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8日 星期六

北洋二十四上將之最終結局

引子

民元三年,削藩議起,撤各省都督,於京建將軍府,並設諸將名號,或就所駐省份開府建牙,俾出則膺閫寄,入則總師屯,內外相重,呼吸一氣,永廢割裂之端。惜袁公早殤,名器遂濫。

建威上將軍

段祺瑞,字芝泉,安徽合肥人。祖父佩公少年時曾與劉銘傳販私鹽、因之結識,官至淮軍統領。愛其孫,隨營伴讀。稍長,迭遭變故,祖,父,母皆喪,生計窘迫,絕意科舉,投武幕,入北洋武備學堂砲兵科,以最優畢業,保送德國習軍事,返,任威海隨營教官,歷日清甲午之役。

小站練兵,得昌保薦,出要職,軍中譽為「北洋之虎」。辛亥,率師南討,暗有反正意,曾饋南帥黎氏以密函,中有:「杯酒話前塵,萬馬濤聲天際湧。登臨懷故國,八公山色望中收」之句。不數日,果有逼宮之齊電出,共和遂成。民元後,歷陸軍部長多要職。

袁公去,攝大政,出國務總理。及至丁巳復辟,討平之。謂之再造共和。此後謀南北統一,文倚安福國會,武編參邊二軍,聲勢日隆。不意,曹、吳反,以清君側,誅小徐為號,發兵來攻,一戰而敗。隱。其後雖曾東山再起,出執政一職,又為馬二,俄狄所煽之暴民,匪黨所誣,迫去職,明心跡。

抗戰中,全大節,為國府迎於滬上,上親執以弟子禮。以病薨,年七十有一。宿敵吳氏挽之曰:

天下無公,未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奠國著奇功,大好河山歸再造。
時局至此,皆在今日不和,明日不戰,憂時成痼疾,中流砥柱失元勳!

鎮安上將軍

張錫鑾,字金波,浙江錢塘人。父為四川駐防軍官。幼即在軍中,習兵事,通戰陣。稍長,又取監生。軍中皆稱其智謀膽略,學識兼備。綽號「快馬張」,任通化知縣、錦州鳳凰廳候補道。

曾歷日清甲午之役,後以東督錫鑾以事去職。復任東邊道。兼安東開埠局總辦。任滿,升署度支司。辛亥,授命西征,定三晉。民元後,因懼東督趙氏仍戀故朝,兼之張、馮二將與張有早年招撫之誼,故調趙入京出清史館館閑職。

而授張以鎮安上將軍,節制東三省軍務。徐放湖北將軍。洪憲改元,封一等伯,列名​​將軍府,兼參政院參政。越年,主崩臣退,賦閒津門。築網師園,以風月自娛。民十年,病卒。

定武上將軍

張勳,字少軒,江西奉新人。少孤貧。投效廣西軍,累保至參將。日韓釁啟,隨毅軍防守奉天。袁公練兵小站,充管帶。庚子,防剿拳亂,敘功擢副將,賞壯勇巴圖魯。

兩宮回鑾,隨扈至京,諭留宿衛,日俄戰後,調奉天,節制三省防軍,賞黃馬褂。旋命總統江防各軍,駐浦口,調江南提督。武昌變起,與總督張人駿、將軍鐵良等籌戰守,江浙軍合攻江寧,糧援胥絕,乃退屯徐州。

人駿、鐵良走上海。命勳為攝兩江總督,賞輕車都尉。遜位詔下,並請優待皇室,保衛宮廷。民元後,倡丁巳復辟,事敗,避入荷蘭使館。旋赴津居,卒,年七十,諡忠武。老友紹英挽曰:

宿望重兼圻,峻節不隨風會轉;
孤忠依故國,大星竟隕海天寒!

