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時代軍艦命名字號: | |
「永」字號 | 永豐,永翔,永健,永績(皆為砲艦) |
「海」字號 | 海鷗,海鳧,海燕,海鶴,海鷹,海鵬,海鵠,海鴻(皆為砲艇) |
「利」字號 | 利捷,利綏,利通,利川,利濟 |
「安」字號 | 普安,華安,靖安,克安,定安 (皆為運輸艦) |
「勝」字號 | 威勝,德勝,武勝,義勝,勇勝,誠勝,公勝,仁勝,順勝(皆為改裝砲艦) |
「海」字號 | 甯海,平海(輕巡洋艦) |
「寧」字號 | 海寧,江寧,撫寧,綏寧,肅寧,威寧,崇寧,正寧,常寧,義寧,泰寧(皆為巡防砲艇) |
除了上述字號外,在戰前還有一種軍艦的命名方式卻不是以字號而是以節氣天象為之的那就是測量艦艇如「景星」、「慶雲」、「青天」、「甘露」、「皦日」等。
中國的海軍艦隊在抗日戰起國民政府退守重慶內陸後,幾乎已經是不存在了。戰後在中華民國「新海軍」第一批美援艦艇的命名中,共產生了六種新的「字號」:即
護航驅逐艦(DE)的「太」字號;
巡邏/掃雷艦(PCE/MSF)的 「永」字號;
巡邏砲艦與驅潛艦(PC/PGM)的「江」字號;
戰車登陸艦(LST)的「中」字號;
中型登陸艦(LSM)的「美」字號;
步兵登陸艇(LSIL)的「聯」字號;
通用登陸艇(LCU)的「合」字號。
而所有的巡防艦包含日本賠償的海防艦與自加拿大以商船身份購進的巡邏艦皆以「安」字號來命名(在「安」字號中完全沒有美製的艦艇)。
1960年後陸續增加的新字號有快速運輸艦/巡防艦(APD/PF)的「山」字號,巡邏砲艦(PCE)的「關」字號(關字號的艦名中都省略了「關」字)等新艦級。但到了1990年後新的二代艦如「成功」級與「康定」級飛彈巡防艦卻以人名及地名而不再以「字號」來命名了。
現在我國擁有大量的美式驅逐艦以「陽」字號而聞名,但剛開始時「陽」字號其實是接收日本戰後賠償驅逐艦的代號如「丹陽」、「信陽」、「汾陽」等。而第一艘美國製造的「陽」字號驅逐艦要遲到1954年二月「漢陽」、「洛陽」兩艦移交國府海軍時才開始。「陽」字號的命名方式延續四十年一直到1993年向美租借六 艘「Knox」級巡防艦時仍然繼續使用。而在登陸艦艇部份,當年很巧妙地將四級艦艇的字號排成「中、美、聯、合」四字,適足反映出當時中美關係的良好。以 下是國府海軍各字號艦名的細目,有些曾經是兩度甚至三度使用過的:
接收自日本的陽字號:
丹陽(DD-12)--原大日本帝國海軍陽炎型「雪風」。
信陽(DD-15)--原大日本帝國海軍改松型「初梅」號。(後改PF-82)
華陽(未編號)--原大日本帝國海軍改松型「蔦」,當訓練艦使用。
瀋陽(未編號)--原大日本帝國海軍峰風型「波風」,當訓練艦使用。
汾陽(未編號)--原大日本帝國海軍秋月型「宵月」,當訓練艦使用。
衡陽(未編號)--原大日本帝國海軍松型「楓」,當訓練艦使用。
惠陽(未編號)--原大日本帝國海軍松型「杉」,於接收程序中不慎擱淺報廢。
戰後軍艦命名字號: | |
「陽」字號 | 丹陽,信陽,洛陽,漢陽,咸陽,南陽,安陽,昆陽,貴陽,慶陽,襄陽,衡陽,華陽,岳陽,惠陽,鄱陽,富陽,當陽,建陽,萊陽,遼陽,瀋陽,開陽,德陽,綏陽,雲陽,正陽,邵陽,資陽,濟陽,鳳陽,汾陽,蘭陽,海陽,淮陽 |
「太」字號 | 太康,太平,太和,太倉,太湖,太昭,太原 |
「安」字號 | 臨安,正安,惠安,吉安,成安,泰安,同安,新安,固安,黃安,潮安,德安,高安 |
「永」字號 | 永泰,永興,永勝,永順,永定,永寧,永嘉,永修,永壽,永豐,永昌,永春,永和,永康,永明,永靖,永平,永安,永年,永川,永新,永吉,永樂,永福,永清,永善,永城,永濟,永仁,永綏,永陽,永慈,永固,永德 |
「山」字號 | 天山,玉山,華山,文山,福山,盧山,壽山,泰山,恆山,岡山,鍾山,龍山 |
「江」字號 | 鄞江,靈江,甌江,沱江,涪江,閩江,湘江,資江,沅江,澧江,貢江,鄱江,昌江,清江,珠江,章江,東江,西江,北江,柳江,韓江,渠江,龍江,綏江,錦江,淡江,曾江,鳳江 |
