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本的基地建設能力是出奇的爛,幾乎全數採用人海戰術土法煉鋼,不過也是有配備有優秀機具的特例,能在一個月內完成1500mx100m機場的103
設營隊-因為他們配備的是擄獲的美軍土木機械。由於日本國內根本沒有生產土木機械的能力,美軍土木機械幾乎是最棒的戰利品。
剩下的設營隊中有較好的機械化程度者,也僅是配備了卡車之類車輛的程度(至少不用人力)伐開大片森林才能建設機場,相較於美軍有各種各樣的工作機械協助,日本方面只能派出人海用人力鋸樹,然後用人力把樹木移開;比較好的方法是把炸藥綁在樹上,一次炸毀好幾棵樹,
不過還是要用人力把樹木移開......好一點的可以利用卡車之類的車輛綁繩子拖走,不過還是以人力為主......更頭痛的是,鋸了樹幹,地面上還有剩下的樹基以及抓著地面的樹根等等,都要一一用人力挖出來......
日本所謂的設營隊基本上不具備軍人身分,是從民間徵召具有技術力的百姓組成,大部分沒有受過軍事訓練。
美國方面,美國國民的機械操作經驗豐富,若直接從民間徵召技術人員上前線絕非問題,但軍方考慮到平民百姓上戰場,一旦被敵軍擄獲沒有軍人身分作保障,很可能被套上游擊隊稱號而被就地處決,因此由軍方成立了專門的設營部隊,這是日方壓根從未考慮到的事情。
即使日軍直接從平民百姓徵召技術人員上前線造橋鋪路修機場,所能徵召的數量與素質仍非常不理想。日本國內在戰前由於害怕將土木工程機械化會引發失業浪潮,
堅持以人力完成各項建設,以作為防止失業的政策,這大大的影響了土木機械在日本的普及化,日本的土木機械大多外購,一級的車廠在戰時的主要任務為生產戰車,等到需要土木機械的時候只能拜託次等的廠商試作,結果根本製造不出來,所以基本上並非日本沒有能力製造土木機械,而是輕視機械能力與後勤能力所致。
即使如此,若各項建設都以人力完成,則民間應該有大量熟練的工人可供戰時抽用,但由於失業人口遠大於國內所需的建設勞工數量,這些失業人口都排隊等著輪流上工,結果也無法養成熟練的工作技術人員。
日美私有車比較
1941年,美國每4.4人就有1台私用房車,幾乎是家家都有1台房車,
此外每24.9人就有1台商用的車輛;相較之下,日本每1,384.5人才有1台私用車,
每479.9人才有1台商用車,其中私用車的普及率遠不及商用車,與美國的狀況剛好相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