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4日 星期二

同治回亂

是說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一直在中國歷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也是今日中國境內人數較多的少數民族之一。不過歷史上回漢衝突的戲碼可謂層出不窮,互相屠戮的記錄實在太多,直到二○○六年,河南省中牟縣狼城崗鎮仍然爆發大規模的回漢衝突,最少造成百餘人死亡,上千人受傷(注一)。而衝突的原因,一言以蔽之,就是回民認為漢人長期仗勢欺人,而地方官員又往往偏袒漢人,因此一但出現因細故而起的小衝突,馬上就會挑動回民群眾的敏感神經,一但事情沒有好好的處理,衝突立刻就會擴大,最後一發不可收拾。回漢兩族的往復仇殺,在中國歷史上是常態,算是中華文化裡的基本常識。只是這不光彩又幽暗的一面,往往被刻意的隱瞞與遺忘,因此很少人知道史上最大規模的回漢衝突,死亡人數恐怕高達二千多萬人,而且就發生在清朝的同治年間,距離今天也才不過一百五十幾年。是的,你沒有看錯,我也沒有打錯字,在這場衝突中,憤怒的回族大規模屠殺漢族,漢族也大規模的屠殺回族,二千多萬人死亡是目前多數學者的估計,大概就等於今日所有台灣人的數目。

同治回亂爆發在一八六二年,也就是同治元年,亦稱「陝甘回變」,衝突的引爆點是所謂的「買竹事件」(注二)。歷史上對於所謂的「買竹事件」有很多不同的說法,不過這都不是重點,因為一個正常的社會,絕對不會因為小小的買賣糾紛而變成不同族群的彼此仇殺。會這樣都是積怨已久,最後星火燎原,同治回亂也不例外。積怨一方面來自於清王朝在中葉以後,吏治急速敗壞,苛捐雜稅繁多,回民已迭有怨言,屢屢爆發小規模的反抗事件。而另一方面,在一八五一年,太平天囯在廣西起事,中國南方一片戰火,清王朝將多數軍隊調往南方參戰,北方防務空虛,因此開始鼓勵地方組織民兵,通稱團練。一來積極備戰,以防太平天囯的部隊北犯,二來就近監視陝西、甘肅兩省的眾多回民,因為南方雲南一帶的回民,受到太平天囯起兵成功的鼓勵,也已經在一八五六殺官起兵,史稱「雲南回亂」。清政府非常擔心陝西、甘肅一帶的回民與雲南的回民合流反清,因為當時陝西、甘肅一帶為回族的群居之地,回民人口接近一半,陝甘回族若有不穩,必成大禍。因此清政府除了加強軍管,編組團練,更嚴令地方官員要加強戒備,防犯於未然。套句中國今日的用語,就是要「緊抓維穩工作」。

但是歷史上的維穩工作,總是失敗的多。因為由貪官污吏來進行維穩,結果一定是貪官污吏藉手中之大權趁機斂財,令民怨更加沸騰。當時的陝西、甘肅就是如此的情況,腐敗的地方官員不斷欺上瞞下,粉飾太平,中飽私囊。在當地屯墾之漢族,又往往與地方不肖官員或團練勾結,圈佔回民田產,一但事跡若敗露,回民聚而告官,又每每誣之勾結逆黨,聚眾造反。白話一點來說,就像今天中國的新疆建設兵團,常常與當地的不肖官員勾結,惡劣侵佔少數民族的土地,如果少數民族不滿,聚集起來抗議,就指控他們是東突恐怖份子,以維穩的名義來進行鎮壓。最後新疆情勢不穩,就如同當時的陝甘回區一樣。更雪上加霜的是,清王朝的國力一年比一年孱弱,一八六○年爆發英法聯軍之役,清政府連首都北京都守不住。隔年咸豐皇帝病逝,年幼的同治皇帝即位,又爆發政變,慈禧太后成功奪權。此時清政府是內憂外患,正值風雨飄搖之際,此時不反更待何時。陝甘一帶情勢極度不穩,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激出大規模民變只是早晚的問題而已。