「中」字號 | 中海,中權,中鼎,中興,中建,中業,中基,中訓,中練,中有,中功,中榮,中勝,中有,中光,中肇,中啟,中熙,中權,中富,中程,中強,中治,中明,中肅,中萬,中邦,中和,中平 |
「美」字號 | 美珍,美樂,美益,美朋,美亨,美盛,美宏,美頌,美和,美堅,美華,美成,美功,美平,美文,美漢 |
「聯」字號 | 聯珍,聯璧,聯光,聯榮,聯捷,聯珠,聯利,聯勝,聯錚,聯華,聯強,聯智,聯仁,聯勇 |
「合」字號 | 合群,合眾,合忠,合彰,合貞,合山,合川,合昇,合恆,合茂,合壽,合春,合永,合堅,合城,合祺,合輝,合耀,合登,合風,合潮,合騰 |
「大」字號 | 大茂,大武,大明,大洪,大庾,大青,大雪,大同,大萬,大漢,大台,大岡,大峰,大鵬,大安,大湖 |
「關」字號 | 劍門,武勝,居庸,平靖(山海,鎮南,玉門,臨淮,秣陵) |
「海」字號 | 海蛟,海獅,海豹,海龍,海虎 |
除了以上各種字號的命名方式外,中國海軍的勤務艦艇(運輸、運油、測量艦等)則習慣以山岳的名稱來命名;歷來所有的此類艦名如下列:
山岳艦名 | 新高,玉泉,四明,峨嵋,盧山,鍾山,天竺,南湖,天台,賀蘭,會稽,武陵,崑崙,天山,長白,龍泉,興龍,衡山,嵩山,五臺,太武,雲台,凌雲,萬安,雲峰,武岡,新康,萬壽,玉台,武夷,達觀 |
這些名稱當中最特別的就是運油艦「新高」號,「新高」艦初名「太華」後改現名;其實「新高」是個道地的日本式名字,新高山就是台灣的玉山,因比日本的富士山還高故日人稱之為「新高」;當年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密語就是「攀登新高山!」 然而以國府仇視日本的程度怎麼可能用一個日本名稱為自己的軍艦命名呢?唯一的解釋是當初接收台灣時僅有「新高山」而無「玉山」之名,國府不察以為這就是原始山名。無獨有偶,另一艘兩棲通信艦「高雄」號也是日本式地名;因為高雄原名「打狗」,發音與日文的地名高雄(Takao)類似,所以日本人將打狗改名為高雄。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有一艘重巡洋艦的艦名正是「高雄」,但這個高雄指的不是台灣的高雄市而是日本的高雄山!
當年KNOX級「蘭陽」艦成軍時,海軍發佈新聞稱這是第一次以台灣本土地名來為艦艇命名,由以上記載可知實為不確,在「蘭陽」之前即有:「新高」、「高雄」、「壽山」、「玉山」、「岡山」、「達觀」(「文山」、「福山」等艦名亦有可能是台灣山名);之後尚有即將陸續成軍的「淡江」號飛彈巡邏艦等。
所有的「陽」字號艦名也都是地名。當然如「洛陽」,「漢陽」這些有名的大地方大家都知道在那兒,但其它的可就不一定了。前參謀總長郝柏村上將有一次到「開陽」艦視察,劈頭就問艦長:「開陽這個地方究竟是在那兒呀?」 艦長當場愣住答不出來,暗令副長溜出官廳找資料,找到午餐後總算查出來了:「報告總長,開陽在山東省!」
雖說所有的「陽」字號艦名也都是地名,但這些地點大小懸殊,也沒有區域上的關連性,唯一的共同點就是都有個「陽」字,所以我們認為它還是比較像是字號而非地名。過去中國軍艦以地名做艦名的例子說實在並不多見,最有名的就是「重慶」號巡洋艦,那是因為重慶是抗戰時陪都的特殊地位,獲蔣介石委員長親自圈選為戰後中國最大一艘軍艦的艦名。
至於中共海軍的主要艦艇便大部份以中國的地名來命名,如驅逐艦與護衛艦以主要都會名如「哈爾濱」、「青島」、「珠海」、「銅陵」等;巡邏艦以次要都市名如「順德」、「南海」;驅潛艇以「州」字號命名如「金州」.「泰州」;掃雷艦則以「店」字號行之如「沙家店」,「長辛店」;LST(戰車揚陸艦)以山名如「太行山」、「井崗山」;LSM(中型揚陸艦)以河名如「黃河」、「遼河」;LCI(登陸艇)以村莊名如「車橋」、「輾莊」等。不過地名的選取基本上仍以與共產革命有關的地方為優先。潛艇則不採地名而以「長城」(傳統動力)或「長征」(核子動力)加序號的方式命名
在臺灣目前的特殊政治環境下,以大陸地名為軍艦命名卻可能變成很敏感的問題;如「康定」級巡防艦以大陸西南邊區的省會來命名就引起極大的爭議。比方說「迪化」現早就改為「烏魯木齊」了,更何況像「啟迪教化」這種大漢沙文主義的地名實在是非常不適合現在的環境,不知為軍艦命名者何以政治敏感度如此低?
