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大小艦艇在艦艏均漆有數字編號(或稱舷號),看來理所當然,其實中國在二次大戰結束接受大量美援艦艇建立「新海軍」之前,就像英日等傳統海軍國一樣,大型艦基本上是只有艦名而沒有編號的(日本帝國海軍驅逐艦艦艏所漆的號碼是驅逐隊的編號而非各別艦的編號,所以同一隊各艦號碼都是一樣的,只以煙囪上的環數來分別)。當時中國海軍各艦都是在艦尾兩側漆上或鑲上以銅字鐫刻的楷書漢字艦名;其實早年的中國軍艦不是沒有編號,但是這個編號只存在於登錄帳冊上,既不漆於艦艏一般人也不知道(如「威勝」艦為31號、「永豐」艦為32號、「永健」艦為62號、「永績」艦為63號、「自強」艦為65號、「民權」艦為68號、「民生」艦為92號、「逸仙」艦為96號等)。
抗戰勝利後中國海軍大量接受美援艦艇,但初期仍是沒有舷號而是延用舊制在艦尾漆上漢字艦名,登陸與勤務艦艇則將漢字艦名改漆於艦艏,有的是黑字有的則是反白。中國海軍艦艇開始有舷號大約在1949年左右,最初編號曾有一段混亂的過程(其資料目前已不可考,只能從少數存在的照片去比對如「28」號的「永順」就是後來的「44」號,「85」號的「黃埔」則是後來的「105」「涪江」等),國府來台後的1953年因重新開始接受美援艦艇因此又將舷號全部重新編過,其原則表列如下,這個編號系統雖然迭有變更,但至今仍不脫此基本原則:
艦種 | 編號 |
驅逐艦(DD) | 1X |
護航驅逐艦(DE) | 2X |
巡邏艦(PCE) | 4X |
掃雷艦(AM) | 5X |
巡防艦(PF) | 7X ~ 8X |
驅潛艦(PC) | 1XX |
戰車登陸艦(LST) | 20X ~ 23X |
中型登陸艦(LSM) | 24X ~ 25X |
步兵登陸艇(LCI) | 26X |
通用登陸艇(LCU) | 28X |
運油艦(AOG) | 30X |
運輸艦(AK) | 31X |
拖救艦(ATA) | 34X ~ 36X |
小型砲艇(YP) | 5XX ~ 6XX |
通常同一級艦的編號也反映了其接收成軍的順序與數量,理論上依據此編號排列就可一艘不漏地查出所有戰後接收的美援艦艇,但其實不然;因為中國接收美援艦艇在先,有此艦艏編號系統在後,而在這個時差當中發生了國共內戰與國府播遷來台;因此所有投共的艦艇在這個編號系統中是完全看不出來的,這正是研究戰後海軍史的困難之處。
在1953年台灣開始重整艦艏編號後,「天下第一艦」由編號「12」的日本賠償艦「丹陽」號(原日本「雪風」)獲得,但在1955年三月一日,原「80」號的「高安」艦改名「率真」(紀念桂永清總司令),並將其改裝成登陸指揮艦編號亦改為「11」,卻跑到「丹陽」號的前頭來了。而當1962年新的兩棲通信艦「高雄」號改裝完成後,獲頒編號為「AGC-1」,成為新的「天下第一艦」.
這個編號系統中的「5X」原為AM(遠洋掃雷艦)使用,之後新增的MSC(海岸掃雷艦)亦接續其後編至「59」號。而當新加入的PCE(巡邏艦)「關」字號於1964年到達時,第一艘「劍門」艦先頂替原「永定」艦空出的「45」編號(「永定」改成測量艦並改名「陽明」,新編號為「362」),但之後的三艘原應編為「4X」到「5X」號的都已滿額,故將各MSC(海岸掃雷艦)的編號字頭多加個「1」字成為三碼的「15X-16X」,空出「6X」的編號給後來的「關」字號巡邏艦(此時「關」字號有「山海」等五艘係由舊的「永泰」等艦改名而來,編號自「61」起;另有「武勝」等三艘係新自美國接收回來,自「66」號編起;至於「劍門」艦因第二年即被擊沉,不再更改其編號。
60年代中期又開放新的「3X-4X」編號撥給新增的「山」字號巡防艦,「9X」編號給潛水艦;並開放個位數的編號給大量新增的美製「陽」字號驅逐艦使用。此外中型登陸艦改為「34X-35X」,通用登陸艇改為「48X-49X」;運輸艦油艦改為「50X-52X」,拖船為「54X-55X」,測量艦則為「56X」。「山」字號本為美軍的快速人員運輸艦(APD),所以第一艘接收的「天山」號依運輸艦編號原則為「315」,但後來的各「山」字號艦都改列為巡防艦級,所以編號與「天山」不同.