宣武上將軍

馮國璋,字華甫。直隸河間人。武備學堂畢業,留堂任教習,後投淮軍聶士成幕府。曾歷甲午之役。小站練兵,因此為人好滔滔不絕,群僚笑其為「北洋之狗」。辛亥,率師南犯,揮北軍猛攻武漢,火燒漢口,既下漢陽,封男爵。

欲攻武昌,因袁欲反正,於三小時內連發七通電報召回。改任清廷禁衛軍統領,察哈爾都統,反對南北議和。時宗社黨擬遣其回前敵,接段軍,提控湖廣。事不濟。民元後,出掌兩江,失忠義,暗阻洪憲事。

段勢起,明授總統職,暗施調虎離山計,失兵柄,徐去職,卒於北平,年六十。其人言大號空,子孫亦有染,孫鞏,出入於倡優之間,儼然伶人矣。

彰武、鎮武上將軍

段芝貴,字香巖,安徽合肥人,北洋武備學堂出身​​,後留學日本。返,任北洋新建陸軍講武堂教官。善逢迎,由道員累遷至黑龍江署理巡撫。後以袁故去職。辛亥,隨袁復起,民元後,出武衛軍總司令,第一軍軍長,授彰武上將軍,署理湖北軍務。

繼與張錫鑾對調。授鎮武上將軍,節制奉天、吉林、黑龍江軍務,兼奉天巡按使,上表勸進,洪憲成,封一等公。其後與族弟結皖系,任段政府京畿警備總司令、陸軍總長,皖人呼之小段。直皖戰起,臨陣失機,大敗。去公職,隱。年五十六,卒。

振武、隆武上將軍

龍濟光,雲南蒙自人,滇南世襲土司,與陸榮廷有姻親之誼。投廣西藩司張鳴岐麾下,張昇兩廣總督,時廣東水師提督李淮跋扈,不受張命,因之,龍得援引,官至廣東提督,提三千濟軍入粵,以監水師。

辛亥,粵變,李降,張走,時局混沌,龍按兵百粵,初則靜觀其變,繼則遙受北命,期年間,竟出廣東巡按使,凜然封疆。然黨人多不忿,欲屠龍,奮戰經年,龍終去職,年五十八,卒。

昭武上將軍

姜桂題,字翰卿,安徽毫州人。少投行伍,僧格林沁衛隊官出身。後隨左宗棠剿回民,以功加提督銜,隸毅軍,授雲南臨元鎮總兵。甲午役,潰走金州,革職留營,觀後效。後應袁招入新建陸軍,統左翼。歷屯泰安,青州、濰縣。

以功加太子少保銜,賞穿黃馬褂,加尚書銜,調直隸提督兼統武衛左軍。辛亥,奉袁命,以毅軍換防京師,熱河,山海關等各處旗兵,助袁登位。民元後,授熱河都統,陸軍上將、昭武上將軍。

其後久掌毅軍,洪憲、丁巳皆參與其事,調和於各派之間,然事皆不順。暮年,出陸軍檢閱使閑職,年七十九,卒於京。為人極護桑梓,凡亳州商賈無論良莠,即運煙土,但經熱河亦庇護之。

德威上將軍

王士珍,字聘卿,直隸正定人。畢業於北洋武備學堂,隨袁創北洋軍,任新軍督操營務處幫辦兼講武堂總教習、工兵營統帶。與馮,段並稱三傑。其人不好張揚,人謂之神龍見首不見尾,故稱之「北洋之龍」。

歷任練兵處軍學司止使,又兼第六鎮統制、署理陸軍部侍郎。辛亥,袁氏起,充陸軍大臣。民元後,隱居,受袁邀復出,獲陸軍上將銜,任陸軍總長。

袁崩,出段內閣參謀總長,代理國務總理,兼任陸軍總長。其後以北洋元老的身分,多次居間調停直、皖、奉各系間的矛盾。年六十九,卒。一說其為暴卒,乃其女孫為張宗昌辱所致。

耀威上將軍

陸榮廷,原名陸阿宋,廣西武鳴人。家境赤貧,兩2歲喪父,五歲喪母,流落街頭,以割馬草為生。後入三點會,縱橫清越邊界,專與法人為敵。受招安,以功進廣西邊防督辦,保送日本士官學校深造。賜號「提勇巴圖魯」。