還有一種在國外很常見的方式就是以人的名字來命名,通常都是偉人、英雄、功勳人仕或戰死殉職者;但這種命名方式在中國例子並不多,在各海軍系統中尤以廣東海軍最喜歡用人物來命名;抗戰前曾被命為軍艦名的近代人物有:孫中山、廖仲凱、鄧鏗(仲元)、朱執信、史堅如;另外一個特別的例子是電雷學校各艦艇都是以蔣介石認可的古代典範人物來命名(全名只作為中隊名,各艇則取一姓加編號如「史102」、「岳253」等)
抗戰勝利後至今以人名為艦艇命名的僅有:蔣介石總統(中正)、桂永清總司令(率真)、孟良崮之役殉職師長張靈甫(靈甫)、被叛艦者殺害的陸維源艦長(維源)等少數特例(所有以人名為軍艦命名者都是死後為之,毫無例外);而「成功」級巡防艦則是台灣近年來首次以人名(中國古代將領)來為軍艦命名。前幾年據聞海軍總部曾擬議將「錦江」級飛彈巡邏艦往後成軍的十一艘都改以台籍的殉職官兵來命名,但後來未能成為事實。
在中共人民海軍方面由於毛澤東的主張,以人名為艦艇命名的例子在過去也幾乎沒有,直到近年建造了兩艘訓練艦:「鄭和」與「世昌」號後才首開先例(「鄭和」也是目前兩岸海軍艦艇同名唯一的例子)。以下是中國海軍歷來以人名為軍艦命名的清單:
以人名為軍艦命名: | |
廣東海軍 | 中山,仲凱,仲元,執信,堅如 |
電雷學校 | 文天祥,史可法,顏真卿,岳飛,戚繼光,俞大猷,譚綸 |
戰後國府海軍 | 靈甫,維源,率真,中正,成功,鄭和,繼光,岳飛,子儀,班超,張騫 |
中共海軍 | 鄭和,世昌 |
振奮人心的口號或某種理念也可以作為軍艦的命名,抗戰前的例子有:「自強」、「大同」、「民權」、「民生」、「同心」、「同德」等。至於50年代台灣的魚雷艇隊更全都是以殺氣騰騰的口號來命名:「復仇」、「雪恥」、「反攻」、「掃蕩」、「復國」、「建國」。中共海軍則有「先鋒」、「奮鬥」、「解放」等艦名,全部都是其建國初期所使用的代用砲艇。
過去的台灣還有一種很特別的命名原則不能不表:當年蔣介石總統在世時,每年十月卅一日的「祝壽」可說是一件大事,尤其是在軍中。所以空軍會有PL-1「介壽」號的出現,海軍自不例外,如「山」字號巡防艦就曾將已命名的軍艦再改名為「福山」、「壽山」以表吉祥祝壽之意;而如船塢登陸艦的「東海」號更是取「壽比南山,福如東海」之意命名的(蔣介石死後該艦改為「中正」號),另外還有向日本訂造的運油艦「萬壽」等。這種命名方式在蔣介石總統去逝後已不復存在。
在說到艦名的字數方面,抗戰前中國海軍的艦艇命名只有少數幾個特例是三個字以上或一個字的,抗戰勝利後的新建中華民國海軍則始終維持兩個字的原則,不似中共有三個字的如「太行山」號、「井崗山」號(戰車登陸艦);或如日本海軍一個漢字的如「雷」號、「電」號、「響」號(驅逐艦)等,以下將戰前中國海軍曾有的四個字,三個字與一個字的艦名表列如下:
艦名字數: | |
四字 | 自由中國 |
三字 | 萬年青,登瀛州,海東雄,海長清,海鏡清,海東雲,戚繼光,俞大猷 |
一字 | 辰,宿,列,張 |
有時軍艦會因某種原因而改名,可能是為了紀念某人,可能是艦種分類改變,可能是重新調整同級艦的字號,也可能是不知甚麼原因而改名。以下將中國海軍史上曾更改過艦名軍艦的新舊艦名及改名原因年代依順序列表如下,幫助在查閱歷史資料時不會為同一艘艦有兩個不同的艦名而感到迷惑:
原名 | 改名 | 改名年代 | 改名原因 |
龍威 | 平遠 | 1888年 | 因調往北洋艦隊改成「遠」字號 |
建靖 | 通濟 | 1895年 | 因調離福建艦隊而改名 |
廣丁 | 福靖 | 1896年 | 廣東海軍未依約收貨由福建留用 |
康濟 | 復濟 | 1893年 | 清末訂船民初交船經袁世凱改名 |