到了1976年元月一日,一方面由於「陽」字號驅逐艦繼續大量增加,原有的二碼編號方式已經沒有辦法有系統地容納,故主要戰鬥艦艇全面改為三碼編號。即驅逐艦在原號碼前加「9」成為「90X」到「93X」,巡防/巡邏艦在原號碼前加「8」成為「8XX」,潛水艦則加「7」為「79X」,所有登陸艦改為「6XX」(但不久又改回原編號,空出「60X」給新建的飛彈巡邏艦)。另一方面為了欺敵,各艦的序號全部打散重編,而且彼此之間完全無連續性造成編號十分混亂的狀況。這種不合國際慣例奇怪的編號方式只施行了兩年多由於效果不佳便在1979年十月一日又都改回原來的序號,即今天我們所見到的編號型態。以下是這一段時間與現在編號的對照表,當看到一些編號很古怪的軍艦老照片時,就可利用此表來比對:
艦名 |
1976前
|
1976~
1979
|
1979後
|
襄陽 |
1
|
986
|
901
|
衡陽 |
2
|
976
|
902
|
華陽 |
3
|
988
|
903
|
岳陽 |
5
|
944
|
905
|
惠陽 |
6
|
972
|
906
|
富陽 |
7
|
963
|
907
|
貴陽 |
8
|
956
|
908
|
慶陽 |
9
|
947
|
909
|
鄱陽 |
10
|
928
|
910
|
當陽 |
11
|
966
|
911
|
建陽 |
12
|
921
|
912
|
洛陽 |
14
|
949
|
914
|
漢陽 |
15
|
978
|
915
|
南陽 |
17
|
954
|
917
|
安陽 |
18
|
997
|
918
|
昆陽 |
19
|
934
|
919
|
遼陽 |
21
|
938
|
921
|
瀋陽 |
23
|
932
|
923
|
開陽 |
24
|
915
|
924
|
綏陽 |
26
|
981
|
926
|
中正 |
191
|
639
|
191
|
鎮海 |
192
|
618
|
192
|
中海 |
201
|
697
|
201
|
中權 |
221
|
651
|
221
|
中鼎 |
203
|
673
|
203
|
中興 |
204
|
684
|
204
|
中建 |
205
|
679
|
205
|
中基 |
206
|
626
|
206
|
中練 |
209
|
691
|
209
|
中榮 |
210
|
657
|
210
|
中勝 |
222
|
686
|
222
|
中訓 |
208
|
624
|
208
|
中光 |
216
|
646
|
216
|
中肇 |
217
|
667
|
217
|
中啟 |
218
|
632
|
218
|
中富 |
223
|
619
|
223
|
中程 |
224
|
676
|
224
|
中強 |
225
|
635
|
225
|
中治 |
226
|
655
|
226
|
中明 |
227
|
681
|
227
|
中肅 |
228
|
642
|
228
|
中萬 |
229
|
654
|
229
|
中邦 |
230
|
629
|
230
|
中業 |
231
|
699
|
231
|
美珍 |
241
|
649
|
341
|
美頌 |
247
|
694
|
347
|
美平 |
253
|
659
|
353
|
美樂 |
256
|
637
|
356
|
玉台 |
381
|
358
|
521
|
90年代起海軍二代艦兵力(現稱新一代艦)陸續成軍,海軍艦艇出現四碼的編號方式,如「成功」級巡防艦的「11XX」;「康定」級巡防艦的「12XX」;美製「進取」級MSO掃雷艦與德製MHC獵雷艦為「13XX」;「達觀」號海測艦為「1601」等。但「濟陽」級巡防艦卻仍編為「93X,可知海軍並不視其為二代艦。以我國海軍的規模,艦艇編號多達四碼實在有點誇張,但更誇張的是水上警察局1998年水警艇重新編號後,一百噸級艇竟然有五碼的編號!
