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軍研究會會長陳悅先生所著《民國海軍艦船誌1912-1937》,是一部我盼望已久的佳作。在中國海軍史、艦船史、甲午戰爭史的研究與普及方面,陳悅可謂碩果累累。從2004年年底開始,他每月在《現代艦船》雜誌上發表連載文章,從其代表艦,鐵甲艦「定遠」、「鎮遠」說起,上至鐵甲艦,下及一般軍輔船,分級別逐一地對北洋水師的艦船進行詳細介紹。其介紹的方法非常獨特,是採用史話的形式敘述軍艦的歷史,同時將其與有著傳承關係的國外艦船也進行介紹,以了解其設計思路,同時對其性能加以詳細敘述,更收集了各種圖片來相輔。
在此之前,國內尚無一人對北洋艦隊的艦船進行過如此詳盡而深入的探究,而從艦船裝備著手,更能對甲午海戰得到更加切合實際的解讀。相較於國內學界以往對甲午海戰偏重文史的研究而言,這開拓出了一條嶄新的道路。
這一系列介紹北洋艦隊艦船的文章,經重新整理,便匯集成了《北洋艦隊艦船誌》一書。這本《北洋艦隊艦船志》又成了一個更大的系列--姑且稱之為「中國海軍艦船誌誌」系列--的起點。在完成了最為鍾愛的北洋艦隊艦船的介紹之後,陳悅繼續採用《北洋艦隊艦船誌》的寫作風格,新作品不斷問世。有介紹清代中國自造艦艇的《近代國造艦船誌》,還有介紹甲午兵敗後清政府在力圖重整海軍的過程中所建造的諸多艦艇的《清末海軍艦船誌》。緊接著這兩部作品之後,陳悅的艦船志終於到「民國」了。
說起民國艦船,很多朋友都會搖頭,認為民國時期國內各地「城頭變幻大王旗」,外部則「東夷兮狡詐,北虜兮矯驍」,一直陷於軍閥混戰、列強覬覦的內憂外患的困境。而海軍這一既花錢、又難以直接對陸戰發生影響的軍種自然就不免被遺忘、被忽視。更何況當時中國的海軍捲入了內戰的漩渦,處於分裂和內訌狀態,並隨各軍閥勢力的消長而北叛南降、朝秦暮楚。而軍閥混戰所招致的列強對華武器禁運,更使得海軍的建設長期荒廢,不僅比不過北洋水師,甚至淪落到吃清末建造的一系列艦艇的老本,根本拿不出像樣的艦船,遭到鄙夷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通過《民國海軍艦船志1912-1937》這部著作,卻可以了解這段時期中國海軍、中國造船的先輩如何在最為艱苦的狀況下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從中可以找出太多的亮點。
書中最早提到的,便是北洋政府向奧匈帝國訂購巡洋艦之事,這倒可以看作清末海軍建設的延續。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中國作為戰勝國首次獲得了賠償艦,又收回了東北黑龍江、烏蘇里江以及松花江的航運權。為了維護這段北疆水道的主權所依靠的艦艇,就有由德國賠償的內河砲艦「利捷」、「利綏」號。不過,這兩艘船是內河砲艦,為了將其調往北方,中國的工程技術人員臨時對這兩艘砲艦進行了大改裝,然後強行用運輸船走海路拖到東北,創造了世界海軍史上的一個奇蹟。
此後,由於中國再度陷入了軍閥混戰,列強宣布對華武器禁運,這期間的海軍建設只能建造小型的江河船艦。不過,當時東北海軍在沈鴻烈的領導下,也大膽地改裝了一些商船以充任砲艦。這些砲艦中的一艘「鎮海」艦,不僅艦上搭載了水上飛機,甚至還投入了實戰,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將艦載機投入實戰的時間甚至還要早於美國!