長風 | 豫章 | 1912年 | 清末訂船民初交船經袁世凱改名 |
伏波 | 同安 | 1912年 | 清末訂船民初交船經袁世凱改名 |
飛雲 | 建康 | 1912年 | 清末訂船民初交船經袁世凱改名 |
新璧 | 江犀 | 1912年 | 清末訂船民初交船經袁世凱改名 |
新珍 | 江鯤 | 1912年 | 清末訂船民初交船經袁世凱改名 |
海鵬 | 慶雲 | 1925年 | 由砲艇改列為測量艇而改名 |
永豐 | 中山 | 1925年 | 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逝世 |
聯鯨 | 皦日 | 1930年 | 由砲艦改列為測量艦而改名 |
仁勝 | 正勝 | 1930年 | 改列巡防隊而改名 |
建威 | 自強 | 1930年 | 由驅逐艦改裝為巡洋砲艦而改名 |
建安 | 大同 | 1930年 | 由驅逐艦改裝為巡洋砲艦而改名 |
克安 | 九華 | 1948年 | 勤務艦統一以山嶺命名 |
太華 | 新高 | 1949年 | 勤務艦統一以山嶺命名 |
永興 | 維源 | 1949年 | 紀念被叛艦者殺害的陸維源艦長 |
雪峰 | 正安 | 1954年 | 同級艦統一為「安」字號 |
普陀 | 大茂 | 1952年 | 同級艦統一為「大」字號 |
中權 | 衡山 | 1953年 | 由登陸艦改裝為修理艦而改名 |
雅龍 | 渠江 | 1954年 | 同級艦統一為「江」字號 |
富臨 | 閩江 | 1954年 | 同級艦統一為「江」字號 |
寶應 | 鄞江 | 1954年 | 同級艦統一為「江」字號 |
洞庭 | 靈江 | 1954年 | 同級艦統一為「江」字號 |
洪澤 | 甌江 | 1954年 | 同級艦統一為「江」字號 |
嘉陵 | 沱江 | 1954年 | 同級艦統一為「江」字號 |
黃埔 | 涪江 | 1954年 | 同級艦統一為「江」字號 |
武功 | 大武 | 1954年 | 同級艦統一為「大」字號 |
渠江 | 沱江 | 1959年 | 紀念PC-104沱江艦而改名 |
永定 | 陽明 | 1961年 | 由掃雷艦改列測量艦而改名 |
中熙 | 高雄 | 1962年 | 由登陸艦改裝為兩棲通訊艦而改名 |
美和 | 永明 | 1965年 | 由登陸艦改裝為佈雷艦而改名 |
永泰 | 山海 | 1965年 | 由掃雷艦改列巡邏艦而改名 |
永勝 | 玉門 | 1965年 | 由掃雷艦改列巡邏艦而改名 |
永順 | 鎮南 | 1965年 | 由掃雷艦改列巡邏艦而改名 |
永壽 | 秣陵 | 1965年 | 由掃雷艦改列巡邏艦而改名 |
永昌 | 臨淮 | 1965年 | 由掃雷艦改列巡邏艦而改名 |
長山 | 福山 | 1966年 | 祝賀蔣介石八十壽辰 |
青山 | 壽山 | 1966年 | 祝賀蔣介石八十壽辰 |
嵩山 | 五臺 | 1968年 | |
東海 | 中正 | 1976年 | 紀念蔣介石總統逝世 |
在各國海軍都有同一艦名一再重覆使用的例子,中國海軍也不例外,所以就必須以「第一代」、「第二代」甚或「第三代」的方式來區分,以免在閱讀資料時張冠李戴。那麼那些艦名是中國海軍用過最多次的呢?請看下表的統計(括弧內為製造國,如為本國造則為造船廠所在地):
艦名 | 第一代 | 第二代 | 第三代 | 第四代 |
鎮海 | 1867年砲艦(英) | 1871年運輸艦(福州) | 1923年東北練習艦(德) | 1977年船塢登陸艦(美) |
艦名 | 第一代 | 第二代 | 第三代 |
永豐 | 1913年砲艦(日) | 1949年掃雷艦(美) | 1991年獵雷艦(德) |