台灣國府海軍的艦艇編號有一個不成文的禁忌,那就是編號的各數字加起來絕對不能等於「4」!因為在早期尚無此禁忌時,許多編號加起來為「4」的艦艇都沒有好下場:比方說「22」號的太平艦、「202」號的中權艦、「103」號的靈江艦等(上述三艘全都是大陳戰役中損失的)。這個規矩是於1954年大陳戰後由總司令梁序昭所訂下;到了八二三砲戰時全海軍就已經看不到編號加起來等於「4」的艦艇了。這個聰明的辦法同時解決了中國禁忌的「4」與西洋禁忌「13」兩個問題。
到了近年來的二代艦出現了四碼的編號方式,不但所有四碼加起來不能等於「4」,連後兩碼的本級艦序號加起來也都不能等於「4」。所以「成功」級沒有「1102」號,也沒有「1104」號、「康定」級沒有「1201」號也沒有「1204」號、「永」字號沒有「1304」號。由此可推知將來也不會有如「1113」或「1231」之類的編號了。(編號「222」的中勝艦竟然在1995年十月坐礁擱淺野柳,是否因為本級艦序號相加為「4」則不得而知。)
不過這個禁忌顯然禁不起考驗,因為在1965年損失慘重的三次海戰中,沉沒的各艦沒有一艘編號數字是加起來等於「4」的。講求科學的海軍卻有如此近乎迷信的編號禁忌,似乎是一件頗不可思議的事情;但世界各國的海軍與海員社會本就有各種不同或共通的禁忌,也許這正是海軍傳統能夠長久維繫的原因吧!
海軍還有一個編號被認為不祥現已封凍不用的,那就是「16」,這原是驅逐艦「咸陽」的編號,該艦於1969年五月十八日在閩江口觸礁除役後,「咸陽」這個艦名便不再被使用;未料預定頂替「16」(或「916」)編號,自美新拖回的「朝陽」艦(DD-782 USS.Rowan)竟也在1977年八月廿二日於恆春擱淺報廢,於是「16」這個編號更被認定是不吉利至今未再使用過。
國府海軍軍艦的編號塗裝方式都是將反白加黑色投影的方體阿拉伯數字漆在艦艏兩旁,字體早期較小後來變大。不過到了1976年配合編號的重編,海軍主力作戰的各「陽」、「太」、「山」、「關」字號艦卻把艦艏的編號全都塗消,改以在艦橋的兩旁插上小鐵牌表示,這種創意十足的做法為的是方便隨時更換號碼以達到欺敵目的,但後來大概發現無多大作用,才不過幾年又都改回原狀(先是重漆上艦艏編號與小鐵牌並存,但沒多久就取消小鐵牌回復成只有艦艏編號的正常塗裝)。
80年代過後,仿美軍模式在艦尾兩旁再加漆上小字編號,1995年八月四日接收第二批「Knox」級巡防艦時,三艦的編號首次出現低明度的塗裝方式,即白字部份變成淺灰。這種據稱可防止被反艦飛彈鎖定的塗裝方式目已普遍出現在驅逐與巡防艦上。
特殊的艦艇有其獨特的編號漆法,如「海鷗」級飛彈快艇在艇艏漆小字,另將單獨數目大字漆在艇尾後方;LCM登陸艇漆於艇艏門板,潛水艦漆於艦橋帆罩;而向意大利訂造的「達觀」號海洋測量艦(AGS 1601)並未如一般軍艦漆上號碼,而是在艦艏兩旁漆上「達觀 TA KUAN」的黑字。
至於中共艦艇的編號,驅逐艦由最早的「DD-101 鞍山」開始到目前正在艤裝即將服役的旅海級「DDG-171 煙台」,其編號一貫都是「1XX」系列;但它的編號會因隸屬北海,東海或南海艦隊的區分而有三個不相連續的編號群。而在護衛艦方面(即我們所稱的巡防艦)最早是「2XX」,現在則變成「5XX」系列;其它還有如掃雷艦的「8XX」,登陸艦的「9XX」等。潛艇編號方面核子潛艇為「40X」,柴電潛艇則為「2XX」至「3XX」;快艇單獨編號大型的三碼,小型的四碼。至於勤務輔助艦艇則比較複雜,目前是以兩個漢字同時表現隸屬艦隊(北、東、南)艦種(運、油、水、救、拖、纜、標、調、修等)後面再加三位數編號,如近年常常出國亮相的「南運953」「南倉」號,由編號便可知是隸屬南海艦隊的運補船。
關於中共海軍艦艇編號的塗裝還有一件趣事,那就是旅大三級的「珠海」號驅逐艦右舷漆的是「166」號,左舷卻是「168」號;由於在照片上不可能同時看到左右舷,讓許多人都誤以為那是兩艘不同的船!
中共從有艦艏編號開始就是三碼,直到90年代「鄭和」號訓練艦服役後才打破這個慣例。「鄭和」艦的編號是「81」,「八一」這個數字對解放軍當然是有特殊意義的,之後的「世昌」艦則編號為「82」,這是到目前為止中共僅有的兩艘二碼編號軍艦,都是屬於大連艦艇學院的訓練船。
中共艦艇編號的塗裝基本上在80年代以前是模仿蘇聯,深灰艦身反白字舷號,水線黑色上描細白線;90年代以後則改為類似歐洲海軍如英法等國的淺灰艦身黑色舷號,水線則變成紅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