本部把其所轄的江陰電雷大隊劃給電雷學校(該大隊是由1902年創立的清朝海軍水雷營演變而來,裝備有視發水雷數百具),但是作為海軍軍校必不可少的實習船,起初只有歐陽格利用私人關係從浙江省水上警察局借來的一艘排水量1000噸的「海靜」號巡邏砲艦。



漸成氣候

電雷學校的課程除電雷專業課外,與海軍軍官學校完全相同,包括:航海、駕駛、槍砲、船藝、電學等,其中航海、槍砲課本均係原(英)文版,船藝則採用翻譯的日文教材。教職員大部分是青島、黃埔和馬尾海軍學校中不滿「閩系」海軍的人物,福建人一概不用。德國和意大利在華軍事顧問團,也先後派人充任教官。此外,歐陽格不惜重金延攬一批有名望的船長、工程師來校任教,如以500元月薪聘三北輪船公司總船長劉勛達任教練長兼實用駕駛的講授;以800元月薪聘用當時國內知名專家擔任辦公室、訓育、軍務等主任。須知,當時普通學校的教職員月收入不過20元,而依照1933年南京國民政府公佈的《暫行文官官等官俸表》規定:特任官為最高官級,月俸也才800元!電雷學校求賢若渴,可見一斑。
  
1933年1月,電雷學校正式開學。第一屆招收學生50名,其中由國民政府考試院招收的高中畢業生32名,由中央軍官學校第8期畢業生中選取的18名,同時招收學兵300名,總共350人,無一福建省籍人士。

蔣介石把「黃埔建軍」的經驗搬到了海軍,把辦學和建軍結合起來,使電雷學校成為一個擁有武裝力量並能參加作戰的指揮系統。學校培養的學生和學兵,就是新建部隊的軍官和士兵。歐陽格聲稱要建立「革命的新海軍」「電雷學校是革命新海軍發源地」、「是海軍的黃埔軍校」。學生聽了,自然熱血沸騰。

1934年12月,第一期學生和學兵完成2年學習畢業。次年,歐陽格選出10名優秀畢業生分赴德、英等國深造,並擔任訂購的魚雷快艇和裝備的監製任務,這批留學生於1936年底或第二年初隨新造的快艇回國。

1936年春,電雷學校改隸軍政部,易名「軍政部電雷學校」,校址遷至江蘇省江陰黃山港,蔣介石親任校長,歐陽格改任教育長並實際負責。電雷學校學生,也由此正式成為蔣介石的「天子門生」。1936年10月9日,「蔣校長」親臨江陰,視察電雷學校,還專門發表了校訓:「應敦品、勤學、強身,俾今後在海軍及電雷部隊,努力報國」,這是當時其他海軍學校可望不可及的待遇。

在電雷學校新址,蔣介石撥出巨款新建校舍,在一片荒涼的蘆葦地上,一年後建成一個比較現代化的海軍基地:一條能通航6000噸級大海船的人工圍港,上下游快艇基地,相距約2公里,港道經黃山腳,有8個通水山洞,快艇可以開進洞內,每洞內可容一艘快艇,洞內設有魚雷工廠,港道岸邊有可供6000噸級海船停靠的碼頭、修船廠、船塢、艇棚等。黃山港的另一面有校舍群,教室、宿舍、禮堂、辦公室,樣樣俱全。至1937年初,電雷學校儼然是一支魚雷艇艦隊,已有從國外進口的11艘魚雷艇,編成一個大隊(歐陽格自任大隊長)。其中,英國進口的8艘排水量14噸的超輕型海岸魚雷快艇,命名為「文天祥」、「史可法」中隊;德國進口的3艘排水量54噸的大型魚雷快艇,命名為「岳飛」中隊。同年夏初,又從英國進口4艘海岸魚雷快艇,命名為「顏杲卿」中隊。