亡父母亦皆封為「建威將軍、「一品夫人」,然不思報效,卻與革黨相通,辛亥,反於西南。繼沈秉坤為廣西都督,民元後,依違與孫袁之間,坐大於邊陲,及至國民政府削藩,方失勢,隱居滬上,年七十而卒。

熙威上將軍

劉冠雄,字子英,又字資穎,福州人,父為箍桶匠,家貧如洗,投馬尾船政學堂,習水師。績優,官送英國留學,習炮術。返,供職海軍,歷甲午之役,戰後任「海天」艦管帶。

平步青雲之際,卻因艦隻觸礁獲罪,幸袁援手,方得免,遂入袁幕。民元後,出海軍總長。洪憲時,封二等公。其後歷多屆內閣,曾為福建鎮撫使,閩粵海疆防禦使。晚來隱居津門,年六十七,病卒。

虎威上將軍

曹錕,字仲珊,河北天津人。早年以販佈為生,後入天津武備學堂。隨軍入朝鮮,歷甲午役,戰後投袁世凱,升嫡系第三鎮統制。辛亥,軍移駐京郊南苑,為袁禁衛。民元後,任長江上游警備總司令。

上書請求改變國體,授虎威上將軍,洪憲初,再封一等伯。護國討袁軍興,率軍入川彈壓,與護國軍戰於敘瀘間,屢有斬獲。及上崩,始退,調直隸督軍。丁巳復辟,任西路討逆軍總司令,破之。段繼位,互不容,時方南下漢口,率部入岳州、佔長沙、取衡陽。

遂與南軍通,主七省同盟,討段,討奉,皆勝,控北京政府。以賄選手段為總統。二次直奉戰起,馬二倒戈,被軟禁。後獲釋,於洛陽與吳會,相顧涕泠。晚年寓居天津,日軍入,許偽職,不受。年七十六,卒。國府追贈為陸軍一級上將。

英威上將軍

李純,字秀山。直隸天津人。天津武備學堂畢業。歷任北洋軍政司,督練公所教練處提調,陸軍第一鎮騎兵營管帶、標統,第六鎮第十一協統領等職。

辛亥,所部改編為混成協,隨馮國璋南下同革命軍作戰,旋任第六鎮統制。民元後,隨馮南下,任江西都督。及馮為段所挾,邀往京師,特調其為江蘇督軍,駐節金陵。

時與湖北督軍王占元、江西督軍陳光遠並稱為直系之「長江三督」。任上治工商主實業,恤民生。然突以四十六歲壯年,暴卒而亡。官檔謂其:因憂國憂民而自戕。巷議其妾與馬弁私通,被李發現後,馬弁將李純擊斃,莫衷一是。

孚威上將軍

吳佩孚,字子玉,山東蓬萊人。傳其母有娠時,其父夢前明戚繼光,故以佩玉名之。六歲喪父,失教誨,少無賴,染煙癮,兼以攬訟詞,圤卦詞為生。後因事亡走他鄉。投武衛軍,為戈什哈。

庚子軍潰,復入保定陸軍速成學堂,習測繪科。業成,入北洋第三鎮。辛亥,擢砲兵管帶,移駐長辛店。翌年,袁以湯薌銘督湘,命曹部駐岳州互為犄角。湯慕其才,延攬之,為曹所覺,與人云:「與若為他人用,不若吾自用之」。

遂連拔數級,出第六旅旅長。至是,贊襄軍務,無役不予,戰必勝,攻必克。及至,連敗皖,奉二師,天下震怖。時方壽於洛陽,有聯謂之:

牧野鷹揚,百歲勳業才半紀;
洛陽虎​​視,八方風雨會中州。

眼見江山唾手,不意馮二陣前倒戈,功虧一簣。其後遊歷川,遼以詩酒自娛。晚來,居北平,東師入,擬請出山,辭不受。旋暴卒。事聞,上親臨致祭,聯曰:

三呼渡河,宗澤壯心原未已。
一歌見志,文山正氣自常存。

壯威、襄武上將軍

王占元字子春,山東館陶人。初讀私塾,稍長投身卒伍,選送北洋武備學堂第一期畢業。歷任淮軍哨官,新建陸軍工程營隊官,第七營管帶,累升至新軍第三協協統。辛亥,任北洋第二鎮統制。

民元後,繼任第二師長。率部調湖北,晉壯威上將軍,授襄武上將軍,督理湖北軍務。袁崩,任湖北督軍,兼省長,兩湖巡閱使。因湖北境內多兵變,加之湘鄂戰起,鄂軍敗北,為吳子玉聯合湘軍驅逐。匿居天津。辦實業,置房產,興教育。年六十九,病卒,歸葬館陶。

益威上將軍

田中玉,字蘊山,直隸撫寧人。北洋武備學堂出身​​。曾任北洋第一鎮砲隊第一標統帶、兗州鎮總兵等職。光緒三十四年,出東三省督練分所總參議。

民元後,歷任代理山東民政長、曹州鎮總兵、兗州鎮守使、陸軍第五師師長多職。調京任陸軍部次長,轉年任察哈爾都統。袁崩,歸魯,任山東督軍,兼省省長。後去職,於天津寓居。置房產,辦恒源祥紗廠。年七十三,卒。

靖武上將軍

王懷慶,字懋宣,河北寧晉縣人,幼即失怙,家道中落,年十八即投軍。庚子,王為直隸提督聶士成部下中軍,兼帶馬步衛隊。聶士成戰死八里台。王於槍林彈雨中,負聶屍回營棺殮,並親送靈柩至聶原籍安徽合肥安葬。由是聶家感激,而當道者嘉​​許之,譽之為忠義。其後,聶母專函介紹王投袁麾下,充任陸軍第二鎮馬二標標統,歷多職。

辛亥,於直隸省通永鎮總兵任上為部下所挾,擬從革命。偽應之,與諸將試馬於校場,乘不備,馳去。復引兵還,平之。黨人因之銜之,屢謀刺,皆不成。民元後,調為多倫鎮守使,屢徵蒙古,多有勝績。返,為北京步軍統領兼熱河都統,熱、察、綏巡閱使。掌控京畿防務幾十數年。晚隱於天津,尋卒。茲奇人必有奇病,因其腸病累年,因之軍中號其「馬桶將軍」。
  
匡武上將軍
  
王承斌,字孝伯,奉天興城人。少家貧,投行伍。入保定陸軍速成學堂。業成,隸北洋新軍。民元後,供職於直隸陸軍第一混成旅,後所部改為陸軍第二十三師,屬​​曹吳麾下。首次直奉之役,直勝,本擬長驅出關,王以己亦奉省人故,力主和議。和議遂成。因職權事,與吳漸不睦,二次直奉大戰,變反於內。直遂敗。功成本擬受封,不意張來,旋解職。隱。尋卒。子家禧,善丹青,以作插畫顯。
  
寧武上將軍
  
齊燮元,字撫萬,直隸寧河人。秀才出身,後考入保定陸軍速成學堂。業成,隸北洋新軍。民元後,率部歷多戰,少有勝績,然卻旅長累遷至陸軍第六師師長,江蘇督軍。北伐後,失權柄。轉投東朝,抗戰中,出華北綏靖軍總司令。及日降,被捕,戮於金陵雨花台。
  
炳武上將軍

蕭耀南,名衍珊,字衡山,湖北黃岡人。相傳為南朝蕭帝,祖籍浙江蘭陵,故又號蕭蘭陵。少家貧,中秀才,教館為生。徐考入湖北將弁學堂,入北京陸軍預備大學,業成,調清府中央練兵處任職。供職北洋,與曹,吳相識並結為知交。

民元後,長佐軍幕,以功進第三師混成旅旅長,隨軍南下,縱橫湖湘,多有功。晉湖北督軍。任上內舉賢才,外按境邊,一時間楚地蔚然成冠蓋雲集之地。及至吳敗,往投之,念故主,遂以權柄付之。越兩月,突病卒,世皆疑之,一說其妾喚趙英者,湖北人,美艷無雙,人稱「湘楚一絕」,實為赤黨諜報人員。暗圖之。未為可知。
  
