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說自從想要反攻大陸的獨裁者死掉後,台灣的裝甲部隊就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除了海島守勢作戰以海空軍為先以外,陸軍這十年來的新歡是武裝攻擊直升機與雲豹裝甲車,更讓傳統的裝甲部隊倍受冷落。再加上黃埔精神特有的欺上瞞下作風,帳面上一切「河蟹」,但卻舉國皆知目前數款戰車的妥善率是奇差無比,可能只能維持在三成左右,更讓裝甲部隊長期蒙上惡名。甚至有國內某軍事雜誌發現,許多CM-12(注一)已被打入封存裝備,只剩下少數仍在服役,而對此大為不平。但是小道消息卻指出,這批CM-12是因為妥善率實在低的離譜,加上三階段裁軍後,裝甲部隊也略有縮編,軍方才會出此下策。目前台灣裝甲部隊手上只剩下某大帥在位時所主導的超級失敗之作CM-11(注二),與美國人在第一次波灣戰爭後半買半相送的M60A3 TTS。離目前新一代的主力戰車已經有段不小的戰力差距。
只是要換裝新型主力戰車似乎仍然是遙遙無期。這除了與目前國內的政治情勢有關以外,更大的原因恐怕還是連軍方都開始質疑「主力戰車是否還適合今日的台灣戰場」了?雖然這幾年也有很多人投書,指稱傳統主力戰車仍然有其重要的戰術價值,要籌獲M1A1/A2也不一定沒有機會。如美軍目前正在逐漸撤離伊拉克與阿富汗戰場,上千輛的參戰戰車正在跳樓大拍賣。連已經瀕臨破產的希臘都在考慮是否接手這批戰車,購買其中的四百輛作為希臘的下一代主力戰車。美軍開出的條件非常的優惠,只要買方願意自付運費,這批戰車就任君挑選。過去台灣的那批M60A3 TTS就是以這樣的方式購得的,台灣軍方如果有意爭取,這其實是個絕佳的機會。只是「買了是否養得起」與「買了是否會有用」恐怕才是台灣要不要換裝下一代新型主力戰車的最大爭議點。特別是軍方所採購的阿帕奇攻擊直升機正要陸續交貨,龐大繁雜的後勤能量急需建立,嚴重的資源排擠問題讓陸軍就算有這個心也是無能為力了吧。
軍方認為主力戰車已不適合未來台灣戰場的原因,之前已經討論過非常多次,報章雜誌也有許多相關的文章。M1A1/A2全戰備時的重量逼近70噸大關,台灣的大多數橋梁根本承受不住。台灣的柏油公路雖然四通八達,但是口質爛到大家應該都有共識,下個雨都可以出現凹陷下沉,更何況70噸重的履帶車輛碾壓破壞。加上台灣西部平原狹小,又被眾多東西向的河流所切割,平時這些河流的水量雖然都很小,但是因為長年淤積,都有一個很寬的鬆軟沙質河床。農夫雖然可以在上面種出好吃的西瓜,但是這種鬆軟的沙質河床恐怕是致命的戰車陷阱,70噸重的戰車很難平安通過。再加上陸軍長期認為,一但戰事進行到本島保衛戰時,海空軍應該已經全被殲滅,在沒有空中保護的情況下,行動緩慢的戰車只是敵人戰機的活靶。很難成為有效的機動打擊力量,更難以跨戰區支援,這對兵力捉襟見肘的軍方而言,實在是致命的缺點。
偏偏主力戰車在台灣戰場的所有缺點,都是武裝攻擊直升機的最大優點。河流與道路的問題對直升機來說根本不是問題,而且攻擊直升機速度快,跨戰區支援易如反掌。最重要的是,目前高速戰機仍然無法有效的攻擊低空飛行的武裝攻擊直升機,但是配備紅外線短程空對空飛彈的武裝攻擊直升機,卻擁有伏擊戰機的優勢。此外武裝攻擊直升機有全天候攻擊能力,在黑夜的掩護下發動奇襲特別有威力,而這也是傳統裝甲部隊所無法望其項背的一點。這也難怪軍方在這幾年全力發展武裝攻擊直升機,卻對更新主力戰車一直興趣缺缺。雖然反對者仍然認為最後要殲滅敵人、整理戰場仍然需要靠傳統步兵,而裝甲火力是傳統步兵的重要倚靠,同時解放軍已經擁有空降與兩棲作戰坦克,未來台灣的守勢作戰,仍然會在第一時間就遇上敵人的裝甲武力,因此將所有的反裝甲任務寄托在攻擊直升機上仍然不切實際。而這樣的說法其實也言之成理。只是雲豹裝甲車系的出現,卻又讓這個問題似乎出現新解。
雲豹裝甲車是國軍下一代的八輪裝甲運兵車,將用來替換老舊的M113、CM-21履帶裝甲運兵車與 V-150四輪裝甲運兵車。未來的生產數量應該會高達上千輛,而且除了目前搭配40公釐遙控榴彈機炮的量產裝甲運兵車構型外,未來也計畫發展各種衍生車系。包括配備105公釐低膛壓戰車炮的輪型戰車構型、30公釐機炮炮塔的步兵戰鬥車構型、迫擊炮車構型、防空飛彈車構型、裝甲救濟車構型、裝甲指揮車構型等。其中輪型戰車構型所採用的105公釐底膛壓戰車炮,其口徑與目前台灣主力戰車所使用的戰車炮相同,雖然缺乏主力戰車所擁有的防護力,但是卻有高速機動的優勢,可以快速支援裝甲運兵車進行作戰。在台灣面臨空降突襲或兩棲登陸攻擊時,能快速反應。輪型車輛在全力奔馳時,最高時速接近100公里,也是履帶車輛所不能及的,跨戰區支援的能力遠較傳統戰車為佳。最重要的是,陸軍認為在失去空優下,打了就跑的機動力遠比裝甲防護力有用。