一八六二年,同治元年,「買竹事件」使回漢爆發第一次的衝突,當時事情並沒有到達無法挽回的地步。但是有兩個重要事件使情勢急轉直下,一是緊張的地方官員開始調動部隊「維穩」,但與回族素有恩怨仇隙的不肖軍官趁機屠村,燒殺擄掠,使震驚的回民認為再不反抗就是死路一條。同時南方的太平天囯也看到了這樣的情勢,趁機分兵北上,希望與陝甘回民合作。一瞬間陝甘地區的回民紛紛組織民兵,保衛自己的家園,同時攻擊漢族村落作為報復。雙方彼此屠村,殺到血流成河,情勢一發不可收拾。清政府在知道陝甘回變後,又派出大批軍隊來支援鎮壓行動,清軍又以血腥屠村來作為嚇阻,讓回民更加群情激憤,於是遍地峰火,回族的民兵組織不斷擴大,最後達「十八大營」之說。到此時,陝甘局勢已經完全失控,回族心中長期的怨恨,讓他們血洗每一個漢人村落。漢族心中的恐懼,也讓他們屠殺每一個回族聚落。人類史上最可怕的種族滅絕式戰爭,就此拉開了序幕。

同治回亂總共歷時十餘年,會死這麼多人,在於這十餘年間,回漢雙方往復不斷的報復性屠殺。 最後陝西、甘肅兩省受災最慘,可謂十室九空,更波及河南、新疆、青海、內蒙古等地。同治回亂會蔓延如此之廣,拖延如此之久,與當時清政府所採取的戰略有關。因為當時除了有陝甘回變,南方還有更嚴重的太平天囯之亂,而清政府的將領與智囊都認為,南方的太平天囯才是首要的心腹大患,因為太平天囯最有組織,同時佔領江南富庶之地,定都南京,已經與北京的清政府成對立之勢,必需全力對付。陝甘回變的主要政治訴求,是在黃河以西的回區建立屬於他們自己的伊斯蘭國, 回族民兵主要在驅逐壓迫他們的漢人,並無意威脅北京。清政府的將領以此戰略,擬定了「北堵南攻」的戰術,也就是在北方採取圍堵策略,將回變控制在陝甘兩省,但在南方採積極進攻的策略,先除威脅最大的太平天囯。但是這樣的圍堵策略,卻也讓陝甘兩省的回族民兵,有時間在幾年內將這兩省之中的漢族城鎮、大小村落,屠戮一空。 

而調往平亂的清軍部隊,除了無力採取主動攻勢以外,軍紀又差,見到漢人聚落遭到屠村更是心生怨恨,於是以更慘烈的手段進行報復,姦擄之慘無以名狀。昔日的繁華地區,竟然變成數百里內毫無人煙,惡狼成群遊蕩於市街之上。陝甘回變的兩年後,也就是一八六四年,太平天囯氣數已盡,南京城遭清軍攻破,太平軍的主力部隊紛紛潰敗出逃。但是要肅清盤據各地的太平軍,又花了近兩年的時間。清政府終於在一八六六年完全控制了的南方情勢,回過頭來準備處理陝甘回變。同年,左宗棠被任命為陝甘總督,隔年再授予欽差大臣全權督辦陝甘軍務之職,開始積極圍剿陝甘地區的回族民兵(注三)。但距離回變開始之時,已經過了漫長的六年。左宗棠看準了各地回族民兵的組成與來源都不同,互不隸屬,亦常有矛盾,因此一方面先誘降部份回族民兵,一方面再各個擊破。左宗棠採「緩進急戰」的戰術,穩紮穩打,有八成把握才會與回族民兵決戰,進展雖然緩慢,但是頗有成效。 
 