恪威上將軍
  
孫傳芳,字馨遠。山東歷城人。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步兵科。其間入同盟會。返。長期駐防湖北。民元後,率部入閩,任福建軍務督理。江浙戰爭爆發,奉曹錕之命出兵援助齊燮元,夾擊皖系盧永祥,佔據浙江,任閩浙巡閱使兼浙江軍務督理,並乘機擴軍。

起兵驅逐蘇皖等地奉系勢力,於南京成立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自任聯軍總司令兼江蘇總司令,聘日本軍官岡村寧次為高等軍事顧問,開辦聯軍軍官學校,自兼校長,及至北伐軍入江西,親赴九江督戰,阻擋北伐軍東進,主力被殲後,潛赴天津向張作霖求救,被任為安國軍副司令,兼五省聯軍總司令。

繼續組織兵力阻止北伐,率殘部渡江反撲,與蔣、桂軍在南京龍潭一帶激戰五天失敗。北返,出魯西前線總指揮,與蔣、馮部作戰,敗回濟南。張作霖被炸,率殘部退至冀東灤州一帶,由晉軍收編。此後,赴瀋陽,寄食張學良門下,後在天津為報父仇之施劍翹刺死。
  
義威上將軍
  
張宗昌,字效坤,山東掖縣人。幼母祝氏闖關東,廣結豪俠。辛亥初,返鄉,投民軍都督胡瑛麾下,隨軍至滬上。任光復軍團長。後刺陳其美,以作覲見之禮,投袁。數年間依附於各系之間,久不得志。因緣際會,終得魯督一職。南軍北伐,張率直魯聯軍南下,戰不利,率殘部退濟南。及張死,南軍日進,恐,欲退關外,小張不允,勢迫,棄軍走,東渡扶桑。返,於濟南火車站為報父仇之鄭繼成刺死。
  
曜威上將軍

李鼎新,字承梅,福建侯官人,考入福州船政學堂,習駕駛。官送出洋。留英,先入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旋返格林威治海軍學院進修炮術。返,調北洋艦隊,授以五品軍功補用千總。升署右翼中營游擊、「定遠」艦副管駕。

歷甲午役,以功補參將。戰後,遭奏劾,革職。經直隸總督、北洋大臣袁奏保,開復原官。辛亥初,署理新設海軍部軍法司司長。民元後為海軍部參事,曾脫離北京政府,入護國軍,後繼薩鎮冰任直系海軍總長。直系敗,隨之去職。年六十九,卒於滬上。

同武上將軍

閻錫山,字百川,號龍池,山西五台人。幼入私塾,寡言,尚遊俠。年十五,入票號,交遊漸廣,有大志,摘錄古聖賢修己治人之名言要語,名《補心錄》。庚子,考入武備學堂,留東,入振武學校。結黨人,入同盟會軍部分支「鐵血丈夫團」,續入日本弘前步兵第三十一聯隊實習,績優,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與李烈鈞,唐繼堯等為同窗。

歸國,升標統。辛亥,武昌變,亦率部反正,以太極八卦旗為軍幟,克復太原,破滿城。當選山西都督。繼與北洋軍會戰數月,期間轉戰歸綏。南北和議成,乃歸​​。其後主政山西數十年,編練晉軍,羽翼漸成,中原戰事起,諸藩皆削,唯其獨存。抗戰中,亦有功。及至己丑,隨國府南狩,任行政院長兼國防部長。薨於台,年七十有七。

其善將將,禦下以寬,及其離太原,勉諸將以忠義,麾下皆誓死報,群曰:「城存與存,城亡與亡。野戰不成守城,守城不成巷戰,巷戰不成短接,短接不成殉國。」及城破,軍民千萬,浴血街頭;同仁五百,成仁火中。方是時,敵焰方炙,各疆吏降者不可數,唯太原,城陷時,無一降者,烈矣。
  