雲豹的105公釐輪型戰車構型,將可以為未來的地面部隊提供火力支援,對付敵人的空降裝甲車與兩棲戰車,也綽綽有餘,可以用來填補武裝攻擊直升機與單兵反裝甲武器之間的火力縫隙。這也讓台灣換裝主力戰車的急迫性是越來越低。當然就帳面上的資料來看,解放軍新一代的主力戰車都已經裝備了125公釐的戰車炮,其防護力與機動力也都比台灣的CM-11與M60A3 TTS為佳。但是這是選擇集中資源發展空中攻擊直升機以後的無奈,除非某天馬英九先生良心發現,兌現承諾,國防預算能調高到GDP的3%,不然魚與熊掌是無法兼得的。倒是選擇走這條路以後,步兵攜行的反裝甲武器也變成了另一個重點。中科院在近年公布了紅隼反裝甲火箭的計畫,作為下一代單兵攜行反裝甲武器的方案,好取代已經跟不上時代潮流的六六火箭彈。紅隼反裝甲火箭採用的是發射後拋棄的設計,成本較為低廉,未來如果可以大規模配發基層部隊,可以大幅提升國軍地面部隊的反裝甲火力。
當然,戰車在台灣的戰場環境上並不是一無是處,支持繼續發展主力戰車的人所提出來的論點,也有其道理。特別是台灣所屬意,也比較可能買到的M1A1/A2戰車,素以「皮厚血多」著稱。雖然偶有該型戰車被單兵反裝甲武器擊毀的消息出現,但是這之所以會是新聞,就是因為以單兵反裝甲武器伏擊M1A1/A2的成功率非常低,雖然不是不可能成功,但是要付出很大的代價。而且M1A1/A2超高的第一發命中率,已經在數場戰役中成功的證明它是俄系戰車的超級殺手。台灣只要購入少量的M1A1/A2,當成活動碉堡使用,部署在敵人可能空降、機降或兩棲登陸的地點,絕對可以在第一時間有效延遲敵人的突襲。雖然敵人已經有空降裝甲車、兩棲戰車可以隨著第一波攻擊部隊投入戰鬥,而且也擁有船塢登陸艦與氣墊船能在第一時間運送一定數量的主力戰車上岸。但是在正面交鋒下,恐怕都不是M1A1/A2的對手。只要將少量的M1A1/A2部署在機場、港口、雷達站、重要交通要道上,就能發揮極大的功效。這種擔任活動碉堡的主力戰車,並不需要跨戰區移動,也可以事先採取良好的掩體偽裝作為保護。因為之前說談的橋梁負重、無法抵擋空中攻擊的問題,都可以避免。
兩方的論點其實都很有道理,所以說到底,台灣需不需要主力戰車的爭議,還是在國防經費有限,資源排擠的問題。再加上過去某些軍方人士長期不思振作,因循苟且,對裝甲兵力沒有長遠的規劃所致。遠的例子就不說了,就先舉個近例來說。新聞報導台鐵為了推行無障礙空間,因此決定將月台逐步加高,但是軍方卻持反對意見,因為過去上鐵皮時,戰車的寬度較台車為寬,但是因為台鐵的月台較低,因此戰車超出台車的部份,可以在月台上方勉強懸空而過。但是台鐵月台加高後,台車上的戰車進入月台時就會卡到新的月台了。由於公共運輸的無障礙空間化是政府既定的政策,因此最後軍方屈服,台鐵的月台確定會開始加高。也就是說如果軍方沒有想出一個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未來軍方的大型戰車將無法使用鐵路運輸。軍方表示將用其它替代的方法來運輸這些戰車。但是這也就表示軍方已打算放棄鐵路這個裝甲部隊跨戰區支援時的重要運輸工具。
雖然戰時鐵路被炸毀的可能性很高,但是多一個選項就是多一個機會。全世界的戰車部隊都採用鐵路進行運輸,如果真的想要解決這個問題絕對有辦法。看是要換新台車,還是找廠商訂作耐壓的鋼板墊高台車車面。關鍵只在於軍方對這件事情的重視程度。不過以過去軍方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最後不了了之,主力戰車從此以後無法上鐵皮的可能性最大。如果最後真是如此,那軍方真的就不用再想要買新型的主力戰車了,因為再好的武器若交到沒有心的部隊上,都是沒有用的。
注一:CM-12是台灣將(偽)M48A3進行改良後的產品,主要是更換了105公釐戰車炮與其射控系統。而(偽)M48A3則是過去台灣軍方自行將M48A1/A2進行升級的產品,與原廠的M48A3有顯著不同。因此CM-12雖然與M48A5一樣,有105公釐的戰車炮,但是血緣上其實有一段差距。
注二:CM-11又稱M48H,是種怪異的混血戰車,以M48的炮塔與M60的底盤混合搭配而成。有還不錯的射控系統,過時的裝甲防護,很爛的機動力,與嚇死人的造價。是黃埔精神下發展出來的典型軍武產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