此外,1936年,電雷學校還向德國訂購了一艘排水量2190噸的魚雷艇母艦。該艦在1937年12月下水,本預定1938年完工成軍後命名為「戚繼光」號;但由於德日結盟使得情況突變,不久更因二戰爆發而無法交運。該艦後轉入納粹德國海軍服役,二戰後為美軍接收,並於1948年6月交予丹麥海軍,改名「Aegir」號,直到1967年1月才退役,可謂命運多舛。


明爭暗鬥

電雷學校,雖然名義上是陸軍性質,實際上一切都按海軍軍校操作,連學校師生都穿著海軍制服,只是水兵帽的「中華民國海軍」字樣被改為「電雷學校」。蔣介石扶植下的「電雷系」的興起,不可避免會動搖原先「閩系」在海軍中的主導地位,因此雙方關係有如寇仇一般,也無怪乎國民黨海軍會無奈地提出「四海一心」的口號了。

1935年,電雷學校的「同心」號練習艦駐泊重慶,一艘英國海軍的砲艦在長江中與之相遇。英艦按國際慣例鳴炮敬禮,而「同心」號卻毫無反應;英國艦長前往「同心」號拜會艦長池敬樟,誰知池敬樟還在高臥,根本沒意識到要接待客人。自感受辱的英國人認為這有違國際禮儀,向南京政府告狀,官司一直鬧到外交部和行政院。雖然池敬樟立即被歐陽格撤職,海軍部仍藉機攻擊電雷學校連起碼的海軍禮節都不懂,有損海軍聲譽,不許他們再穿海軍軍服。由於此事是洋人抗議引起,事態變得十分嚴重,南京政府只得下令電雷學校官兵改著陸軍制服。後經歐陽格多方活動,才保住了水兵服,但必須加佩繡有水雷標識的臂章。

電雷學校對「閩系」落井下石義憤填膺,一年後的1936年11月,馬尾海軍學校第4期輪機班的30名學生,因違反校規被海軍部長陳紹寬下令開除,這些學生已在校學習8年,將屆畢業時反被開除,對陳紹寬懷恨在心。歐陽格趁機拆「閩系」的台,將其中非福建籍的12人收入電雷學校,改為電雷學校第一屆輪機班(原先電雷學校只設駕駛班),1937年3月學習期滿後,又全數派往德國留學。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當時,中日海軍實力相差懸殊。光日本在華第3艦隊37艘軍艦的噸位就達7萬噸,而中國海軍的總噸位只有6.8萬噸。日方傲慢地認為中國海軍「各艦艇都是舊式的,威力很小,僅能在沿岸或江河一帶,協助陸上戰鬥,或只能擔任警備而已」。卻不料,電雷學校的小小魚雷艇居然能主動出擊,對日軍艦艇構成了很大威脅。

1937年8月16日夜,「史可法」中隊的「史-102」號魚雷艇,奇襲停泊在黃浦江外灘江面的日本第3艦隊旗艦「出雲」號裝甲巡洋艦,在距離300米處以50度射角發射了2枚魚雷。可惜,由於這種英國造魚雷艇糟糕的發射方式--2枚魚雷是躺在艇艉的滑槽中(沒有魚雷發射管),當要發射時由魚雷手鬆開固定夾,讓魚雷滑入艇艉的水中自行前進,然後快艇加速轉向由魚雷前方避開離去,可想而知命中率會有多高。這2枚魚雷中的一枚擊中防雷網炸毀了敷網的駁船,一枚則擊中岸壁!儘管這次襲擊功敗垂成,但仍被日本人稱為「這是中國海軍唯一一次積極性的攻擊」。

此後,中國海軍主力退入長江,在江陰封鎖線與日本空軍展開殊死較量。即便到了這般國難深重的危機關頭,「電雷系」和「閩系」的派系積怨依舊無法化解。歐陽格在江陰岸上目擊「甯海」號、「平海」號輕巡洋艦相繼被日軍飛機炸沉後,認為「閩系」主力已消耗殆盡,居然頗為得意地說「不料陳某(陳紹寬)的海軍,竟也有今日!」

