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6日 星期三

王昱:「神功」練成不容易--英美日航母發展簡史

2015年11月3日
來源:齊魯晚報

長久以來,國產航母都是公眾關注的焦點,近日網友曝光了一張大連造船廠疑似建造國產001A型航母的照片,照片中航母船體下部已完工近半,機庫分段也已開始安裝,有關中國航母發展的問題再次引發人們的關注。

造航母,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在世界歷史上,被公認成功將本國航母化為有效戰力的國家其實只有三個,而這三個國家中,最終只有美國笑到了最後。如果把航母比作一門練成即可稱霸江湖的「武林絕學」,那麼,這門武功為何如此難練呢?


英國:起個大早,趕個晚集

在世界航母發展史上,英國應該算悲催的祖師爺,雖然做出了不少貢獻,但其航母戰力自始至終上不得台面。

1917年,英國皇家海軍將其老式的「暴怒」號巡洋艦的前主炮拆除,鋪設木製的飛行跑道,製成了世界歷史上第一艘改裝航母,但是,由於艦上高聳的塔式桅杆和煙囪的阻礙,起飛後的飛機無法返回母艦。為了打破飛機著艦禁區,英國海軍少校鄧寧(Edwin Harris Dunning,1892年7月17日-1917年8月7日)進行了勇敢的嘗試。當年8月,鄧寧憑借著高超的駕駛技術,駕駛戰鬥機艱難地降落到航行中的「暴怒」號前甲板上,首開了飛機在航母上著陸的先河。然而,幾天後當鄧寧少校想重覆這一壯舉時,遭遇上升氣流,飛機失速墜海,鄧寧不幸以身殉職。

血的教訓讓英國人意識到靠少數飛行員以「貴族精神」玩命是不行的,於是他們於翌年推出了用客輪改裝的第一艘全通甲板的航母「百眼巨人」號,飛行員們終於不用抱著「作死」的覺悟在甲板上著陸了。不過,這麼一折騰,一戰已接近結束,「百眼巨人」號初出茅廬,卻沒了用武之地。

由於航母在一戰中未張其名,直到二戰之前,英國還是歐洲唯一玩得轉航母的國家。1940年11月,從英國「競技神」號航母上起飛的戰機空襲了意大利海軍的塔蘭托軍港,使意大利艦隊蒙受重大損失,該戰役首開了艦載機空襲敵方軍港的先河。

雖然英國對航母造得早又會玩,不過由於產能限制,英國航母卻一直沒唱上主角。二戰爆發後,英國航母大多仍作為戰列艦的「幫手」而居於艦隊二流位置。二戰結束後,由於噴氣式戰機性能提升,英國一度興起了「航母無用論」的風潮,該理論的傳播促使英國在20世紀60年代取消了重型航母的建造計劃,只保留了「皇家方舟」等輕型航母。不過1982年爆發的福克蘭之爭給英國重新上了一課,在該戰中,橫跨一萬多公里遠征南半球的英國特混艦隊,憑借兩艘輕型航母竟然在阿根廷的家門口打出了主動權,在空戰中打出了21:0的傲人戰績。

福克蘭戰役的經驗讓世界重新認識到航母的重要性,英國在其後也開始尋求建造大型航母。不過,產能的瓶頸再度成為困擾英國人的夢魘,其計劃中的新一代重型航母「伊利利白」號直到2014年才下水,在新一輪航母競賽中,英國再次起了個大早,卻趕上了晚集。



日本:生如春櫻,死如秋葉

如果說英國航母發展得不順利,還可以歸咎於其未盡全力的話,日本的航母發展史大約算得上是「過把癮就死」的典範。

作為與英國同樣的海洋國家,日本對海軍新兵器的感知有著出奇的敏銳。一戰後的日本,作為戰勝國正在謀求建設大海軍,當獲悉英國建造航母的消息後,馬上意識到建造世界上第一艘航母對於確立其海軍在世界上的地位有重要意義。1923年,日本下水了首艘自主設計建造的航母「鳳翔」號,與改裝的「暴怒」號和「百眼巨人」號不同,該艦是世界上首艘以航空母艦標准設計建造的「真正的航母」。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桂冠,是從英國人那裡搶過來的。就在日本建「鳳翔」號時,英國也在建造他們的第一艘專設航母「競技神」號,且比「鳳翔」號早開工兩年。

