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0日 星期五

日本陸軍大學、陸軍士官學校、東京振武學校與清末民初中國軍人的關係

關於民國軍人和日本軍官學校有這麼一個傳說:

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宣布畢業生的名次是從前向後的,第一個名字就是「蔣方震」(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蔣百里),當年那一期步兵科畢業生有日本人三百餘人,中國留學生四名,泰國等國留學生若干名,就這樣,第一名被中國留學生蔣方震拿了,天皇的賜刀(據說是前三甲有此榮譽)當然也歸中國了。日本士官普遍感到面子上難以忍受。誰知接着宣布第二名,還是中國人,這第二名就是後來從雲南起兵反袁的蔡鍔。於是宣布第三名之前,日本方面先查一下,不幸,這次的結果還是中國人!名叫張孝準。日本士官學校的畢業發布官是伏見宮親王,惶恐之下感覺無法向天皇交待,臨時從後面換了一今日本學生作第三名,想想前四名日本人不過半也尷尬,又增加了一今日本學生作第四名,於是張​​孝準得了第五。

增加的兩今日本人是誰呢?一個名叫荒木貞夫,後來的日本陸軍大將,陸相,甲級戰犯:一個名叫真崎甚三郎,後來的台灣總督,陸軍大將,二二六事變(「帝都不祥事件」))的幕後黑手。此外還傳說,這一期裡面的日本畢業生還包括如下名字:小磯國昭,本莊繁,松井石根,阿部信行……堪稱日本陸軍的一代精英,皆慘敗於蔣百里、蔡鍔之手。

還據說從此以後,日本陸軍士官學校規定中國留學生必須與日本學生分開授課,以免同樣場面重演。


然而這些想像力不錯的東西,卻都不是真實,僅僅是以訛傳訛。實際情形是,蔣百里1904年入學,而蔡鍔是1904年畢業回國,應該是16期,兩個人並不是同一期!而且陸士優等生的賞賜品一開始是望遠鏡,後來換成了銀錶,似乎沒聽說有賜刀!事實上,只有陸軍大學(不是陸軍士官學校,而這個陸軍大學,貌似不對中國人開放的)前六名畢業生才有天皇賜刀,號稱「軍刀組」、而陸大報考資格,需要陸士前20%的成績,在部隊兩年以上經歷,未滿30歲的中、大尉軍官。中國人不可能在日本軍隊服役2年以上,最多只能是旁聽或訪問,所以中國沒有哪個真是日本陸軍大學畢業的。也就不存在甚麼賜刀一說了,所以當時中國留學生最多也就是在陸軍士官學校畢業,而且還是少數人。

再者,荒木貞夫、真崎甚三郎、本莊繁、松井石根、阿部信行是陸士更早的第九期,小礬國昭也是比蔣百里早的陸士第十二期的,根本不可能是蔣百里的同學。真正和蔣百里同窗的日軍著名將領,有東條英機大將、後宮淳大將、前田利為大將、飯田貞固中將、莜塚義男中將、鈴木重康中將、岩松義雄中將等人。

事實上不少後來民國的軍政人員不過是在日本的東京振武學校(據說是專門為中國留學生開辦)學習,而不是陸軍士官學校。這個東京振武學校創辦於1900年,原名成城學校,1903年改名振武學校,好像一直開辦到1914年。該校比起陸軍士官學校來,那簡直就是業餘的東西了,其作用就是讓基本上沒有軍事知識的中國青年先去那裡了解熟悉一下軍事基本知識,然後在作為預備生去陸軍士官學校學習。雖然東京振武學校有忽悠中國留學生和坑人之嫌,但在當時清末民初那一段時間中國普遍缺乏軍事人才的背景下(甲午一戰,清軍裝備雖然先進但不過是拿著優良武器的冷兵器部隊而已,而更有外國記者記載在民國初年的軍閥混戰,雙方槍聲響了一天都沒打死幾個人--因為沒有瞄准後開槍的習慣,據說大規模將瞄准後開槍的習慣當做教科書編入教材的還是蔣介石提出的),該校還是對中國近代軍事歷史產生比較重要影響(至少讓人明白如何瞄準射擊)。蔣介石自詡是陸軍士官學校畢業,其實他是1910年冬天從振武學校畢業,見習期間分配到北海道新偶縣高田鎮的13野炮聯隊,而主要工作是餵馬--可見日本對中國的防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