永安 | 1915年淺水砲艦(英) | 1945年淺水砲艦(日) | 1955年海岸掃雷艦(美) |
同安 | 1913年驅逐艦(德) | 1945年運輸艦(日) | 1947年護衛艦(日) |
海龍 | 1899年驅逐艦(德) | 1969年小型潛艇(意) | 1987年潛水艦(荷) |
艦名 | 第一代 | 第二代 |
安瀾 | 1867年廣東砲艦(英) | 1871年運輸艦(福州) |
建威 | 1870年練習艦(普) | 1906年驅逐艦(福州) |
伏波 | 1870年砲艦(福州) | 1946年護衛艦(英) |
靖遠 | 1872年運輸艦(福州) | 1887年巡洋艦(英) |
飛霆 | 1876年砲艦(英) | 1895年驅逐艦(英) |
福安 | 1870年砲艦(英) | 1894年運輸艦(福州) |
海籌 | 1898年巡洋艦(德) | 1945年砲艇(日) |
江犀 | 1912年淺水砲艦(德) | 1945年淺水砲艦(日) |
江鯤 | 1912年淺水砲艦(德) | 1945年淺水砲艦(日) |
福鼎 | 1911年砲艇(江南) | 1945年測量艇(日) |
普安 | 1917年運輸艦(德) | 1945年運輸艦(日) |
靖安 | 1917年運輸艦(德) | 1945年運輸艦(日) |
九華 | 1917年運輸艦(德) | 1972年測量艦(美) |
武勝 | 1928年砲艦(英) | 1965年巡邏艦(美) |
青天 | 1923年測量艦(漢口) | 1945年測量艦(日) |
咸寧 | 1929年淺水砲艦(江南) | 1945年佈雷艦(意) |
大同 | 1930年巡洋艦(江南) | 1966年拖船(美) |
海寧 | 1932年砲艇(江南) | 1945年砲艇(日) |
崇寧 | 1934年砲艇(江南) | 1945年測量艇(日) |
威海 | 1924年東北運輸艦(俄) | 1947年護衛艦(日) |
海虎 | 1928年廣東砲艦(港) | 1987年潛水艦(荷) |
永平 | 1945年淺水砲艦(日) | 1955年海岸掃雷艦(美) |
太原 | 1945年淺水砲艦(美) | 1968年護航驅逐艦(美) |
成功 | 1945年砲艇(日) | 1993年飛彈巡防艦(高雄) |
永德 | 1945年油艦(日) | 1995年遠洋掃雷艦(美) |
美樂 | 1946中型登陸艦(美) | 1962中型登陸艦(美) |
衡陽 | 1947年驅逐艦(日) | 1970年驅逐艦(美) |
華陽 | 1947年驅逐艦(日) | 1970年驅逐艦(美) |
汾陽 | 1947年驅逐艦(日) | 1993年巡防艦(美) |
瀋陽 | 1947年驅逐艦(日) | 1977年驅逐艦(美) |
惠陽 | 1947年驅逐艦(日) | 1971年驅逐艦(美) |
永順 | 1945年掃雷艦(美) | 1991年獵雷艦(德) |
永定 | 1945年掃雷艦(美) | 1991年獵雷艦(德) |
永嘉 | 1948年掃雷艦(美) | 1991年獵雷艦(德) |
沱江 | 1948年驅潛艦(美) | 1959年驅潛艦(美) |
洛陽 | 1954年驅逐艦(美) | 1975年驅逐艦(美) |
漢陽 | 1954年驅逐艦(美) | 1975年驅逐艦(美) |
南陽 | 1959年驅逐艦(美) | 1975年驅逐艦(美) |
注:
1、所附年代非完工日,而是以在華成軍日為準。
2、「鎮海」號還有一艘是電雷學校的雷駁船, 「海龍」號還有一艘是偽滿州國海警隊的警備艇,兩者皆未計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