揚武上將軍
  
馮玉祥,原名基善,字煥章。安徽巢巢湖人。幼家貧,投淮軍,於軍中讀埠外報籍,漸有革命之志,組武學研究會,潛謀反清。辛亥,聞南方變,欲應之,與灤州兵事,任民軍參謀,事敗,遞解回籍,賴其妻劉氏為北洋協統陸建章侄女故,得免。然同志皆死於難,深憾之。遂有日後驅廢帝出宮之舉,以完諸友遺願。

民元後,自領西軍,縱橫豫陝,依違於各系之間,叛覆無常,人稱「倒戈將軍」。戊辰,上任之為行政副院長,以羈縻之。稍後,削藩議起,麾下諸將皆歸正,勢去,歷閑職,悠遊歲月,及至黨國南狩,身在域外,不思共赴國難,反欲歸受偽職,然逢海難,卒於域外,豈非天哉?年六十六。其人一生雖稱信洋教,自號「基督將軍」,然觀其行事,儼然猶大云,誠為天下笑。

闐武上將軍

楊增新,字鼎臣,號藎臣,雲南蒙自人。己丑進士,選為甘肅中衛知縣。歷河州知州,武備學堂總辦,鎮迪道尹兼新疆提法使等職。辛亥,暗策伊犁獨立,民元後,袁任為新疆都督。

任上,拒俄、防日、抑回、羈蒙,窺伺中原。自作詩云:

共和實草昧初開
羞稱五霸七雄
紛爭莫問中原事
邊庭有桃源勝境
扭率南迴北準
渾噩長為太古民。

治疆期間頗有政聲,後為部下所刺。年六十有六。
  
肅威上將軍

薩鎮冰,字鼎銘,原籍雁門, 先世為色目人,隨忽必烈入中原,遷閩,父怡臣,為諸生,以教館為生。幼入福州船政學堂,習航海,赴英進修。學成,返,任軍職,歷清日黃海多役,幸得脫。辛亥,授海軍大臣,提艦南下,至江上,部下譁變,棄艦走,隱滬上。

民元後,曾代北洋國務總理職,任福建省長,北伐起,再度退隱。後福建十九路軍叛,亦有與。抗戰中,謀投延安,事覺,被國府所截,返福州,及黨國南狩,以耄耋之年,再投紅朝。越三年,而卒。年九十有四。終其一生,身侍三朝,雖為國士,然無愧乎?
  
樹威上將軍
  
張紹曾,字敬輿,直隸大城人。少入北洋武備學堂,業成,保送日本陸軍士官學校。返,受召見,並隨攝政王出洋考察歐美陸軍,辛亥,與南軍通,密應於灤洲,事瀉,走。民元後,曾與討逆之役。後出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尋下野。隱於天津。暗與馬二等謀再起。張作霖掌京畿,深忌之,遂使人刺之。年四十八。
  
鎮威上將軍
  
張作霖,字雨亭。奉天海城人。綠林出身,徐受招安,編為巡防營。辛亥,提兵入省,漸控大局。民元後,投袁,洪憲時,封子爵、授盛武將軍,督理奉天軍務兼巡按使;袁崩,附日,為奉天督軍兼省長、 東三省巡閱使,久掌遼東。

其後,直奉戰起,入關,佔魯,平蘇、定皖,兵鋒直抵滬上。遷行在至京, 出安國軍司令,僭號陸海軍大元帥,代行中華民國事。未及,蔣公吊民伐罪,北伐之師旦夕且至,恐,遁走,至皇姑屯,為日人炸斃。年五十有三。子學良,別有傳。
    
莊威上將軍

昌,字午樓,滿洲正白旗人,同文館卒業,曾往德日考察軍事,歷任陸軍部右侍郎,尚書。辛亥,任陸軍大臣,率北洋新軍兩鎮南下平亂,奈部下北洋諸將皆不受節制,請辭。民元後,任總統府侍從武官長,受陸軍上將銜。每以總統特使的身份入宮,充覲見禮儀。洪憲帝制​​亦受封。丁巳復辟,贊襄之,事敗,欲自刎,不得。尋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