日本能夠先聲奪人的秘訣,來源於其追求航母的瘋狂。日本海軍軍費從1917年的1.63億日元猛增至1921年的4.82億日元,佔國家歲出的32%。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這種瘋狂得到了延續,據統計,在日本海軍史上,共擁有航母29艘,有4艘在二戰結束時還未完工。

龐大的航母群曾讓日本自認為是海上第一強國,但這種幻影很快在二戰的各國國力的比拼中被擊碎。1942年的中途島海戰中,日本「赤城」、「加賀」、「蒼龍」和「飛龍」4艘主力航母全部被炸沉,日本海上航空兵力量由盛轉衰。在此後的美軍反攻中,日本航母一艘接一艘地葬身海底。至於殘留的幾艘航母如「鳳翔」、「龍鳳」等以及尚未完工的航母,在日本投降後均被美國下令解體。日本航母的神話劇在速興的輝煌後迎來了徹底的毀滅。



美國:流水線生產創造奇跡

說了這麼多英日兩國悲劇的歷史,總算要說到最後的贏家美國了。說來讓人泄氣,美國在航母戰中之所以能脫穎而出,主要原因是其驚人的產能優勢,不過,為讓產能優勢轉化為勝勢,美國還著實費了不少工夫。

與英日相比,美國海軍的航母之路起步並不算晚。1920年4月,美國將1.2萬噸級的「木星」號運煤船改裝為1.4萬噸級的「蘭利」號航母。不過由於地處美洲,缺乏實戰經驗,直到二戰開始前,美國一直將航母當做一種輔助兵種使用,其海軍的主要戰鬥力仍是以戰列艦為中心配屬的。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對於美國海軍來說是一個重大轉折,由於美軍太平洋艦隊的戰列艦在此役中或沉或傷,美軍在太平洋的主要兵力不得不以航母為中心進行配置。另一方面,日軍在該戰役中所採用的航空兵戰術也讓美軍軍官們大開眼界。美國國會於1942年通過專門法案,將航母生產作為優先製造的戰略兵器。美國的可怕產能開始釋放。從1942年起,美國共建造147艘各型航母。而同期的英國只建造了10艘各型航母,日本更是僅有6艘。

美國之所以能夠在戰火紛飛中建造如此眾多航母,除了驚人的產能之外,很大程度上也要感謝有「戰時船王」之稱的亨利.凱撒(Henry J. Kaiser)。這位美國工業家在二戰前還在紐約鋪馬路。但二戰爆發後,面對政府的龐大訂單,他迅速將眼光投向了造船業,從福特公司的汽車生產線獲得靈感,凱撒和他的工程師們想出了一個大膽的主意:用焊接的方式來取代鉚釘。也就是說,船的各個部分可以分散在工廠中生產,之後再集中到船塢去安裝。每個工廠只專門生產船隻的一個部分,以保証質量和速度。依靠這種方法,凱撒的造船廠以普通工廠近三倍的速度生產包括航母在內的各型船舶。航母的流水線化,是美國在戰時所創造的一個奇跡。

美國總統杜魯門曾這樣評價亨利.凱撒,稱其在二戰中所建立的功勛不亞於美國任何一位海軍上將,他的成功就是美國的成功。的確,從英日美的航母發展史中,我們不難看出,作為一種戰略兵器,航母的爭鋒,表面上是一次軍事理念、技術的較量,而更深一層的,則是對各國工業實力的比拼。而所有這些的背後,考驗的其實是一個國家是否有一種良性的機制,能夠充分激發人的智慧與能力。而在這一點上,美國顯然比英日做得更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