隨著北伐戰爭勝利,國民政府的成立,國內的亂局暫時出現了平息的跡象。這段時期的海軍建設中湧現的諸多艦艇,便是《民國海軍艦船誌1912-1937》的核心。
國府奠都南京後不久,海軍便於1928年8月16日在江南造船舉行了第一艘新造軍艦--長江砲艦「咸寧」號--的下水典禮。親臨典禮的蔣介石還發表訓詞稱要大力建設海軍,「預計十五年後就有六十萬噸的海軍」,使中國成為「世界上一等海軍國」。由此,在有限的資金下,海軍算是踏上了艱難的重建之路。在這以後,相繼自行設計建成了「永綏」、「民權」、「民生」號長江砲艦,八艘「寧」字號砲艇,以及排水量一千五百五十噸、號稱輕巡洋艦的「逸仙」號大型砲艦。其後,又首先向日本播磨船廠定制了更大的「甯海」號巡洋艦,並使用其圖紙,在江南造船廠自造一艘姊妹艦「平海」號。
雖然與世界列強相比,這些艦艇並不起眼,但是,這畢竟是中國海軍在極為有限的資金和技術條件下,為了打破長期以來的荒廢狀態,作出的最大努力。而且,這些艦艇的製造計劃,其實是相當有條理的,那就是首先從小型砲艦設計建造起,而後在此基礎上開始放大,讓艦艇製造業逐漸熱身。與此同時,向國外訂購擁有當時比較先進的設備,諸如擁有射擊指揮裝置的火砲、魚雷發射管、破雷衛乃至艦載水上飛機等的艦艇,並立即開始著手仿製。
這樣的努力深處所蘊涵的,便是以最快的速度讓中國海軍能夠趕上世界海軍發展的步伐,使中國官兵切身了解時新海軍技術。這一階段,最具代表性的艦艇非「甯海」號和「平海」號莫屬。「甯海」號和「平海」號是抗戰以前我國海軍最為現代化的軍艦,而「平海」號又是民國期間我國自行建造的最大軍艦,雖說當時的海軍建設缺乏必要的資金,但還是節省出了兩艘新型軍艦,實屬難能可貴。當然,這兩艘軍艦也不是沒有問題,裝甲薄弱、動力裝置陳舊、重心偏高等,問題頗多。即便是當年「平海」的總大副陳書麟也不能諱言,稱這兩艦的武備雖然較新較全,但是裝甲較少較薄,防禦力弱,只好作為教練艦使用。因為中國海軍本身軍費就嚴重不足,有人甚至認為建造這樣兩艘軍艦的效益還不如建十艘「寧」字號砲艇。但筆者卻以為,「甯海」和「平海」所扮演的角色,與其說是一種作戰艦艇,倒不如說是一個訓練平台,只有盡可能多地讓海軍官兵在這個訓練平台上逐漸了解、掌握當時的海軍技術、海軍裝備,日後海軍的進一步發展才有可能。正如陳書麟所言,為的是「教練」。這個「教練」除了鍛煉官兵的作戰能力,對提高中國海軍建造設計以及運用的綜合能力,也是大有裨益。向國外派出的訂購「甯海」的技術人員,正是日後設計建造「平海」的骨幹。可以說,兩艦的定購自造大大地提高了中國的造船水準。由於兩艦裝備了多種的武器設備,尤其是全新的射擊控制裝置,對落後的中國海軍而言,是一個熟悉和掌握現代化海戰武備再好不過的訓練平台。「甯海」號在國際舞台上的活躍,又向世人展示了中國海軍嶄新的面貌。因此,稱「甯海」和「平海」是復興中國海軍這一長期戰略宏圖中意義深遠的一級台階也不為過,從中可以感受到海軍部在當時艱苦條件下所傾注的心力。如今「遼寧」號航空母艦的成軍,對於從無到有地培育中國海軍艦載航空兵而言,其意義不也與當年的「甯海」、「平海」號相仿嗎?
