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5日 星期一

晚清留學生組成的最耀眼的棒球隊

  中國傳統教育歷來是文武對峙,重文輕武的傾向極其嚴重,以至於出現了專門形容古代書生的成語「手無縛雞之力」。1872年,近代中國最早的官派留學教育活動--大清幼童留學美國之時,面對西方學子豐富多彩的體育運動,尤其是國內幾乎沒有的近代體育項目,很是心癢。幼童出洋肄業局的副監督容閎先生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深知體育運動對這些孩子們的成長的推動作用,所以特別注意採取措施增強幼童的身體素質,以使之獲得全面發展。他鼓勵幼童積極參與跳舞、跑步、足球、籃球、棒球、溜冰、游泳、下棋、釣魚,野遊等活動。並根據幼童的體育興趣和特長,分別成立了棒球隊、帆船競渡隊、籃球隊、田徑隊,組織幼童參加各種有益身心的訓練。

  在這些幼童組成的體育隊列中,棒球隊是最耀眼的。早在1872年中國首批留美幼童抵達美國後,便對棒球運動產生了興趣。中學期間,他們便組織成立了「中華棒球隊」,後來成為中國鐵路拓荒者的詹天祐當時便是主力隊員。今天,在湖北武漢詹天祐故居裡還保存著一張他當時參加紐黑文中學棒球賽的照片。

  起初,這些孩子們穿著長袍馬褂,戴著瓜皮小帽,腦袋後邊露出一條長長的髮辮,比賽的時候就把髮辮塞進帽子裡。打起棒球來很不方便。後來他們乾脆剪掉髮辮,脫掉長袍馬褂,換上西式服裝。

  孰料,這一舉動觸動了中國禮教對外國文化那根防範的敏感神經,進而與幼童信仰基督教等成分一道成為清廷頑固勢力阻礙幼童留美教育的「證據」。為此,當時的清政府駐美公使陳蘭彬與留學事務總辦吳嘉善,二人上書朝廷「外洋風俗,流弊多端,各學生腹少儒書,德性未堅,尚未究彼技能,實易沾其惡習,即使竭力整飭,亦覺防範難周,極應將局裁撤。」雖經容閎多番勸阻,但在清廷遺老遺少的壓力之下,清政府還是於1881年發出了「悉數招回」的諭旨。

  可能是歷史對這些中國少年在低沉之中的寬慰吧,在他們回國途中在舊金山候船期間,與奧克蘭棒球隊開展了一次友誼賽。

  幼童們到達舊金山的當天,舊金山的報紙就對幼童到達本市作了詳細報導,而且特別提到幼童中有一支東方人棒球隊,評價這支球隊有許多球藝精湛的隊員,這一下,引起了舊金山當地的奧克蘭棒球隊的興趣,該隊立即派代表前往幼童們住宿的皇宮大飯店拜訪吳嘉善,說明希望能在大清國幼童回國前與東方人棒球隊進行一場友誼塞,見識見識大清國官學生們的棒球技術。吳嘉善馬上同意了,並把梁敦彥叫來,讓他負責這件事。

  東方人棒球隊要與奧克蘭棒球隊在舊金山進行比賽的消息很快通過當地報紙在華人中傳開。這些華人正經歷著當地排華勢力的打壓,他們聽說大清國的官學生組成的東方人棒球隊要與奧克蘭棒球隊比賽,真是興奮極了,比賽進行的那一天,許多家庭合家出動,有些人甚至還帶著老人、小孩。吳嘉善和大清國駐舊金山領事館的官員也來了,他們高興地坐在舊金山市棒球場的觀眾席上。

  球賽開始,每隊九名球員,戴著棒球帽,穿著棒球鞋,奧克蘭隊穿黑色球服,東方人隊穿藍色球服,兩隊從兩個方向走到球中間,他別握手致意。四名裁判員是奧克蘭隊請來的,一人為主裁判,又稱司球裁判,三人為司壘裁判。幾個沒有上場的中國幼童溫秉忠等與奧克蘭隊的幾名輔助人員在旁邊記錄成績。第一場, 東方人隊為守隊,奧克蘭隊為攻隊,主裁判哨聲一響,奧克蘭隊首先開球,東方人隊梁敦彥為投手,詹天祐為捕手,蔡紹基為1壘手,黃開甲為2壘手,陳鉅溶為3 壘手,鐘俊成為遊擊手,吳仲賢為左外野手,李桂攀為中外野手,鄺泳鐘為右外野手,大家迅速在球場上跑動接過對方擊過來的球,接球、傳球、投球、觸殺、封殺、追殺,一個個動作,大家閒熟地配合,第一局下來,打了個平局。接下來,兩隊互換攻換,東方人隊起初還沒有適應過來,在擊球、跑壘和滑壘的過程中有幾次失手,但很快適應過來,迅速得分,這時觀眾席上響起了熱烈的掌聲,來斷傳來:「東方人,加油!東方人,加油!」的助威聲,也許是觀眾席上同胞的鼓舞起了作用,也許是這些幼童們近一段時期有太多的壓抑沒有爆爆發,今天全發洩到了球場上,東方人隊迅速拿下一局。這一次勝利,大大鼓舞了幼童們,在接下來的幾局換防比賽中,他們以壓倒性的得分贏得了這場比賽,奧克蘭隊是當地的一支職業球隊,或者是他們沒有瞭解東方人隊的特點,或者是他們沒有想到這支由中國留學生組成的球隊會有如此高的技術和好的默契,比賽結束後,他們紛紛過來與東方人隊隊員握手,表示祝賀,這時,整個球場上歡聲雷動,觀眾席上還傳來了幼童們熟悉的擊鼓聲,那是當地華人舞獅隊的隊員前來助威。大清國幼童與美國人玩美國國球,贏了,而且是大勝,這是所有人都感意外的,吳嘉善現場感受到了當地華人的熱情, 他不禁流下了老淚。詹天祐、梁敦彥等取下球帽,揮舞著球棒向大家致意。

  比賽結束後不久的1881年9月6日(光緒七年七月十三日),這些幼童提著各自的行李,坐上馬車,直奔碼頭,跨海回國了。這次傳奇性的比賽成為留美幼童教育最後秋風中唯一的暖色。而後,這股暖色化作歷史的溪流,在各方面潛在地改造古老中的歷史面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