左宗棠的步步進逼,陝甘一帶的回族紛紛出逃,多數逃往新疆一帶,甚至一路逃到今日的中亞地區。因為逃不掉的,就成了清軍報復的對象,保守估計,也有數百萬回 民死於後期的清剿戰爭之中。幾年前回族仇殺漢族,幾年後變成漢族仇殺回族。殺到後來,在陝甘兩省的回民,真的變成了少數民族。左宗棠一路追擊出逃的回民,直到一八七七年肅清新疆全境為止。長達十餘年的同治回亂,才算真的告一段落。這場戰爭最後到底死了多少人,實在無法正確估計,但是散諸於史册上的記載,實在慘不忍睹,每場戰役的屠殺人數都是從萬人起跳。手無寸鐵的百姓、婦女小孩,都是照殺不誤。不投降的士兵與投降的戰俘,也沒有差別一律殺光。回族殺漢族, 漢族殺回族,回族民兵因為搶地盤,也互相屠殺,漢族士兵為了搶戰利品而鬧翻,也內訌開打,殺光友軍。加上趁亂而起的土匪,大兵之後隨之而來的飢荒兇年。最後估算有兩千萬人死亡,應該算是很保守的估計。有縣志記載,回變之前全縣有十萬餘人口,最後竟只剩躲入山上的數百人生還。戰區之慘,實在令人不忍卒睹。 
 
同治回亂結束了,回漢仇殺的事件卻從未絕跡。清末民初的混亂時期、北洋軍閥割據時期、中日十五年戰爭時期、國共內戰時期,大大小小的回漢衝突事件仍然層出不窮。只要中國的中央政府不穩,回變一定再起。也因此有「國有難,回必亂」之說。只是換個角度來想,回族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反抗,根源也在於中國歷朝歷代, 對待少數民族或邊疆民族的方式,多採高壓統治,一但中央政府的力量開始變弱,這些飽受欺凌的少數民族或邊疆民族當然就會起而反抗,每每出現報復性仇殺。但是等到中國內部改朝換代的動亂結束,中國的中央政府又有足夠力量時,有野心的皇帝總是開始東征西討,攻擊屠戮邊疆民族以成就自己的盛世武功。然後因為山高皇帝遠,貪官污吏趁機欺壓這些民族,作威作福,再度積累民怨。小規模的反抗衝突不斷出現,雖然一開始都被官方鎮壓,但是一次又一次的血淚故事,又為將來的血腥報復仇殺累積了巨大的能量。今日中國新疆與西藏地區的情勢會如此緊張,並非偶然,共產黨政府的高壓維穩手段是無法徹底解決問題的,那只是在為未來的血腥悲劇添磚加瓦而已。


注一:中國官方的資料稱有二十餘人死亡,百餘人受傷。但是中國官方媒體往往刻意淡化這類衝突事件的嚴重性。

注二:買竹事件有許多不同的說法。一般最常見的有兩個,一是說有回民向漢人買竹子,漢人答應出售後卻又臨時反悔,認為賣的太便宜了,想要取消交易,不承認有買賣之事,誣之為竊竹。回民氣憤難耐,找同村回民齊聚理論,漢人卻告官。官員偏袒漢人,令回民更為不滿,聚眾包圍官衙要討公道,官員指回民要造反,出兵鎮壓,屠殺該回民村落。四方回民村落見此慘事,忿恨難平,遂起兵殺官,屠戮漢人城鎮,以為報復,終成回變。而另一個說法是回民蓄謀反叛已久,購買大批竹子製作兵器,市面竹子遭搜購一空,官方查覺有異,追剿出大批竹製兵器,回民見事跡敗露,遂起兵反清。

兩種說法以前者較為可信。

注三:當時中國北方除了回亂以外,亦有捻亂,捻軍是由一般農民所組成的反抗軍,與太平天囯與回族民兵都有連絡合作。左宗棠的綏靖戰略,也採「先捻後回」之策。不過捻軍起義是另外一個故事了,本文在談陝甘回變,因此且先略而不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