當時的中國海軍,由於歷史原因分成了中央海軍、東北海軍以及廣東海軍,而後還加入了號稱「海上黃埔」的電雷系。《民國海軍艦船誌1912-1937》中對這些力量在這段時期的建設也分別有所敘述。其中有獨立南天的廣東海軍以革命先烈命名的砲艦,也有當時引人矚目的江陰電雷學校的那些魚雷快艇。電雷學校可以說是蔣介石企圖控制海軍的一著棋。使用魚雷這一海戰利器,希望以相對較低的投入就能在短期形成有效的水上打擊力,在當時也算是行之有效的海防戰略。魚雷快艇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剛剛湧現出的新型艦艇,這種艦艇利用當時成熟的內燃機技術,形成了小型快速、便於在沿海使用的高速突擊力量。這支力量的艦艇部隊都以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命名,比如岳飛、史可法、文天祥等,以此激發投身電雷學校的年輕人的愛國熱情。這些小艇中,史可法中隊的「史-102」艇,便從江陰取道內河,躲避日軍的空中偵察到達上海,並於1937年8月16日晚上八點,在胡敬端艇長的指揮下夜襲當時侵華日軍旗艦「出雲」號。這次襲擊雖然沒有能夠成功擊中敵艦,但是卻沉重打擊了日軍的氣焰,迫使「出雲」號連夜轉移。這也是中國海軍唯一一次主動對日軍艦艇進行的襲擊行動。
《民國海軍艦船誌1912-1937》秉承前幾本艦船志的一貫風格,如同立傳一般,以史話的形式敘述軍艦來龍去脈,其中也少不了對軍艦性能的詳細敘述與分析,在這些文字之間,還輔以相關的圖片,包括照片、畫作等等。由於民國時期的艦艇資料極其匱乏,鮮有清晰的圖像傳世,因此這些畫作多出陳悅先生主持的中國海軍研究會成員之手。而更加難得的,便是經陳先生悉心考證,由海研會成員精心描繪的線圖。民國時期的艦艇中,相當大的部分哪怕一張並不精密的線圖都找不出,僅僅這一點,也可以說明這本艦船誌有多麼高的參考價值。
《民國海軍艦船誌1912-1937》所敘述的艦船止於抗戰全面爆發的1937年。從1928年開始的海軍建設,也因日軍的入侵而不得不中斷。接下來八年艱苦抗戰,中國又生巨變。這一時期的海軍艦艇,資料能夠存留下來的,不過鳳毛麟角。如果說研究清季海軍還有相當的國外資料可循,研究民國海軍則只能在檔案的各個角落尋覓蛛絲馬跡。令人佩服的是,陳悅先生剋服了諸多困難,整理出瞭如此豐富的資料,書中也隨處可見其他中國海軍研究會成員的貢獻,如線圖、美術作品等。因此,本書實為難得的好資料。
這些歷經篳路藍縷,踏著艱辛的足跡一步步積攢而出的艦艇,大多數也在抗日戰爭的初期,在佔有絕大優勢的日本海軍的攻擊下壯烈地殉國了。有一位筆名為「蘭園」的「平海」號槍砲見習官身經壯烈的江陰保衛戰之後,曾在日記裡留下了這樣的詞句:「弱小的海軍是為你們生存壯烈的犧牲了,素來從未被重視的海軍將士們,也抱著最大的決心,可敬但亦可哀的殉難了,可是你們還不能得到最大保障的原故,這並不在於其他而是因為中國的海軍過於弱小了,但這是國民的責任,你們應當使他們日後臻於強大,使他們終將成為你們最確實可靠的保障呵!這一朵壯烈的成仁血花請不要拋棄它,需要扶植它,使它終能結成一個國防的巨大果子。」從這段飽含感情的話裡,我們可以更加深切地體會當時的海軍軍人的想法,自然,也就對這段歷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民國海軍艦船誌1912-1937》所描繪的,以及所希望描繪的,應該也就是這句話中所蘊涵的軍人心聲。目前,陳悅先生依然筆耕不輟,已經在最近的《現代艦船》雜誌上完成了對「重慶」號巡洋艦的介紹。可以預見的是,在不久的將來,這個「中國海軍艦船誌」序列中,還會加入《民國海軍艦船志1937-1949》,本人期待著這一系列繼續完善,成為研究中國海軍者所必讀的著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