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裝
清代海軍艦艇的塗裝本來仿照英國海軍傳統,為黑色艦身水線紅色(黑色艦身的目的之一是為了防止裝煤時弄髒),白色上層結構,鵝黃色的煙囪與桅桿。甲午豐島海戰後北洋各艦記取「濟遠」艦的教訓,不但撤下所有艦上易燃物與拆掉中彈時易造成重大傷亡的砲塔頂,最重要的是艦體全部漆上淺灰的保護色。從此之後變為與近代軍艦較接近的淺灰塗裝,這個改變比英國等列強海軍還來得早。
抗戰勝利後中國接收大量的美援艦艇,許多都是美軍二次大戰時的標準塗裝:如「太」字號護航驅逐艦除上半部是淺灰色塗裝外,暗色部份由艦艏的一半高度開始往艦尾漸高,到艦舯時已全部充滿,小字體的舷號則漆於艦艏跨於暗與灰的交界處。另如「永」字號掃雷艦與「中」字號戰車登陸艦通常艦體都是深灰暗的,艦上建築物才是一般的淺灰色。
至於特殊的艦艇當然有其特殊的塗裝,如潛艇全身都是黑色的,而測量艦為了方便在敏感地區執行任務往往漆成如商船般的白色,像「達觀」艦乾脆連軍艦編號都不漆了。此外魚雷艇與飛彈快艇的水線部份並未如一般軍艦漆成黑色,而是直接露出紅色的底漆。而四艘「永豐」級獵雷艦於1991年初自德國購進時,基於與原廠的保密合約,竟漆成中油公司的工作船模樣,白色的船樓艦身有紅色的條紋,還漆上「CPC OFFSHORE」的字樣,真是世間少見,也真實反映了台灣外購軍火的困難。
50年代初期國府海軍在浙江舟山與大陳等地作戰時,包含「永」字號、「江」字號與「中」字號等艦艇曾經有過短暫時期的迷彩塗裝,那是一種適用於島嶼峽灣地形的陸地迷彩,類似瑞典艦艇所採用的型式。除此之外,1949年投共各艦亦曾因防止國府空軍派機轟炸而由中共將其暫時漆上迷彩,但基本上這些都是特例。
旗幟
西方海軍慣例於艦尾要懸掛海軍旗,所以清廷於同治二年(1863年)引進西方軍艦的同時便制訂黃底藍龍戲紅珠圖案三角型旗幟為大清帝國的海軍旗。到了光緒七年(1881年)後因發現西方國家都不用三角旗再改為圖案相同的長方型旗。而因清朝本無國旗,所以這面旗幟竟亦兼代了大清國旗的地位直到其覆亡。
民國後袁世凱北洋政府制定五色旗為中華民國國旗,但海軍旗經孫中山先生力爭卻採用了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所以當時即使是軍閥管轄之艦艇亦依此規定於艦尾懸用此旗(後代很多人弄不清以為這是國旗,事實上艦尾掛的是海軍旗而非國旗),艦艏旗則懸五色旗。北伐統一後國民政府制定青天白日滿地紅為國旗並「兼代」海軍旗,所以懸於艦尾的旗幟圖案雖然沒有改變,但身份卻不一樣了,艦艏旗則改為與黨旗相同之青天白日旗,此規定延用至今。
國府是仿照美國以國旗兼代海軍旗,並以國旗左上方的局部圖案作為艦艏旗。但中共則和英國、蘇聯、日本等老牌海軍國家一樣設有專用的海軍旗懸於艦尾,他的海軍旗是所謂的「八一」軍旗,即紅色底左上角一枚黃星旁有八一兩字,下方配有藍白條紋。
軍艦在國際公法上有特殊地位與權利,如軍艦是國土的延伸這一概念就是其中之一,海軍旗則是確認軍艦身份的標記。 一艘沒有懸掛海軍旗的船隻即使本來是軍艦但仍不具軍艦的身份,如果硬要執行軍艦海上臨檢追捕之類的行動,可能反被認為是海盜!所以軍艦除役典禮中降旗是最重要的儀式,因為一旦海軍旗降下它就不再是軍艦而只是個船殼了。
過去中國環境特殊,從國外訂造軍艦駛回國為安全計經常都是掛外國商船旗(如鎮遠、定遠掛德國商船旗),或直接掛外國海軍旗(如飛鷹掛英國海軍旗)以免途中遭到攻擊或扣留,尤其是歐洲來華這一段,直到今天的台灣仍是一樣。還好現在可以用商用乾塢船載運(「達觀」海測艦和「海龍」、「海虎」潛艇都是這樣運回來的)。
軍艦以艦尾為神聖地帶,所以艦上的海軍旗傳統上都是懸於艦尾的旗桿上,登艦者必先向艦尾敬禮。與艦尾懸國旗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中國有些軍艦的艦尾艙至今都還供奉有媽祖的神位,每天由專人上香祭拜。海員拜海神固然理所當然,但在軍中仍是很特別的一件事。
早年帆船時代,艦艏都會裝一具迎風破浪的木雕女神像,這個風俗到了蒸汽鐵甲戰艦時代仍被保留,但逐漸演進為代表國家或皇權的飾物,如清朝軍艦的艦艏就是一片漂亮的金色流蘇(有的裝在艦側如「平遠」),或像「定遠」級鐵甲戰鬥艦艦艏是一對龍。進入民國後,這些艦艏裝飾物漸漸消失,唯一的例外是廣州革命政府轄下的艦艇在艦艏錨孔前都會漆上一個青天白日黨徽(與日本海軍艦艏的菊紋章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在早年「中山」與「飛鷹」兩艦的照片上都可以看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