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7日 星期一

七七「蘆溝橋事變」抑或「盧溝橋事變」?

雖然【】【】兩字不同,但「蘆溝橋」和「盧溝橋兩種寫法都可以

類似問題, 網友【MARCO】君(博士級1級)於 2006-12-22的回答已經非常清楚,可入該頁參考: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6122104171


A:嚴格來說,蘆溝橋方為對的,蘆溝橋之名在古詩詞中亦已沿用己久,由宋至清共計五百年其實一直沿用;但因後世乾隆時世把誤寫盧溝橋亦收入詞彙當中故變成兩者皆用的狀態。
蘆溝橋位於北京西南豐台區盧溝橋鎮永定河。因永定河舊稱蘆溝河(也叫渾河、小黃河;康熙三十七年開始建築河堤時,始名永定河,附近的蘆溝橋亦以蘆溝命名。蘆溝橋始建於金世宗大定29年(1189年,金朝已佔領該處大宋領土時),成於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初建時命名為廣利橋,後才因建於蘆溝上而改名。

至於為甚麼會叫蘆溝河--據水經載,北魏時,蘆溝河的原稱再為「清泉河」,由於遼金兩代濫伐森林,腐殖質土壤受到沖刷,水色變褐,時人呼黑為蘆,久之習名「蘆溝河」。

 而有關盧溝橋為蘆溝橋之誤,可見以下文章(作者為作家容若,於2005年7月發表):



早於宋時,詞人范成大於孝宗乾道六年(一一七零年)出使金國時,就曾寫題為《九日過蘆溝》一詞(別本題《燕山九日作》)﹕「萬里漢家使,雙節照清秋。舊京行遍中夜,呼渡濟黃流。寥落桑榆西北,無限太行紫翠,相伴過蘆溝。歲晚客多病,風露冷貂裘。對重九,須爛醉,莫牽愁。黃花為我一笑,不管鬢霜羞。袖裏天書咫尺,眼底關河百二,歌罷此生浮。惟有平安信,隨雁到南州。」可見早於宋時,就已是用上蘆溝一詞。

南宋時期也有另一詩人用草頭蘆。他不是宋人而是金人,那是「問世間情是何物」的元好問。其七律《出都》末句云﹕「行過蘆溝重回首,鳳城平日五雲多。」金宋敵對,同用草頭蘆,其理不言而喻

元代詩詞,不論提到蘆溝、蘆溝橋或蘆溝曉月,都用草頭蘆。有首七言古詩更能說明非用此字不可,那是陳孚的《蘆溝曉月》,其末句是﹕「忽驚沙際金影搖,白鷗飛下黃蘆立。」

明代詩人之詠蘆溝、蘆溝橋或蘆溝曉月,同樣是用草頭蘆。除了他們知道該地得名由來,當時由官方到民間也統一用這個字了。

清承明制,有關地名都用草頭蘆,康熙皇帝的七絕《曉發蘆溝》值得一提。此詩寫於康熙四十年(一七一 年),見於他的《聖祖仁皇帝御製詩》。這部詩集雖然收入四庫,乾隆君臣又安敢改動「皇祖」的作品﹖正如在「皇父」雍正時修成的《古今圖書集成》,保留了 金、元、明諸史和范成大等人的作品用「蘆溝」的材料而不能動其毫毛一樣。由范成大詞到康熙詩,相距五百多年,有關詩詞一直用草頭蘆,不因改朝換代而變。

「蘆溝橋」之所以變成「盧溝橋」,因十八世紀七十年代時,乾隆皇帝曾到蘆溝橋遊覽;當時他錯在橋東的碑亭內提字時把沿用了幾百年的「蘆溝曉月」寫成「盧溝曉月」,臣下為了掩飾主子寫別字,於編纂四庫全書時將史部、集部大批典籍改動,如宋、遼、金、元諸史,范成大、李東陽等人的詩集,所用「蘆溝」一律改成「盧溝」,致此詞有蘆盧之異,影響到民國以後編字典的採取模稜兩可態度。

除此之外還有另一次影響因素,其影響更甚20世紀80年代日本政府修訂《常用漢字表》廢「蘆」存「盧」後,台灣海峽兩岸官方,莫名其妙地也把「蘆溝」改成「盧溝」﹔這次影響更大,編字典的竟把「蘆溝」統一於「盧溝」﹗

以下就又有另一首清代詠蘆溝的詩,亦是用上蘆溝一詞:

《蘆溝》張問陶

蘆溝南望盡塵埃,木脫霜寒大漠開。
天海詩情驢背得,關山秋色雨中來。
茫茫閱世無成局,碌碌因人是廢才。
往日英雄呼不起,放歌空吊古金台。

」 

對其答案,愚僅僅有一點點保留而已,文中曰「時人呼黑為蘆,久之習名『蘆溝河』」。愚則認為,自古黑色為「盧」,并非「」,故此點不可以入証。其實【MARCO】君的其它舉証,實已足矣。

河北一帶本盛產蘆葦,著名的「白洋淀」就在北京南一小時車程的地方,那裡的萬頃莽莽蘆葦蕩委是壯觀。永定河原名「蘆溝河」,之所以稱「蘆溝河」原應是因河溝邊滿是蘆葦而得名,而「蘆溝橋」則是因「蘆溝河」而得名。

而「盧溝橋」則是因乾隆皇的《盧溝曉月》而改的名字。

蘆溝橋正名叫廣利橋。位於北京市西南15公里的永定河上。蘆溝橋址自古以來已是燕薊地區通往華北平原的渡口。此橋先後被建成浮橋和木橋,金大定二十九年 (1189年)至明昌三年(1192年),蘆溝橋被改建為一座永久性的石拱橋。後經多次維修,至今保存完好。這是一座著名的古代聯拱大石橋,全長 266.5米,寬9.3米。橋的兩側安有欄板,橋頭建有《盧溝曉月》碑亭,立有華表,而石獅、石象等雕刻,則有裝飾或寓意平安之用。橋墩平面為船形,分水尖(船頭最前端接觸水面的部分)上包有三角鐵,可以斬冰、分水。橋墩和拱券均為石砌,石間用腰鐵(作接合用類似鐵箍的構件)連接,十分牢固。橋上雕刻精美,自古受人稱讚。

在元代,意大利人馬可孛羅來華,在其遊記中對蘆溝橋作了高度評價。故西方人又把蘆溝橋喚作「馬可孛羅橋」。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蘆溝橋向中國軍隊進攻,是為「七七蘆溝橋事變」,從而展開了全中國維時八年的抗日戰爭,而蘆溝橋也成為抗日的紀念地。

字典解釋
◎ 飯器。
◎ 黑色:「盧弓盧,盧矢百」。
◎ 古同「壚」,酒家安放盛酒器的土墩子。
◎ 姓。


字典解釋
◎ 〔蘆葦〕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於水邊,莖中空,莖可編席,亦可造紙。簡稱「蘆」,如「蘆花」、「蘆根
」、「蘆笛」、「蘆席」、「蘆蕩」;亦簡稱「葦」,如「蘆叢」、「蘆塘」、「蘆箔」、「蘆蕩」。
◎ 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