然而,「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很快,日軍沿江西進,逼近江陰。電雷學校也不得不向內地轉移,先後遷徙到江西和湖南。1938年6月27日,歐陽格因被揭發貪污大量製作水雷的經費而被監禁。次日,軍政部下令電雷學校停辦,交由海軍總司令部接管。但剩餘的學生不願去「閩系」海軍學校學習,而陳紹寬也不肯接收,幾經周折,改由搬到四川萬縣的青島海校收納,電雷學校也就此煙消雲散。至於歐陽格本人,則在1940年8月20日,被蔣介石下令槍斃。不過,處決歐陽格既未經審判也無明確的罪狀,遂成為了民國海軍史上的又一疑案。


電雷「精英」

儘管電雷學校僅僅開辦了短短6年,畢業的軍官總計不過108人,但由於是蔣介石的在海軍中的嫡系,「電雷系」在國民黨海軍中還是出過不少人物。

電雷學校畢業生中,出名最早的當屬電雷一期畢業的胡敬瑞,襲擊「出雲」號的「史-102」號魚雷艇艇長就是此人。作為「電雷系」的重要人物,抗戰勝利後胡敬瑞曾任海軍總司令部訓練處處長、江防艦隊參謀長、海防第一艦隊參謀長和「長治」號砲艦上校艦長,在1949年9月「長治」號水兵起義中,因持槍抵抗而被擊斃。他也是故事片《海魂》中「鼓浪」號艦長蓋劍臣的原型,只不過影片中垂垂老矣的艦長,在現實中是未滿40歲的壯年人。

比起胡敬瑞的命運不濟,他的同期同學黎玉璽可謂「吉星高照」。1949年春,被迫宣告「下野」的蔣介石在逃往台灣前,乘坐「太康」號護航驅逐艦在長江口附近海面指揮湯恩伯集團「堅守大上海」。時任「太康」艦艦長的,就是黎玉璽。據說,當時連吃敗仗、前途未卜的蔣介石舉目四顧,只見蒼茫大海,在淒涼中問道:「艦長呢?」黎朗聲應道:「玉璽在。」素來十分迷信的蔣介石聞聽此言感到十分吉利,頓時「龍心大悅」。黎玉璽也由此平步青雲,1949年5月2日,即升任第二艦隊司令。之後更是官運亨通,一直做到了台灣國民黨海軍「總司令」和國軍「參謀總長」,官拜「一級上將」。

由於電雷學校創辦較晚,「電雷系」在國民黨海軍中嶄露頭角,大多是在抗戰勝利之後。特別是大陸解放後,「電雷系」將領成為台灣國民黨海軍的骨幹,在與人民海軍的多次較量中,都能見到電雷學校畢業生的身影。比如,1950年海南戰役時國民黨海軍第三艦隊司令王恩華(電雷一期,上將);1950年萬山群島海戰中,國民黨海軍第二艦隊司令齊鴻章(電雷一期,中將);1965年「八六」海戰中的國民黨海軍第二巡防艦隊司令胡嘉恆(電雷三期,少將),都是電雷學校畢業生。

歲月已經過去了一個多甲子,當年的「電雷系」將領早就從台灣海軍中淡出,昔日的戰場風雲也逐漸被歷史所遺忘。但是,有一位電雷學校畢業生的名字,將永遠鐫刻在了中國的海疆之上,他就是電雷一期的李敦謙。 1946年12月,當時任「中業」號坦克登陸艦少校艦長的李敦謙,曾率艦遠航太平島,代表中國政府收復對南沙群島的主權。而太平島以東約13公里的一座圓形沙島(面積0.09平方公里),就以他的名字命名為「敦謙沙洲」。

==============

海軍電雷學校的血肉長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