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創豪
現在美軍於伊拉克陷入膠著狀態,幾年前數十萬伊拉克正規軍在幾星期內便土崩瓦解,可是,面對著神出鬼沒的民兵,美軍在幾年來卻一籌莫展。有論者將伊拉克比擬為越南,古語有云:「猛虎不及地頭蟲。」其實,劣勢武裝力量利用地利牽制強大敵人,在歷史中屢見不鮮。一九三九年蘇聯入侵芬蘭而引發的「冬戰」、一九四
二年納粹德國和蘇聯打的「史太林格勒巷戰」,正是兩個好例子。
蘇聯入侵芬蘭的「冬戰」
二次大戰前夕,納粹德國與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在德國的潛在威脅消除之後,史太林決意入侵芬蘭,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在不宣而戰的情況下,蘇聯紅軍由東南面進入芬蘭,蘇聯動員了二十一個師,這相當於其後盟軍登陸諾曼底兵力的三倍。芬蘭軍力在質與量方面都遠遜於蘇聯,例如芬蘭空軍的老爺飛機時速只有一百八十七公里,蘇聯軍機時速則高達三百六十二公里。美國羅斯福總統口頭上譴責蘇聯,卻沒有給予芬蘭實質幫助。
史太林認為芬蘭是垂手可得,出乎意料之外,蘇軍竟然受到重創。當時是冬天,故此這場戰爭史稱為「冬戰」,雖然芬蘭沒有機動部隊,但芬蘭士兵以滑雪方式行軍,可以來去自如,而且,芬蘭士兵穿著白色制服,與雪地融為一體,蘇軍則穿綠色軍服,在雪地上成為明顯的射擊目標。
蘇軍以坦克車開路,聰明的芬蘭士兵以簡單便宜的方法,就可以摧毀蘇聯坦克,他們走到坦克車後面投擲燃燒彈,坦克車油缸起火之後,整輛坦克車就會爆炸,所謂燃燒彈,其實是一個裝滿汽油的玻璃瓶,瓶口塞上布來引火。
蘇軍在東南線失利之後,於是派出後援由東北面切入芬蘭,芬蘭派遣神出鬼沒的狙擊手對付紅軍,當時芬蘭的氣溫低至攝氏零下五十至六十度,紅軍受到突襲而死亡之後,血液馬上凝結,全身立即僵硬,所以很多蘇軍無聲無息地站著死,同僚根本不知道敵人就在附近。結果在東北戰場上蘇軍一樣損兵折將。
史太林老羞成怒,調集了四十五師狂攻芬蘭,芬蘭軍隊依然採用基於熟悉地形的戰略,當紅軍經過結冰的湖面時,芬蘭軍隊以砲火打碎冰層,令紅軍沉入湖中。「冬戰」維持了四個半月,芬蘭知道久守必失,最後與蘇聯簽訂協議,割讓了百分之十二的領土予蘇聯。不過,有論者認為芬蘭並沒有失敗,因為史太林無法吞併整個芬蘭。史太林吹捧自己戰功彪炳,直至赫魯曉夫時代,蘇聯才公布在「冬戰」中紅軍的死亡人數高達一百萬!
這段紛爭還有下文,二次大戰爆發之後,芬蘭與德國結盟,希望借助德國的力量收復失地。最後德國戰敗,芬蘭的失地至今仍然在俄羅斯手上。
史太林格勒巷戰
蘇聯攻擊芬蘭,明顯是恃強凌弱,但報應很快就臨到頭上,一年多之後,希特拉單方面撕毀德蘇互不侵犯條約,亦是在不宣而戰的情況之下,展開「巴巴路沙行動」(Operation
Barbarossa),全面入侵蘇聯。相對於芬蘭,蘇聯擁有優勢兵力,但相對於德國,蘇聯卻處於劣勢,不消說,紅軍兵敗如山倒。
一九四二年德軍推進到史太林格勒,希特拉以為幾個星期就可以佔領全市,穿過史太林格勒,便可以奪取蘇聯的石油。紅軍卻利用史太林格勒的頹亘敗瓦作為掩護,
跟德軍進行巷戰。德軍精良的坦克車在空曠地方可以衝鋒陷陣,在城市裏面卻沒有多大作用,坦克車的設計適用於平面作戰,可是,紅軍在廢墟高處由上而下攻擊德軍,坦克車卻無法向上開火。還有,廢墟滋生老鼠,老鼠吃掉坦克車的電綫,於是坦克車頻頻死火。
跟芬蘭一樣,蘇聯派出狙擊手在巷戰中偷襲德軍,電影【敵對邊緣】(Enemies
at the gate)就是描述蘇聯神槍手對抗德軍的故事。蘇聯神槍手的瞄準器經過改良,比從前的更加小巧,而且提高了命中率。
踏入冬天之後,形勢對蘇軍更有利,在嚴寒之下,雖然德軍用機油去潤滑槍械,槍械仍然頻頻失靈。相反,蘇軍將機油混和汽油來作為潤滑劑,結果槍械操作沒有問題。
此外,蘇軍比德軍更懂得保暖,德軍頭戴鋼盔,但金屬散熱很快,而且不能保護耳朵,耳朵的肌肉比較單薄,是很容易凍傷的部位。另一方面,蘇軍頭戴包著耳朵的毛帽,在最寒冷的時候,兩軍的體溫相差攝氏五度,而五度已經可以造成生死之別。
史太林格勒的德軍漸漸陷於癱瘓,於是蘇軍轉守為攻,最後德軍全面潰敗。這是自二次大戰開打以來,德軍初次的重大挫敗。
歷史教訓我們甚麼?
歷史教訓我們甚麼?這個題目我寫了不下十幾次,今次我又會說甚麼呢?
冬戰和史太林格勒巷戰好像証明了「猛虎不及地頭蟲」這個道理,但這當然並不是放諸四海而皆準,二次大戰之後,蘇軍鯨吞東歐,卻沒有遇上芬蘭那般的頑強抵抗。其實,若「猛虎不及地頭蟲」真的是千古不易的道理,那麼美國又怎會不接受歷史教訓,在一九六五年代介入越南內戰、蘇聯又怎會在一九七九年出兵阿富汗?
戰爭的迷人之處,就是往往戰果難以預料,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之下,優勢兵力的一方都會佔上風。
歷史因果關係,亦是令人感到迷惑,有些歷史學家說:蘇聯入侵芬蘭,引發了後來德國攻擊蘇聯,因為冬戰暴露了紅軍的脆弱,蘇聯幾乎傾全國之力,也無法征服一個小國,希特拉看透了蘇聯是紙老虎,故此,冬戰為蘇聯帶來災難。但亦有歷史學家說:蘇聯在芬蘭吸收了冬天作戰的經驗,如果沒有冬戰,史太林格勒守不了,因此,冬戰拯救了蘇聯。
冬戰和史太林格勒巷戰教訓我們:人世間的恩怨情仇、是非黑白,難分難解得令人唏噓嘆息,如果只是翻閱二次大戰的歷史,那麼我們會以為:跟納粹德國朋比為奸的芬蘭是壓迫者,站在中英美法一面的蘇聯是法西斯的受害者,但是,二次大戰爆發之際,芬蘭聯德抗蘇以圖光復山河,卻又好像是合情合理的抉擇。蘇聯這「受害者」,曾幾何時不但入侵芬蘭,而且聯同納粹德國瓜分波蘭。我不禁想起歷史學家米勒(Paul
Miller)所說:「我們都是受害者,但也是壓迫者。」
2006.2.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