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7日 星期一

容若:由范成大詞到康熙詩

《明報月刊》第40期,2005年7月

  年年七月說「蘆溝」,知否此詞改成「盧溝」 有過兩次高潮--一在十八世紀七十年代,一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前一次,因乾隆皇帝把沿用了幾百年的「蘆溝曉月」寫成「盧溝曉月」,臣下為了掩飾主子寫別字,於編纂四庫全書時將史部、集部大批典籍改動,如宋、遼、金、元諸史,范成大、李東陽等人的詩集,所用「蘆溝」一律改成「盧溝」,致此詞有蘆盧之異,影響到民國以後編字典的採取模稜兩可態度。後一次,在日本政府修訂《常用漢字表》廢「蘆」存「盧」後,台灣海峽兩岸官方,莫名其妙地也把「蘆溝」改成「盧 溝」﹔這次影響更大,編字典的竟把「蘆溝」統一於「盧溝」﹗

  所幸乾隆君臣改字時,不曾收入四庫的宋、 元、明以迄清初的典籍,或與康熙、雍正有關而不敢改的,其材料保留到今天,使我們得以去偽存真,明辨是非和不做字典奴隸。范成大《水調歌頭》詞用字之異於 其詩,就是一例。范詞寫於宋孝宗乾道六年(一一七零年)出使金國時,題為《九日過蘆溝》(別本題《燕山九日作》)。原詞值得欣賞:

萬里漢家使,雙節照 清秋。舊京行遍中夜,呼渡濟黃流。寥落桑榆西北,無限太行紫翠,相伴過蘆溝。歲晚客多病,風露冷貂裘。
對重九,須爛醉,莫牽愁。黃花為我一笑,不 管鬢霜羞。袖裏天書咫尺,眼底關河百二,歌罷此生浮。惟有平安信,隨雁到南州。」范詞用「蘆」,顯示范詩用「盧」經過竄改。

  據史書記載,范成大使金時堅強不屈,幾乎不得南返。讀此詞看到他以能保民族氣節而自豪。不知今天媚日改字之輩有何感想﹖

   南宋時期也有另一詩人用草頭蘆。他不是宋人而是金人,那是「問世間情是何物」的元好問。其七律《出都》末句云﹕「行過蘆溝重回首,鳳城平日五雲多。」金宋敵對,同用草頭蘆,其理不言而喻。

  元代詩詞,不論提到蘆溝、蘆溝橋或蘆溝曉月,都用草頭蘆。有首七言古詩更能說明非用此字不可,那是陳孚的《蘆溝曉月》,其末句是﹕「忽驚沙際金影搖,白鷗飛下黃蘆立。」既然「溝」以「蘆」名,何能別寫﹖

  明代詩人之詠蘆溝、蘆溝橋或蘆溝曉月,同樣是用草頭蘆。除了他們知道該地得名由來,當時由官方到民間也統一用這個字了。今天我們看到李東陽詩中的「盧溝曉月」,一如乾隆御筆,乃因其詩集收入四庫後所竄改,正如范成大詩用字異於其詞。

  清承明制,有關地名都用草頭蘆,康熙皇帝的七絕《曉發蘆溝》值得一提。此詩寫於康熙四十年(一七○一年),見於他的《聖祖仁皇帝御製詩》。這部詩集雖然收入四庫,乾隆君臣又安敢改動「皇祖」的作品 ﹖正如在「皇父」雍正時修成的《古今圖書集成》,保留了金、元、明諸史和范成大等人的作品用「蘆溝」的材料而不能動其毫毛一樣。

  由范成大詞到康熙詩,相距五百多年,有關詩詞一直用草頭蘆,不因改朝換代而變。讀這些詩詞,有助於去偽存真,明辨是非,不做字典奴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